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说唱与古代小说交叉互动研究

民间说唱与古代小说交叉互动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民间说唱与古代小说互动(12个字)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小说尤其是唐宋以来的白话小说,基本上是在“书场”与“案头”之间穿梭、演进的,它与民间说书经常处在一种交叉往复、互渗互补、相互转化的动态流程之中。本书从民间说唱与古代小说交叉、互动的视角,较为系统地考察了唐五代以来民间说唱与小说之间的双向影响,具体地揭示了说唱文学与小说的联系与区别,深入地阐析了说唱文学与小说的一些重要的文体艺术特征生成、发展和演化的动因及其体现的艺术规律,有效地弥补了说唱与小说研究的薄软环节,有助于更好地建构古代说唱文学史与小说史。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关于民间说唱与古代小说交叉互动研究的思考

敦煌变文的口头叙事特征及其小说史意义

一、“俗讲”“转变”的兴起

二、“俗讲”“转变”的世俗化

三、“俗讲”“转变”的仪式性与程式化

四、“俗讲”“转变”的影响

宋元话本与文言小说的双向互动

一、文言小说成为宋元“说话”的凭依

二、宋元话本对文言小说的敷演

三、文言小说对宋元话本的借鉴

《水浒传》与说唱词话之关系补证

一、前人关于《水浒词话》的论述

二、《水浒词话》遗存之一:诗词韵语等的因袭、重复

三、《水浒词话》遗存之二:人物、情节描写的程式化

《西游记》中的民间说唱遗存

一、通俗唱词的大量穿插

二、故事情节的模式化现象突出

三、民间谚语箴言的频繁使用

明代小说与民间说唱的双向互动

一、民间说唱对明代通俗小说的孕育

二、明代通俗小说对民间说唱的反哺

三、民间说唱对明代通俗小说的传播推广

演绎《三国志》,弹唱儿女情

一、《玉玺传》对战争描写的淡化处理

二、《玉玺传》对爱情婚姻等故事的大量增衍

三、《玉玺传》所体现的女性叙事特点

明末清初说唱与英雄传奇文体之生成

一、英雄传奇脱胎于民间“说唱”

二、清代英雄传奇的人物塑造

三、清代英雄传奇的征战描写

四、清代英雄传奇的情节建构

五、清代英雄传奇的文体兼容

清代说唱与公案侠义小说文体之生成

一、“说唱”与公案小说与侠义小说的合流

二、清代公案侠义小说的题材优势与叙事主旨

三、清代公案侠义小说的传奇艺术

四、清代公案侠义小说对谐趣的追求与营造

五、清代公案侠义小说的结构方式

六、小结

“拟弹词”:清代弹词编创的一种重要类型

一、南词《绣像金瓶梅传》的作者与文本性质

二、南词《绣像金瓶梅传》对小说《金瓶梅》的改编

(一)故事情节的取舍与删减

(二)细枝末节的增饰与改动

(三)文体的转换、净化与语体的改造

三、南词《绣像金瓶梅传》的存在价值

清代鼓词《封神榜》对《封神演义》的改编

一、鼓词《封神榜》对《封神演义》的继承

二、鼓词《封神榜》对《封神演义》的丰富与发展

1.根据原著提供的情节逻辑,进行合理的虚构和拓展

2.对原著的某些情节进行扩充和渲染,使矛盾冲突趋于激烈化、极端化

3.增添大量富有表现力的细节,以丰富人物的思想性格,增强故事的趣味性

4.穿插、描绘了风俗民情,使故事情节更富有世俗生活气息

5.增加了大量的唱词,并且在说唱的过程中不时地“翻轮子”

6.根据说唱的需要,频繁地运用赋赞来写人叙事、渲染特定的场景氛围

7.增加了“说书人”的评议和“书外书”的创作

8.说白、唱词也远比原著更为通俗、生动

三、鼓词《封神榜》的创作特点

1.鼓词是诉诸听觉的消费艺术,比起原著,它更注重宣泄下层民众的爱憎情感

2.鼓词处理故事情节冲突的方式是极端化的、激烈化的

3.鼓词最活跃的艺术细胞,是大量的细节描绘

4.鼓词擅长用唱词和赋赞等,来辅助故事的演说和人物的刻画

四、鼓词《封神榜》的艺术局限

古代小说经典的民间重构

一、鼓词《西游记》与小说原著的关系

二、鼓词《西游记》对小说的改编

三、鼓词《西游记》的艺术创新

四、鼓词《西游记》的编创特点及其评价

扬州评话《火烧赤壁》对《三国演义》的因革

一、《火烧赤壁》对《三国演义》的继承

二、《火烧赤壁》对《三国演义》的丰富和发展

1.对原著的某些故事情节进行创造性的发挥,使故事情节更为曲折动人

2.对原著的某些故事情节予以改动、矫正,使其更符合生活情理

3.增添了大量的生活化细节,既丰富了情节,又使人物性格更贴近世俗人情

三、《火烧赤壁》在因革原著中体现的评话特色

1.善弄噱头,制造笑料,突出作品的趣味性

2.巧用“关子”,扣人心弦

3.评析人物、事件,入情入理,细微传神

4.模拟人物形态、表情和环境景物等,绘声绘色,惟妙惟肖

明清以来“三国”说唱文学编创经验综探

一、转换文体,扬长避短

二、重构情节,推陈出新

三、投合受众,改塑人物

四、贴近世情,增添趣味

五、结论

从案头走向书场

一、文本的选择与文体的转换

二、故事情节的重构

三、人物形象的改塑

四、现实感和趣味性的加强

五、表现形式的改变

六、说书改编小说的意义

民间说书与通俗小说文体兼容之关系初探

一、“说书”善于吸纳、整合其他艺术的长处,以增强其艺术魅力,使脱胎于“说书”的小说呈现“文兼众体”的艺术特点

1.“说话”每每散韵相间,有时还融合了弹唱因素

2.“说话”兼具了戏曲表演的一些长处

二、“说书”虽然各有门庭,但是出于商业竞争的缘故,某一门庭的“说书”往往会博采其他门庭的“说书”之长,加以融会贯通,这就使脱胎于“说书”的小说出现了文体交叉、兼容现象

三、脱胎于民间“说书”的通俗小说,往往又会反过来影响民间“说书”;而“说书”取得成功后,又会再次被加工成小说,如此循环往复,交叉互动,也会导致通俗小说文体之间的兼容现象

四、结论与余论

中国古代“说书体”小说文体特征新探

一、“说书体”小说的人物塑造

二、“说书体”小说的情节建构

三、“说书体”小说语言运用的程式化

后记

民间说唱与古代小说交叉互动研究是2020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纪德君。

得书感谢您对《民间说唱与古代小说交叉互动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中国古代诗学与美学 电子书
本书是中国文艺学理论泰斗童庆炳有关中国古代诗学与美学的文集。
“尚情”思潮的生命审美研究:晚明人情小说的“理”与“欲” 电子书
本书以晚明时期的人情小说为研究对象,以个体生命存在为逻辑起点,通过“情”的演变,即从“情欲”的觉醒到“欲”的泛滥,再到“理”的回归,展现生命的内向探索过程。以生命存在为视角对晚明文化的考察,展现了儒家正统意识形态与世俗大众文化的对立与融合的过程。在理与欲、感性与理性、自然性与社会性的一系列矛盾中,个体生命如何实现二者的协调,即一种审美与伦理的统一,既是历史问题,也是建构当代社会的新的意识形态与价值
儒家视阈中的越南汉文小说研究 电子书
本书将越南汉文小说置于政治伦理、家庭伦理及个体之间人际准则等方面进行考察,从中提取“忠”“孝”“节”“义”“信”等核心范畴,考察其在越南汉文小说文本中的反映,可以看到儒家主要思想观念在古代越南社会得到比较全面而深刻的流播与渗透。不仅如此,越南汉文小说中的作者、引文用典现象也是对越南汉文小说的具体补充,是理解作品主旨内涵、文化意蕴的重要途径。最后通过比较中越两国小说在接受儒家思想中体现的异同,表现出
清初小说与士人文化心态 电子书
本书中的清初指顺治元年(1644)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这段时间小说创作繁荣并独具特征,小说刊刻近两百部,是现存明代小说数量的总和;小说形式也多种多样,白话、文言小说都很兴盛。本书综述清初小说的创作概况和文化生态,并以清初小说创作中的故国情结为切入点,通过对小说家代表丁耀亢、陈忱、李渔、烟水散人及小说流派代表才子佳人小说、时事小说的个案分析,点面结合来探究清初小说创作以及易代之际的士人心态。
传播与本土书写:比较视域下的中国当代小说生态叙事研究 电子书
本书全景式考察了西方生态思潮传入中国后,中国本土生态书写的状态、成就、困境与发展趋势,以生态叙事、中西诗学比较、“本土化”三个维度为主体构架,从生态叙事主题与修辞策略、生态叙事价值重估、“本土化”选择及途径等方面展开交互性研究,深度揭示了中国当代生态叙事的史学价值、诗学意义以及民族国家特色,并对其未来“本土化”的发展提出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