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人口政策比较研究

江浙人口政策比较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江浙两省人口政策研究:政策性因素式微,经济社会因素决定生育率。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江浙两省自建国以来人口政策的演进阶段与人口发展的历史变动这一主线,借助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历史数据以及江浙两省计划生育的有关史料,运用定性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江浙两省人口发展现状与历史变动进行了考察和分析,并尝试对两省执行不同人口政策之效果进行定量评估,测度政策因素以及社会经济其他因素在江浙两省不同历史时期的绩效,结果发现不同政策殊途同归。在生育率已经显著降低的情况下,政策性因素的作用已经日渐式微,而经济水平与社会发展等其他控制变量已成为决定总和生育率的主要因素。从两省执行单独两孩政策的有关预测结果和人口发展趋势来看,为促进两省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仍有必要在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我国人口政策。

章节目录

封面

书名页

版权页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序言 解释中国的生育率下降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回顾:人口政策研究述评

第一节 人口政策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 人口政策的目标

第三节 人口政策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 人口政策的决策机制与程序

第五节 人口政策的效果

第六节 人口政策的反思

第七节 人口政策的调整

第八节 文献研究评述小结

第三章 基本概念、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第一节 基本概念

第二节 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思路

第四章 人口政策演进及影响因素:印度经验

第一节 人口政策演进的政策学诠释

第二节 人口政策演进的国际案例

第三节 印度人口政策的演进过程

第四节 影响印度人口政策演进的因素分析

第五节 印度人口政策演进的国际启示

第五章 中国人口政策演进:过程、阶段与特征

第一节 从全球家庭计划运动看中国计划生育开端

第二节 中国人口政策的演进过程

第三节 中国人口政策演进的阶段划分

第四节 中国人口政策演进的基本特征

第六章 江浙两省人口政策的形成、发展与比较

第一节 江浙两省地理区位及人口概况

第二节 地方性人口政策的形成

第三节 江苏人口政策的发展过程

第四节 浙江人口政策的发展过程

第五节 江浙两省人口政策发展比较

第七章 江浙两省人口发展现状及历史变动比较

第一节 江浙两省人口规模及历史变动比较

第二节 江浙两省人口结构及历史变动比较

第三节 江浙两省生育水平及历史变动比较

第四节 江浙两省人口分布及人口负增长区域比较

第五节 江浙两省人口发展综合水平比较

第八章 江浙人口政策效果的实证分析与比较

第一节 理论分析

第二节 模型构建

第三节 实证分析

第四节 结论和启示

第九章 生育政策调整与江浙人口展望

第一节 单独两孩生育预测模型

第二节 生育政策调整对江浙两省人口发展的影响预测

第三节 结论与讨论

第十章 新时期中国人口政策的完善和优化

第一节 从人口表象回归人口真实

第二节 从短时段回归长时段

第三节 从政府决策回归家庭决策

第四节 从计划生育回归家庭计划

第五节 从新马尔萨斯主义回归马克思主义

第六节 从政策刚性回归政策理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江浙人口政策比较研究是2014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彭伟斌。

得书感谢您对《江浙人口政策比较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比较神话学在中国 电子书
本书深入探究了“比较神话学”的发展和中国比较神话学如何开拓创新。
比较视野下的遵义会议精神 电子书
本书在比较视野下揭示遵义会议精神的历史传承和个性特质,展示遵义会议精神的丰富内涵。主体内容包括遵义会议精神的历史形成及本质特征,遵义会议精神与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内在关联,遵义会议精神与中国革命精神、西方近代革命精神的比较等。
长安城与罗马城:东西方两大文明都城模式的比较研究(全2册) 电子书
本书以汉长安城和罗马城的比较研究为切入点,进而管窥秦汉文明和罗马文明的特质与异同。作者从政治军事空间、生活空间、经济空间、神圣空间和陵墓空间五个基本功能入手,通过提炼和把握相关考古遗存之精华,结合文献记载和前人研究成果,比较了两座都城在建城理念、建城过程、城市布局、宫殿建筑、公共空间、城市经济、居民住地、帝王陵墓、宗教场所等方面的异同。
不尽的江河不断流——比较视野下的中华文明 电子书
本书以问题为导向,将相关问题置于世界的大背景下进行审视,用比较的视野,对中华文明进行考察,从宏观思考中看清文明的发展趋势,从比较研究中剖析各文明的异同,阐述中华文明发展的连续性特点。
钱玄同思想研究 电子书
本书叙述钱玄同先生一生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特色,以及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