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深入讨论20世纪50年代至今中国电影中的上海城市形象。
内容简介
自50年代以后,上海电影加入了对于工业化的现代性国家想象,巨量的工业题材作品喷涌而出,“公共性”成为这种工业化的基本逻辑,是百多年来城市现代性表达的重要部分。
新时期以后,经历了“伤痕”主题与“改革”主题,电影中的“上海”,既有城市化高速运转中的各种城乡扭结,也有全球化背景下的“魔性”图景。
不同时期电影中的上海城市形象,代表了国人的一部城市现代性认知历史。
作者简介
编者张鸿声,中国传媒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南京传媒学院副校长。社会兼职有北京市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宣传委员会主任、民盟北京市宣传委员会主任等。研究领域为中国现当代文化、文艺形态与媒介。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动因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章节构成
第一章 中国现当代电影中的城市形象与特征
第一节 20世纪30年代:“左翼”电影的城市现代性
第二节 海派电影文本中的上海
第三节 上海文学与电影发展概况(1949—1976年)
一、电影机构与电影期刊
二、“大跃进”与上海电影创作
三、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
四、“文革”时期的上海电影
第四节 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上海电影与城市叙述
第二章 社会主义城市的“公共性”想象
第一节 私性生活的资产阶级想象
一、“公共性”社会的建立
二、日常性生活的阶级符码
第二节 “公共性”:生活的意义化和组织化
一、日常性生活的意义化
二、传统社区的“公共性”生活
第三节 公共意义上的空间与时间
第四节 公共性人格的伦理化
一、家族伦理与政治伦理
二、城市“公共性”空间的伦理属性
第三章 工业题材与国家工业化的想象
第一节 巨型规模的工业题材电影生产
第二节 工业主义逻辑的建立
一、工业主义概念的提出
二、电影中“技术”的表现
三、人的生产与技术属性
第四章 本土影人眼中的上海今昔
第一节 现实上海想象中的城市形象
一、不断增强的现代性
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实践
三、失落的都市
四、发现还是想象
第二节 历史上海想象中的城市形象
一、老太爷之死:往昔上海的现代性
二、历史叙述中的女性独立意识觉醒
三、《紫蝴蝶》:隐匿的城市
第五章 域外文本生产者的现实上海想象
第一节 未完成的现代化:境外生产者的“外来者”叙述
一、《上海假期》:进程中的保守
二、“利”的现代性呈现
三、创伤治愈地
四、乡土社会的文化基因存在
第二节 轻重兼顾的城市奇景:沪外生产者的“外来者”叙述
一、跨境的“外来者”
二、城里来的乡下人
第三节 缺席的“外来者”:域外生产者眼中的现实上海
一、《逆光》:反思的城市
二、《都市里的村庄》:工业化的城市
三、《姨妈的后现代生活》:无奈的精明
第六章 域外文本生产者的往昔上海想象
第一节 “东方魔都”:境外生产者的“外来者”视角
一、虚幻的政治图谋和实在的捞金地
二、声色都市里的真挚爱情
三、男性沉醉其间的魔都
第二节 城乡并置的上海怀旧:沪外生产者的“外来者”视角
一、充满物质诱惑的堕落都市
二、风月拯救乡村
第三节 缺席的“外来者”:域外生产者眼中的往昔上海
一、被遮蔽的现代性:父权社会下的乡土中国
二、男性的缺席与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三、男性的缺席与女性的自我催眠
附录一 1949—1976年中国电影中涉及上海形象的影片列表
附录二 1977—2014年中国电影中涉及上海形象的影片列表
参考文献
后记
中国当代电影中的上海城市形象研究是2023年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张鸿声 主编。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当代电影中的上海城市形象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