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彭肜教授论文结集,涵盖艺术批评、理论及实践,探索当代艺术多个领域。
内容简介
本书为彭肜教授多年来从事艺术批评的论文结集。根据研究内容分为六编:“文化与族群”“性别与身体”“空间与地域”“此在与命运”“历史与话语”和“传统与现代”。内容涉及当代艺术家评论、图像理论、视觉理论研究等,将艺术理论、艺术批评和艺术实践结合起来,从各个方面展示了当代艺术学学者对当代艺术的思考和探索。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第一编 文化与族群
视觉他者化:中国当代艺术的文化身份
一 民族身份的视觉他者化
二 政治身份的视觉他者化
三 传统文化身份的视觉他者化
全球语境与中国图像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图像影响与图像重构: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
一 图像影响:全球化与西方图像的扩张
二 图像重构:对西方图像影响的超越
图像重构与语汇创新
“艺术不可能全球化”
第二编 性别与身体
踩着“超性别反抗”的艺术节拍
一
二
落寞的身体:重造新古典写实绘画的现代感
透明的忧伤:王小双与都市女性的身体、心灵和世界
从“性别反抗”到“性别游戏”
身体触知的回归
一 “无目光”的视觉:从视觉到触觉
二 身体的“动觉空间”
三 身体的触知记忆
四 手的“遗迹”
结语
第三编 空间与地域
四川乡土美术三十年回顾:1978—2008
一 四川画派与“乡土美术”
二 批判现实主义的乡土美术
三 审美主义的四川乡土美术
四 东方主义的乡土美术
五 20世纪90年代四川乡土美术的新进展
后工业社会语境中的新乡土绘画
“边地图志:四川当代艺术十人展”前言
走向“艺术参与” 开筑“公共空间”
一 艺术参与:从“单一主体”到“交互主体”
二 公共空间:从“有限交往”到“自由商谈”
共生与同在
全球语境与艺术共生
一 “艺术共生”与“文化差异”
二 “艺术共生”与“视觉对话”
三 “艺术共生”与“生命同在”
浓园:引领中国西部文化艺术无限升级的“创意引擎”
超迴路:中欧艺术交流的逆影响与多通道
“新乡土”与中国乡土美术传统之重构
一 缘起:四川“乡土美术”之传统
二 开端: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乡土美术”
三 异质:从“乡土”到“新乡土”
四 未来:“新乡土”与当代艺术史叙事
中国西南当代“新乡土”风景绘画的新知觉与新状态
市井的图像 生命的挽歌
一 地域的视觉再现
二 众生的精神肖像
三 生命的无尽挽歌
游心·寓目
具像摹写与图像拓造
一 蒋焕对具像写实绘画现代感的探索首先表现为他对具像绘画观念现代性因素的引入
二 蒋焕对具像写实绘画现代感的探索还表现为他对影像美学特征的运用
风景的启迪:在风景消逝的年代眺望风景
风景写生:触觉与现场的重返
穿越城市 回归本心
古镇消失 时光追回
将世界从沉睡中唤醒
第四编 此在与命运
隐痛:中国当代艺术的蔑视经验
一 屈辱的肉身:社会蔑视的讽喻再现
二 从“权力剥夺”到“主体反抗”:蔑视体验的社会意涵
持守寂静战胜时间
在我们身上活着的并不是秘密
一
二
三
“失控的主体”与作为“无厘头面具”的中国肖像
一
二
三
结语
创伤记忆与视觉物证
一 照片与物证:个体心灵中的家庭、历史与“社会创伤”
二 社会创伤记忆史前史:从“生命创伤”“文化创伤”到“心理创伤”
结语
漂移的时空 浮游的生命
第五编 历史与话语
本土化的历程
一 政治本土化:1949—1976年的中国油画
二 乡土本土化:新时期油画
三 多元本土化:中国20世纪90年代油画
中国现代美术的抉择与转型
作为美术史叙事术语的“西北”
一
二
三
“我们还将丧失什么”?
一 从“历史记忆”到“现实追问”
二 从“乡土绘画”到“都市景观”
“只有不断地关注”*
第六编 传统与现代
学院之在 自由之在
“布”的前世今生
清凉图像 觉解境界
持笔有情:穿越时光的文化传承与艺术对话
百变水墨 无尽遐想
神佑高原
挪用的传统
一 文化波普中的传统伦理与现代趣味
二 新古典主义的中国形象
三 中西文化差异与艺术创作策略
四 静物油画中的中国文化符号
第七编 大地与人文
大地之诗
疏散·离尘
学术与艺术之间的游牧人
回归原初境域 守护生存诗意
“深陷于雪”的风景
为“时间”刻下“肌质”
一 雾霭与老宅
二 古宅与旧衣
三 菩萨与自在
生命本源 风花与归
家园的栖居:重返本源与再辟蹊径
中国当代主题性美术创作乡土叙事的“生态转向”
一 环境异化问题批判
二 动物权利的确立与保护
三 克服无限发展的欲望
四 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
后记
目光的政治: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文集是2019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彭肜。
得书感谢您对《目光的政治: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文集》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