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法学理念实践创新丛书。
内容简介
本书由前沿、五章和结论组成。
第一章介绍自卫权的概念与特征、性质及其渊源,自卫权的历史演进与法律意义。
第二章是自卫权行使的实体规范,包括武力攻击、自卫的必要性和比例性、安理会的作用、集体自卫权以及国家责任。
第三章讨论的是自卫权行使的程序规范,如自卫行动的对象、地点、方式及其合法性评价。
第四章探讨了自卫权在几个现实新问题中的适用性,这些问题是:预先性自卫,先发制人,武力反恐,计算机网络攻击,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暗杀或定点清除,保护海外国民,防止环境退化,以及第51条的修改。
第五章分析了我国自卫权的确立及其内容、有效自卫及其行使、我国和平发展中自卫权行使与该战略的关系、我国行使自卫权的实践以及现行适用自卫权的问题与完善建议。
最后结论特别强调我国应该重塑自卫安全观,在坚持后发制人的同时,树立积极、有效自卫观念。
作者简介
作者余民才,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法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法学硕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国际法,特别是国际法基本理论、海洋法。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前言
第一章 自卫权基本理论
第一节 自卫权概念与特征
一、自卫权概念起源及其相关概念
二、自卫权的特征与类型
第二节 自卫权的性质
一、自然权利或实在法权利
二、习惯权利或宪章权利
三、权利、义务或事实
四、和平时期或战时
第三节 自卫法及其渊源
一、自卫法
二、自卫法渊源
第四节 自卫权的历史演进
一、正义战争论时期
二、“卡罗林”时期
三、国际联盟时期
四、联合国时期
第五节 自卫权行使的法律意义
一、国家领土完整与安全
二、国际和平与安全
第二章 自卫权行使的实体规范
第一节 武力攻击
一、武力攻击作为前提条件
二、武力攻击的定性
三、武力攻击的开始
四、武力攻击的甄别
第二节 自卫的必要性与比例性
一、合法自卫的双重标准
二、自卫的必要性
三、自卫的比例性
四、武装报复
第三节 安理会的作用
一、安理会事先同意
二、安理会必要办法
三、向安理会报告
第四节 集体自卫权
一、集体自卫权的性质
二、集体自卫权的表现形式
三、集体自卫权行使的特别条件
第五节 国家责任
一、自卫解除行为的不法性及其限制
二、责任形式
第三章 自卫权行使的程序规范
第一节 自卫权行使的对象
一、国家或国家集团
二、非国家行为者及其支持或庇护者
第二节 自卫权行使的地点
一、被攻击国
二、攻击国或庇护国或支持国
三、第三国
四、非国家领土
第三节 自卫权行使的武力形式
一、非战争性武力措施
二、战争
第四节 自卫权行使的合法性判断
一、自卫主张国与第三方
二、两阶段评价
三、安理会和国际法院平行评价
四、自卫主张合法性的判断标准
第四章 自卫权行使的新问题
第一节 预先性自卫
一、预先性自卫概念的提出
二、预先性自卫的可接受性
第二节 先发制人
一、先发制人战略的提出
二、先发制人的性质及特点
三、先发制人的合法性
四、先发制人的未来地位
第三节 武力反恐
一、最严重恐怖主义袭击构成武力攻击
二、自卫反恐的比例性
三、自卫反恐的例外性
第四节 计算机网络攻击
一、计算机网络的重要性与脆弱性
二、计算机网络攻击的形式与特点
三、计算机网络攻击与自卫
第五节 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
一、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国际机制
二、公海阻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运输
三、轰炸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生产设施
第六节 暗杀
一、暗杀的定义
二、暗杀国家元首
三、定点清除
第七节 武力保护海外国民
一、武力保护海外国民概念
二、武力保护海外国民的实践与自卫主张
三、武力保护海外国民自卫主张的理论反应
四、武力保护海外国民的自卫范围
第八节 防止环境退化
一、环境退化及其预防的自卫主张
二、自卫不能适用于防止环境退化
第九节 《宪章》第51条的修改
一、修改问题的提出与争论
二、第51条无需修改
第五章 自卫权行使与中国和平发展
第一节 中国自卫权的确立与内容
一、中国自卫权的确立及其阐述
二、有效自卫及其行使
三、中国自卫权行使与和平发展战略的关系
第二节 中国行使自卫权的实践
一、抗美援朝
二、中印边界冲突
三、珍宝岛冲突
四、西沙海战
五、中越边界战争
第三节 中国自卫权适用机制的完善
一、中国现行适用自卫权的问题
二、中国自卫权适用机制完善路径
结论
参考文献
国际法上自卫权实施机制(法学理念·实践·创新丛书)是2014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余民才。
得书感谢您对《国际法上自卫权实施机制(法学理念·实践·创新丛书)》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