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的历程:儒家价值体系研究

善的历程:儒家价值体系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善的历程》:儒家价值体系研究,历史诠释与逻辑重建并重。

内容简介

《善的历程》是一本哲学史著作。与前此的文化史和思想史研究相近,《善的历程:儒家价值体系研究》所作的,首先是一种历史的诠释。当然,诠释不同于历史的简单再现,它总是以诠释者的理论视域为背景,并同时展开为一个逻辑重建的过程。事实上,历史的诠释与逻辑的重建往往很难分离,二者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也正是以此为基本原则,本书对儒家价值体系的考察,并不仅仅限于文化史现象的描述,而是更多地侧重于其历史内涵与逻辑意蕴的双重展示,后者同时又旨在为文化哲学的当代建构提供某种历史的前提。本次将增录作者近两年的最新研究论文,进一步完善本书的思想框架和现实价值。

作者简介

作者杨国荣,1957年10月生于上海,浙江诸暨人。1988年获博士学位,1991破格由讲师晋升为教授,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主任(1998-2000)。

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所长;国际儒联理事、孔子基金会理事、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上海哲学学会中国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导论

第一章 儒家价值体系的奠基

一 天人之辩与仁道原则

二 为仁由己和天命的预设

三 修己以安人:自我实现及其逻辑归宿

四 义以为上与孔颜之乐

五 “大德不逾闲”的历史含义

六 作为价值目标的理想人格

(一)仁道涵盖下的人格境界

(二)人性的设定与成人之道

七 超越有限:存在的意义及其他

第二章 从孔子到孟子

一 仁道原则的展开

二 力与命的内在紧张

三 独善其身和兼善天下

四 恒心的根据与惟义所在

五 从执中而权到君子反经

六 内圣的走向

(一)人格内涵及其价值意蕴

(二)性善的预设:返归内在潜能

第三章 演进中的折变

一 天人之际:从相分到互动

二 制天命而用之:自由理想的扩展

三 各得其宜与群居和一

四 义的外部确证及其工具化

五 从以权应变到以道壹人

六 全而粹与化性起伪

(一)人格的外王规定

(二)性恶的预设与外在的社会制约

第四章 价值本体的建构及其内化

一 《易传》:价值本体的建构

二 价值本体的双重内化

三 止于至善与修身为本

第五章 正统的形成

一 形上之天与人文取向

二 德威交融:仁道原则的转换

三 天下无二道

四 古今之辩

五 义与我的合一:个体的普遍化

六 道义与功利的二难

七 从仁且智到性三品:人格理想的展开

第六章 援道入儒的价值观意蕴

一 名教与自然:天人之辩的历史延续

(一)化当然为自然

(二)超越自然:正统儒学的逸出

(三)当然与自然的合一与自然的变形

二 自性的确认与玄同彼我

(一)从达自然之性到一以统众

(二)“我”的自觉

(三)玄同彼我

三 逍遥的理想与天命的抑制

(一)以道御变:自由的限度

(二)以志抗命:力命之辩上的异端

(三)所遇即命:从逍遥走向顺命

第七章 衍化与整合

一 仁道原则的重建

二 天理主宰下的自我权能

(一)天命的强化

(二)自作主宰与自愿原则

三 群己之辩的二重变奏

(一)有我与无我:人心消融于道心

(二)“我”的确认与无人己

四 从义利之辩到理欲之辩

五 天理的权威化与良知准则论

(一)天理的权威化

(二)良知准则论:权威原则的内化及其限制

六 醇儒境界

(一)明诚统一与德性之知的强化

(二)从变化气质到复性

第八章 明清之际:历史的反省与自我转换

一 经纬天地:逸出内圣之境

二 经学的实证化与理性的工具意义

三 化“天之天”为“人之天”

四 造命与循理

五 理欲统一及其内在意蕴

六 我的自立与群体认同

第九章 儒家价值体系在近代的历史命运

一 权威的失落:传统与近代化的紧张

二 返本开新:新儒家的选择及其双重意向

第十章 走向现代

一 现代化的历史需要与儒家价值观

二 儒家价值体系与合理性的重建

附录一 何为儒学?

附录二 儒学的本然形态、历史分化与未来走向

后记

新版后记

善的历程:儒家价值体系研究是2021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杨国荣。

得书感谢您对《善的历程:儒家价值体系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中庸原论:儒家情感形上学之创发与潜变 电子书
本书系统论证了儒学内化发展中的《中庸》哲学思想。本书认为,孔子的心性之学包括两个部分,即“心学”与“情学”。儒学内化就是道德情感与良知之心内化为天命之性,成为道德实践的内在本体和形上根据。宋明时期,孔子的“心学”得到充分发展,朱子是孔子“心学”之认知派,陆王是孔子“心学”之良知派,孔子的“情学”却隐而不彰。直到明末,刘蕺山才重新认识到道德情感的重要地位,并在一定程度上复归了思孟学派心性隋为一的义理
哲思的幼童.儿童研究译丛 电子书
本书共7章,内容包括:哲学自我;哲学敏感力;死亡、现实与同一性:关于形而上学的思考;知识与信念:关于认识论的思考;道德与如何生活:关于伦理学的思考;艺术与美:关于美学的思考;我们究竟要给予儿童什么。
后果主义的严苛性问题研究 电子书
后果主义位道德冲突的解决提供了一个原则。后果主义理论将行为的后果作为评价道德行为正确性的唯一因素。如果一个行为能够比另外一个行为产生更好的后果,那么行为者就应该去实行前一个行为。这样,如果行为者面临一个道德冲突,他必须在相互冲突的两个选项之间做出选择。那么后果主义认为行为者应当选择那个产生更好后果的行为,如果选项是两个以上,那么他应当实行那个产生最好后果的行为。本文将行为后果主义确定为后果主义的标
唯物史观的制度理论研究 电子书
本书共分为七章,内容包括:唯物史观制度理念的凸显、制度的内涵与构成、制度起源的实践基础、社会发展的制度维度、人的发展的制度条件等。
什译《妙法莲华经》的泰译研究 电子书
《法华经》是泰译本最多的大乘佛教经典。这些泰译本可分成两个系统:一是根据英译本转译的《妙法莲华经》和直接译自中文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二是梵文系统的泰译本。本书作者重点考察了什译系统的泰译本,分析诸译本译者如何处理大乘佛教与南传佛教在义理、文化上的契合与歧异,聚焦于译者与文本意义之间的关系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