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必须确立中国特色粮食法学。
内容简介
具体而言,以制定《粮食法》为契机,推动中国当代粮食立法之体系化;从粮食市场主体、粮食行政管理体制、粮食社会组织三个层面,促进粮食法律主体之多元化;从粮食供给平衡、粮食质量安全、粮食价格合理三个角度,彰显粮食权之特色化;从粮食、特定粮食服务行为、粮食智力财产、粮食金融等角度,体现粮食法律客体之多样化;
并从粮食供给保障行为、粮食质量保障行为、粮食价格保障行为方面,实现粮食法律行为之类型化;将传统粮食法律责任与新兴粮食法律责任有机结合,旨在实现粮食法律责任之综合化;在传统粮食法律救济途径的基础上引入粮食公益诉讼,致力于粮食法律救济之便利化;通过粮食软法与粮食硬法构建广义的粮食法治系统工程,促成粮食软法之协同化。
作者简介
作者曾晓昀,1983年生,男,汉族,广东潮州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法学与知识产权学院副教授、法律系主任、硕士生导师,华东政法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河南工业大学粮食政策与法律研究所兼职研究员。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总序
代序
绪论
一、研究问题、背景及意义
二、基本概念界定
三、当代粮食法研究历程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国当代粮食立法之体系化
第一节 立法考察:法律制度之重要性凸显
一、中央层面:正在路上
二、地方层面:探索与实践
第二节 中国《粮食法》建议
一、粮食基本法辩争
二、中国《粮食法》制定进程
三、中国《粮食法》待决问题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法》建议稿
第二章 粮食法律主体之多元化
第一节 粮食市场主体:以粮农与粮食经营者为视角
一、粮农:新型职业农民培养
二、粮食经营者:贯穿于市场化全过程
第二节 粮食行政管理体制:从多元化到独立化
一、多元化:粮食行政管理体制现状安排
二、独立化: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之未来趋势
第三节 粮食社会组织:协会与学会之配对
一、粮食行业协会:最基本之粮食社会组织
二、粮食行业学会:学术型定位
第三章 粮食权之特色化
第一节 粮食利益、粮食法益与粮食权
一、粮食利益:粮食问题利益化
二、粮食法益:粮食问题法益化
三、粮食权:粮食问题权利化
第二节 粮食权范畴分析:为粮食权而奋斗
一、粮食权基本特征:粮食性与综合性
二、粮食权构成要素:权利主体与权利内容
三、粮食法律义务相应探讨:与粮食权之对接
第四章 粮食法律客体之多样化
第一节 粮食:最基本之粮食法律客体
一、“粮食”内涵深化:从“粮食”到“粮食安全”
二、“粮食”外延拓新:以广义说为宽限
第二节 特定粮食服务行为:区别于粮食法律行为
一、粮食生产领域服务行为:引入“互联网+”
二、粮食流通领域服务行为:全面市场化之要求
第三节 粮食智力财产:智力财产之粮食法保护
一、传统粮食智力财产:智力财产传统模型构建
二、新型粮食智力财产:智力财产之时代趋势
第四节 粮食金融:粮食产业发展之金融保障
一、初级体现:“粮食”属性依赖
二、高级体现:“金融”属性彰显
第五章 粮食法律行为之类型化
第一节 首要:粮食供给保障行为
一、粮食日常供给保障行为:《粮食法》之骨干
二、粮食应急供给保障行为:关键时刻之映照
第二节 核心:粮食质量保障行为
一、普通粮食质量保障:粮食质量保障行为法之实现
二、转基因粮食规制:转基因粮食应对行为法之前瞻
第三节 落脚点:粮食价格保障行为
一、粮食价格调控行为:行为法之宏观调控功能
二、粮食安全网计划:社会保护问题之思考
第六章 粮食法律责任之综合化
第一节 传统粮食法律责任:“民—行—刑”之叙事逻辑
一、粮食民事责任:一般情形与特殊对待
二、粮食行政责任:行政处罚与行政处分
三、粮食刑事责任:刑法功能再思辨
第二节 新兴粮食法律责任:容易忽略之责任研究领域
一、粮食经济问责:问责制在粮食行业之推行
二、粮食信用责任:社会信用体系之建设
三、粮食社会责任:粮食法律责任之社会担当
第七章 粮食法律救济之便利化
第一节 传统粮食法律救济:非诉与诉讼之结合
一、粮食非诉救济:人情社会之顾念
二、粮食诉讼救济:“民—行—刑”叙事逻辑再现
第二节 粮食公益诉讼:诉讼机制之现代化创新
一、基本规则:原告认定与诉由确定
二、益助规则:举证与受偿
第八章 粮食软法之协同化
第一节 粮食“法域”革命:粮食软法之提出
一、粮食软法内涵:优劣势分析
二、粮食软法外延:反对“泛软法主义”
第二节 制度自信:从立法变迁到法治系统工程构建
一、粮食安全保障立法变迁:中央层面与地方层面之因应
二、粮食法治系统工程构建:从狭义说走向广义说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中文类
二、外文类
后记
粮食法原论(法律科学文库;“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是2018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曾晓昀。
得书感谢您对《粮食法原论(法律科学文库;“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