中医临床必读丛书·景岳全书(上)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景岳全书(上)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景岳博览群书,学验俱丰,采摭广博,议论宏富,治学严谨,勇于创新,全书可谓集当时医学之大成。后世医家有尊为“医门之柱石”之称,视其著作为“度世之津梁,卫生之丹诀”。因此,《景岳全书》(上)为中医工作者必读之作。

内容简介

  《景岳全书》(上)是上册,《景岳全书》为明-张介宾(号景岳)著。全书64卷,本次分为上下册出版。《传忠录》3卷,论述中医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气味,以及辨证、诊法、治则等,明辨前人得失,畅发己见,尤对“命门”学说的独到见解,颇有影响。《脉神章》3卷,精选先贤著作脉法、脉义精华,并提出对脉诊的看法,切合临床实际。《伤寒典》2卷,辨析伤寒诸证,论述各家经验,很有新义。《杂证谟》29卷,论述内科杂病及眼、耳、鼻、喉、齿等70余种疾病的症因脉治,每病证列经义、论证、论治、述古、辨古、新案等内容,论述全面、缜密,溯本求源,有论有案,述古不泥古,对有些疾病的认识颇有创见。

作者简介

  张介宾,明代医学家(1563-1640年)。字会卿,号景岳,别号通一子。原籍四川绵竹,后徙居浙江会稽(今绍兴)。自幼聪颖,素性端静。后在京师从名医金英(梦石)学医,尽得其传。又曾从戎,游于北方,因成就不丰而弃戎就医,悉心钻研,尤其对《素问》、《灵枢》有深入精研,经三十载而著成《类经》三十二卷,将《内经》加以分门别类,详加阐释,亦多所发明,后代医家誉之。又为增补不足,再撰《类经图翼》。至晚年,又将其毕生医疗经验撰成《景岳全书》,其他著作亦不少。其医理多与易学相通,主张医易同源,疗病思想以“阳非有余,真阴不足”为中心,认为“人体虚多实少”,强调命门在人体中之重要性,治疗则主张补真阴元阳,创立左归、右归之法,常重用熟地,故人有“张熟地”之称。是为温补学派之主要代表人物,于后世有重大影响,人多赞誉其说,虽则亦有反对其见解者。

  张介宾,字会卿,号景岳,又号通一子,明代浙江绍兴人,生于1563~1640年。祖籍四川省绵竹县,其先世在明朝初期以军功授以绍兴卫指挥,遂定居浙江。张介宾出身官僚之家,才思敏捷,自幼开始学习,凡天文、音律、兵法、象数等无不通晓,有比较扎实的文学、史学、哲学基础。青年时代,拜当时的名医金英(字梦石)为师,尽得其传。中年时代,又曾从戎幕府,经过了河南、河北、东北等地区,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至五十余岁,张氏才返回乡里,全力研究岐黄之术。由于张氏一方面有多个学科的丰富知识,同时又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因此,不仅在中医基本理论方面很有研究,而且在临床治疗方面亦颇有造诣,成为明代一大医家。余姚大文学家黄宗羲于《南雷文定前集》卷十为之作传曾说:“是以为人治病,沉思病原。单方重剂,莫不应手霍然。一时谒病者,辐辏其门,沿边大帅,皆遣金币致之。其所著《类经》,综核百家,剖析微义,凡数十万言,历四十年而后成。西安叶秉敬,谓之海内奇书。”充分说明张氏学经两富的成就。著有《类经》、《类经图翼》、《类经附翼》、《景岳全书》,《质疑录》等。

  张氏非常重视阴阳学说的阐发。认为阴之与阳,本是同一事物对立的两个方而,即《类经?阴阳类》所说“阴阳者,—分为二。”但二者又是统一于—个事物之中,无阴则无阳,无阳亦无阴。阳根于阴,阴根于阳。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他认为,就人体而言,精气二者虽分阴阳,但精可化气,气可生精,二者又是相互为根的。将阴阳学说运用于人体,形成了人体中精气一体的观点。由于精气一体,因此治疗时,不仅要注意到精、气本身的调治,还要注意阴阳精气互根的一面。也即对于阴阳精气亏虚的病症,张氏提出了“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善治精者,能使精中生气。善治气者,能使气中生精。”总之,张氏重视人体阴阳精气互根的关系,重视阴阳相济,在治疗学上很有实际意义。

  张氏的另一观点为“阳非有余”论。首先,他从形气、寒热和水火之辨三个方面,探讨自然界的一些现象,从而阐明阳气在人体的重要性,应时时虑其不足,不能任意戕伐。形气之辨,认为人体生命的存在,主要是阳气的表现,而生命的终止,主要是阳气的先脱先绝,说明阳气只能虑其亏损而时时加以保养。寒热之辨,认为阳热有利于生命活动的存在,而阴寒则对生命活动非常不利。故而,热惟畏其不足,而不必过于伤耗。寒惟畏其过盛,而不能妄加补益。水火之辨,认为水之所以长养万物,亦依赖水中之阳。无阳之水,不仅不能长养万物,相反还会冻杀万物。所以虽言水有滋养万物作用,实际离不开阳气的作用。因此,阳气要时时虑其不足。

  张氏重视阳气,但并不忽视真阴,认为真阴在人体生命活动中也十分重要。他从真阴之象、真阴之脏、真阴之用、真阴之病、真阴之治等五个方面加以阐发。真阴之象,即指真阴在外的表象。张氏指出可以根据形质的好坏,判断真阴的盛衰。真阴之脏,即指真阴所在之脏腑。张氏在命门学说的启示下,提出肾中命门为藏精之所,是人身之太极。命门藏有真阴,既是阴精化生之所,也是阳气生成之宅,内具水火,是人体性命之本。真阴之用,是指真阴在人体中的作用。一方面,真阴充盛,则形体强壮。另一方面,真阴又是元气之根,真阴充盛,则元气充足,脏腑各自发挥其正常生理功能。真阴之病,是指真阴亏虚所出现的病理表现。既然无水无火诸种病证,均与真阴之病有关。所以,张氏认为虚损病证,见有水亏而阴虚阳盛者,病属真阴之病,故不待言。另一方面,证见阳虚阴盛者,虽属火衰水盛,而真阴又是火之源,火衰亦由真阴不足所致,亦属于真阴之病的范畴。故此,张氏总结说“无水无火,皆在命门,总曰阴虚之病。”真阴之治,是指真阴虚损的治疗方法。张氏创立左归丸、左归饮以填补真阴。

  张氏认为中风一证,主要是由于内伤积损所致,不能概以外感风邪论。这一看法,实与刘完素、李杲、朱震亨的观点有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张氏论非风之证,强调正气虚衰,肝风内动是其病本。因此治疗强调培补气血,以治其本。注意阴阳水火的盛衰。对于卒然昏倒不醒者,又当救其急,或化痰开窍,或益气固脱,根据虚实加以分辨。对于肢体麻木、眩运掉摇者,认为乃非风之先兆,又当防微杜渐,培补气血,防止非风之病的加重。虽然,张介宾治疗中风一病,尚不十分完善,然其强调中风非风,从内因分析,从内伤论治,为后世中风的治疗提出了新的思路。又如其论治三消病证,认为果为实火,但去其火,则津液自生,消渴自止。若由真水不足,则悉属阴虚,无论上、中、下,急宜治肾,必使阴气渐充,精血渐复,则病必自愈。治实火,用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治水亏火旺,用玉女煎(石膏、知母、牛膝、生地、麦冬)或一阴煎(生地、熟地、芍药、麦冬、甘草、牛膝、丹参)。

  又如其对不寐证的认识,亦能反映其重视辨证的精神。他说:“不寐证虽病有不一,然惟知邪正二字则尽之矣。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之不足耳。有邪者多实证,无邪者皆虚证。凡如伤寒、伤风、疟疾之不寐者,此皆外邪深入之扰也,如痰,如火,如寒气水气,如饮食、忿怒之不寐者,此皆内邪滞逆之扰也。舍此之外,则凡思虑、劳倦、惊恐、忧疑,及别无所累,而常多不寐者,总属真阴精血之不足,阴阳不交,而神有不安其室耳。”张氏并不仅从虚损方面认识,而是强调神不安的病机,从邪气与正气两方面分辨虚实,认为或由邪气之扰,或由精血不足,导致阴阳不交,均可导致不寐。这种对病机的认识,已相当全面。张氏这种对每一疾病都依前人经验、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治疗等进行论述阐发的方法,对后世杂病治疗颇有影响。

  张介宾十分重视温补真阴真阳,后世称其为温补派的代表。又由于其创立左右归丸、左右归饮诸方剂,方中喜用熟地,后世又称其“张熟地”。张氏临证十分重视寒热虚实辨证,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虽然张氏之学,引起后世一些医家的非议,如陈修园著《景岳新方》、章楠著《论景岳书》等,均认为张氏之学概论温补,有矫枉过正之失。但多数医家对其学术上的贡献,均持肯定态度,认为张介宾不失为中医学术发展中的一大医家,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章节目录

入集

一卷

传忠录目录

传忠录上

二卷

传忠录中

道集

三卷

传忠录下

四卷

脉神章上

五卷

脉神章中

六卷

脉神章下

须集

七卷

必读丛书

伤寒典上

八卷

伤寒典下

从集

九卷

杂证谟目录

十卷

杂证谟

诸风

十一卷

杂证谟

非风

厥逆

伤风

十二卷

杂证谟

风痹

汗证

痉证

性集

十三卷

杂证谟

瘟疫

十四卷

杂证谟

……

理集

明集

心集

必集

贯集

天集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景岳全书(上)是2007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作者[明]等。

得书感谢您对《中医临床必读丛书·景岳全书(上)》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典藏版)——金匮要略 电子书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是为了适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而组织全国著名中医专家学者整理出版的,所选之105种古籍,多为历代医家推崇,向为医家视为“医门之柱石”,尊为“必读”经典著作,在中医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占有重要的学术地位。《金匮要略》系汉末张仲景所著,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中医经典著作,为历代学习、研究中医学的必读书之一。全书共25篇,介绍了40余种疾病的诊治,介绍方剂260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典藏版)——灵枢经 电子书
中医治学当溯本求源,古为今用,继承是基础,创新是归宿,认真继承中医经典理论与临床诊疗经验,做到中医不能丢,进而才是中医现代化的实施。本书为中医临床人才必读丛书之一。《灵枢经》与《素问》共同构成了《黄帝内经》,并创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基础。《灵枢经》不仅全面阐述了五脏六腑、精神气血津液、人体气质类型等中医的基本理论内容,还特别对经络腧穴理论和针刺方法进行了详尽的论述,为后世针灸学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典藏版)——黄帝内经素问 电子书
本书为中医临床人才必读丛书之一。《黄帝内经素问》与《灵枢经》共同构成了《黄帝内经》,创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发展的基础。《素问》全面阐述了阴阳五行、脏象气血、腧穴针道、病因病机、诊法病证、治则治法、医德养生、运气学说等中医基本理论内容,至今仍对中医临床及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中医临床必读丛书(典藏版):黄帝内经素问》由《素问》和《灵枢》组成,为我国现存*早的医学典籍,大约成书于战国至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典藏版)——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电子书
全书共10卷,附指南总论3卷。分伤风、伤寒、一切气、痰饮、诸虚等14门,载方788首。所收方剂均是汉族民间常用的有效中药方剂,记述了其主治、配伍及具体修制法,是一部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临床方书。书中许多方剂至今仍广泛用于临床。本次整理,以元版宗文书堂郑天泽刊本为底本,经过精心校勘而成,书前增加导读,书后附有方剂索引。
中医药临床循证丛书——糖尿病肾病 电子书
循证医学植根于现代临床流行病学,并借助近代信息科学的春风“一夜绿江南”。循证医学理念的提出已经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引起医学实践模式及观念的巨大变革:它使人们认识到,一些理论上应当有效,但实际上无效或弊大于利的治疗措施可能被长期、广泛地应用于临床,而一些似乎无效的治疗方法经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RCT)或RCT的系统评价后被证实为真正有效或利大于弊;这对医疗实践、卫生政策、健康普及宣教以及医学科研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