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何耀华文集:涵盖滇、彝、藏学研究及政策建言。
内容简介
本书是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何耀华先生的文集,共分五编:第一编滇学研究,集26篇文章;第二编彝学研究,集31篇文章;第三编藏学研究,集20篇文章;第四篇资政建言研究,集56篇文章;第五编评说与附录,集评说64篇、附录18篇。出版后能成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特别是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研究云南学术史和学术研究现状的资料。
章节目录
封面
书名页
版权页
作者简介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名家文丛编纂委员会
序
自序
目录
第一编 滇学研究
《云南通史》绪论:融合、统一,云南历史发展的主轴
一 引言
二 助周克商:云南土著与华夏族的政治交融
三 设置郡县:云南土著王国与秦汉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合一
四 南中大姓:汉族移民统治者与云南土著融合的产物
五 爨族:土著民族自融及融合汉族移民形成的民族共同体
六 南诏国、大理国:云南土著民族自融及融合汉族移民形成的政治实体
七 云南汉族:元、明、清汉族移民融合土著民族的融合体
八 近代革命与云南的民族融合
九 结束语
《云南大百科全书》历史卷总论:云南历史发展特点
引言
一 云南历史沿革
二 云南历史发展的特点
三 云南人民对中华历史文明的贡献
四 云南历史的启示
云南的历史发展源流
一 云南历史发展的地理环境
二 旧石器、新石器时代文化:史前时期的云南(距今170万年—3500年)
三 土著部族王国林立: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云南(约公元前21世纪—前221年)
四 民族融合与南诏国、大理国:唐、五代、宋时期的云南(618—1254年)
五 汉族成为主体民族:元、明、清时期的云南(1254—1911年)
六 民主主义革命与现代经济勃兴:民国时期的云南(1912—1949年)
七 云南历史的启示
《云南大百科全书》历史卷的编目问题
(一)条目的选择和命名必须坚持历史价值、知识价值和现实价值的统一
(二)设立条目应坚持创新
南方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与文化
一 南方陆上丝绸之路开通的时间
二 南方丝绸之路的开通是印度与中国古代文明频繁交流的历史必然
三 南方陆上丝绸之路的走向
四 余论
樊绰的《云南志》和向达的《蛮书校注》
“云白铜”:引领世界铜镍合金技术约2000年的云南科技产品
重教育:云南历史发展的基本经验
重农、治水、不违农时:云南农业经济的优良传统
云南多民族格局的形成
一 夏、商、周至秦汉时期的族群与族别
二 三国至唐、五代、宋时期的族群、族别
三 元、明、清、民国时期出现的族群与族别
四 关于云南各民族源流的研究
云南土著民族的民俗
一 么些、栗些、怒、古宗、西番诸族
二 百夷、蒲人、峨昌、哈剌、倮黑、基诺、遮些诸族
三 白人、罗罗、窝泥诸族
四 苗、瑶、土僚与土人诸族
云南土著民族的宗教
一 毕摩教
二 本主教、阿吒力教
三 东巴教、达巴教
四 藏传佛教
五 南传上座部佛教
六 伊斯兰教
七 天主教、基督教在云南土著民族中的传播
云南土著民族的社会制度
一 氏族制和奴隶制
二 滇西北藏、纳西、白、普米、傈僳等族先民的封建领主制
三 滇西南傣族、哈尼族和滇东北彝族先民的封建领主制
四 明代罗婺部乌蛮的封建领主制
云南土著民族的文字与文献
一 么些图画象形文字及典籍
二 爨文及爨文典籍
三 白文及白文文献
四 傣泐文与贝叶经
五 古壮字和《布洛陀经诗》
滇西北的自然与人文生态
一 自然环境
二 经济环境
三 历史发展进程
论20世纪40年代云南丽江的“工合”运动
关于重建40年代丽江民间合作社的研究
路南民族关系的历史和现状
一 路南少数民族族别、族称、分布及历史源流
二 路南彝汉民族的历史关系
三 改革开放以来的民族关系
四 发展路南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
路南彝族自治县的正名问题
梵僧指空在中韩两国传播佛教文化的业绩
一 指空在印度事迹
二 指空来华后的弘法活动
三 指空在中韩两国建寺弘法的业绩
在武定狮山正续禅寺建寺70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金沙江崖壁画新识
南诏京都阳苴咩城考释
一 南诏之立国
二 南诏迁都阳苴咩城之历史背景
三 阳苴咩城的建筑风格
苗族民俗志
论西双版纳傣族领主土地占有制的转化
《云南通史》的编纂及其特点
附录:专家学者盛赞《云南通史》
第二编 彝学研究
彝族的历史与文化
一 族源族称
二 彝族先民的氏族社会
三 奴隶制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四 封建社会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五 彝族与近代中国革命
六 传统文化
七 余论
单一民族集大成与创新研究之作
论凉山彝族的家支制度
一 家支的构成
二 家支的特点
三 家支的蜕变
四 家支的职能
五 家支长期存在的原因
论彝族的原始社会和原始宗教
一 引言
二 彝族的原始社会
三 彝区新石器时代墓葬反映的原始宗教
四 彝区新石器时代崖画反映的原始宗教
五 彝族远古神话反映的原始宗教
六 图腾崇拜遗迹
七 自然崇拜遗迹
八 祖先崇拜遗迹
九 原始宗教对彝族社会发展的影响
奴隶制与凉山彝族奴隶制
论川滇大小凉山彝族等级制度的起源
一 从血缘界限看等级的产生
二 东爨乌蛮的阶级分化及其奴隶制度
三 征服战争不是产生凉山彝族等级制度的主要根源
略论彝族奴隶社会的发展阶段
一 彝族与氐羌之关系
二 彝族奴隶社会的上界
三 彝族奴隶社会的上升阶段
四 关于凉山彝族奴隶制的延续和发展
论曲诺等级的几个问题
引言
一 曲诺等级源流
二 曲诺的属性及论争
三 “东方普遍奴隶制”的成因、由来及曲诺“普遍奴隶”地位加深的原因
附说一:两林、勿邓、丰琶诸部不是彝族
附说二:白彝的祖先不是白蛮或西爨白蛮
彝族社会中的毕摩
一 毕摩的历史源流
二 毕摩的职能与法术
三 毕摩的法器和经书
四 毕摩的占卜与法师
五 毕摩的性质和社会作用
彝族的图腾与宗教起源
一 关于图腾和图腾信仰
二 彝文经典中有关图腾崇拜的记述
三 新中国成立前彝族社会中的图腾遗迹
四 关于图腾崇拜的传说
五 从彝族的图腾崇拜看宗教的起源
彝族的自然崇拜及其特点
一 彝文典籍关于自然崇拜的记述
二 新中国成立前彝族社会中的自然崇拜
三 彝族自然崇拜的特点
试论彝族的祖先崇拜
一 历史源流
二 灵魂不死的信念
三 取悦祖先灵魂的葬仪
四 对祖先灵魂的祭祀
五 社会影响
凉山彝族土司考索
一 河东长官司
二 邛部宣抚司
三 沙骂宣抚司
四 阿都土司
五 小凉山地区的土职
元初罗罗斯土官宣慰使的设置问题
一 元初设置罗罗斯宣慰司土官宣慰使的史料
二 关于安普卜其人的史事
三 关于罗罗斯土官宣慰使的建置特点
四川米易萨连《倮倮安氏纪功碑》质疑
驳所谓“独立罗罗”论
一 驳所谓“国中之国”
二 驳所谓“汉人难以接近凉山”
三 驳所谓“地地道道的外国统治”
凉山彝族与汉族的历史关系
一 历代中央王朝在凉山地区的设治
二 历代迁入凉山彝区的汉族人民
三 彝、汉人民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密切联系
武定凤氏本末笺证叙录
一 檀萃及其《农部琐录》
二 《武定凤氏本末》的史料价值
三 校勘、注释、笺证叙例
论“爨文化”的界定
“爨”字在云南民族历史上的不同含义
楚雄彝族的文化瑰宝与游艺
一 史诗:《梅葛》
二 彝剧
三 十月太阳历
四 彝药
五 彝绣与彝服
六 游艺
彝族历史研究述评
一 引言
二 彝族通史之编撰
三 断代史、部落史、文化史、宗教史的编撰
四 结论
中华彝族文化学派的崛起
石林彝族自治县经济发展史
一 早期的石林县经济
二 改革开放前的石林县经济
三 改革开放时期的石林县经济
改革开放条件下石林彝族自治县的民族关系
一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与各民族间团结、互助的加强
二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各民族间经济文化差别的缩小
三 发展石林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应该重视的几个问题
奴隶制社会经济形态理论学习札记
用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研究西南少数民族宗教
一 马、恩对资产阶级无神论的继承和批判
二 马、恩关于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
三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四 用马克思主义的宗教理论指导西南少数民族宗教的研究
评《凉山彝族奴隶制社会形态》
关于全国首届彝族学术讨论会文集的编辑出版
弘扬彝学,丰富世界文化宝库
图腾信仰述略
第三编 藏学研究
关于建立和发展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藏学问题
论藏区的远古文化遗存
一 青藏高原是一个重要的人类发祥地
二 青藏藏区的远古文化
三 川边藏区的古文化遗存
四 藏区古文化遗存的历史意义
古代羌人与青藏和川西土著居民的融合
一 羌人的经济文化特点
二 青海、西藏和川西地区的羌部
三 古羌人向西藏区的迁徙
四 羌、蕃文化的共同特点
五 古羌人非古藏人
早期吐蕃史事考
一 “吐蕃”名称的由来
二 7世纪以前的吐蕃王朝
三 早期吐蕃的宗教
四 早期吐蕃及藏区各部与祖国内地的关系
论松赞干布的统一事业
一 松赞干布之生平
二 松赞干布对苏毗、象雄等部的征服
三 松赞干布巩固统一的改革措施
四 松赞干布统一西藏的历史意义
论文成公主入藏
一 文成公主入藏的历史背景
二 松赞干布向唐请婚之过程
三 文成公主入藏过程
四 文成公主入藏后的藏汉关系
论金城公主入藏
一 金城公主入藏的历史背景
二 金城公主身世及其入藏
三 金城公主入藏后业绩
西北吐蕃诸部与五代、宋朝的历史关系
一 河西吐蕃与五代王朝的关系
二 泾原、秦凤两路沿边吐蕃及西凉蕃部与宋朝的关系
三 唃厮罗部与宋朝的关系
康巴、“东蛮”与宋朝的历史关系
一 康区藏族与宋朝的关系
二 “东蛮”与宋朝的关系
川西南藏族历史初探
一 川西南藏族的起源
二 川西南藏族与西藏藏族的历史关系
三 川西南藏族与汉族、彝族的历史关系
多须人的起源及其他
浅析纳木依人的本教
四川冕宁县藏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
前言
一 概况
二 历史
三 经济
四 习俗
五 宗教
喜读《西藏研究》创刊号
香格里拉藏族的传统环保观
印度东喜马拉雅民族与中国西南藏缅语民族的历史渊源
一 中国藏缅语民族历史上的南迁、西迁印度
二 印度东喜马拉雅民族与中国藏缅语民族的共同文化特征
中印边境人种文化的亲族关系
一 人种上的血缘亲族纽带
二 果占璧王国与阿洪姆王国的同源异流
三 印度东喜马拉雅民族与中国藏缅语民族的亲族关系
中甸(香格里拉)藏区考察纪实
丽中公路
金沙江奇观
县城独肯宗
农牧业发展的纵坐标
噶丹松赞林寺
达拉村的藏族
边区藏民甜蜜的家——中甸(香格里拉)
险路平坝一路相连
这条艰辛路忽必烈七百多年前走过
令人行往,犹叹险路难行
终于进入一个世外桃源
农牧业发展呈立体分布
灯泡会发光不再是笑话
满山满谷尽是奇珍花卉与药材
自然宝藏的保护十分重要
保护自然行动为奇品异种保留一线生机
文化混合成为一项生存优势
这里的“藏味儿”隐含其他民族特色
宗教在毁圮中逐次复生
圣俗交识,宗教深据每个人的心灵深处
在这里,做一名喇嘛仍需强大的经济后盾
信仰与文化:“施舍”与“自然”
《云南藏族》电视纪录片解说词
第一集 冰山雪域中的世外桃源
第二集 多元一体的民族群体
第三集 崇尚神力的精神世界
第四编 咨政建言研究
随省委书记普朝柱同志调研讨论生产力跨越式发展问题
云南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特征
(一)社会发育程度低
(二)生产力发展水平低
(三)物质技术基础低
(四)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低
(五)人民生活总体水平低
(六)自然经济比重高
(七)贫困人口比重高
(八)文盲、半文盲比重高
(九)地区发展不平衡程度高
推进云南现代化建设的新思路:同心圆经济发展战略
一 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两次浪潮
二 推进云南现代化建设的同心圆战略
三 用“同心圆模式”推进云南现代化的问题与对策
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云南经济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一 东南亚金融危机及各国政府的应变对策
二 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云南经济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三 对付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对策与建议
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中国云南省经济的影响
一 东南亚金融危机及其应变对策
二 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中国云南省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 对策与建议
就民族、宗教问题答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赴滇考察团
一 什么是最紧迫的民族问题
二 什么是中国的民族特点
三 什么是当前的民族宗教问题
论边疆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路径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加快滇西北发展的八点建议
一 促进山地农业现代化
二 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 以特殊政策加快发展教育
四 消除贫困
五 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
六 实行滇西北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战略
七 把旅游业作为滇西北的龙头产业
八 加速城市化进程
滇西北大河流域国家公园的构建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保护
一 国家公园的定义与滇西北大河流域国家公园的构建
二 大河流域国家公园的民族文化遗产
三 管理滇西北大河流域国家公园的对策建议
建立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际经济走廊
加入WTO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一 世界贸易组织简介
二 “入世”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三 加入WTO应采取的对策
理论·回顾·增长
一 进一步提高对邓小平理论历史地位的认识
二 西方国家30年代的反经济萧条的回顾
三 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增长
论促进山区民族经济开发与社会进步
一 提高山地农业的成长和发育率
二 大力恢复和保护生态,实现生产生活环境良化及生态经济效益的增长
三 发展教育,提高山地各族劳动者的文化科学素质
四 促进山区民族生活方式的改变
五 加强山区党政建设,建立山地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对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实行优惠政策的建议
小城镇建设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 小城镇研究的回顾
二 小城镇的再认识
三 发展小城镇的有利条件、问题与对策
坚持科学发展观 合理开发怒江水电资源
一 开发怒江水电是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 坚持以人为本的开发,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的开发,电站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并重
“三江”水能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综合研究
一 项目背景与研究宗旨
二 研究成果的价值
三 开发机遇与对策建议
加快水电开发和生态建设 建立金沙江下游生态能源经济区
一 建立金沙江下游生态能源经济带、经济区的战略意义
二 建立金沙江下游生态能源经济带、经济区的条件
三 建立金沙江下游生态能源经济带、经济区的思路、对策及措施
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的一个典型
一 新西兰怎样处理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与电站建设的关系
二 新西兰经验对怒江水电开发的启示
弘扬少数民族优良的传统道德
论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发展
一 国际社会文化多元化的价值观
二 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互动
三 怎样保护与推进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
建立民族文化保护村的理论与实践
一 实现富有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现代化
二 建立民族文化保护村(区)的原则和方法
三 滇西北民族文化保护村的初选概览
四 民族文化保护政策、法律与发展对策的制定
失业问题的再立法势在必行
有感于澳大利亚、新西兰的农业立法
关于云南省社科院的自身改革与发展
在改革开放中发展繁荣云南的社会科学
发展繁荣昆明市的社会科学
《云南省志》和地、州志的编纂和使用
地方志编纂的理论创新问题
用“系统论”的观点、方法研究元谋县的经济社会发展
(一)民族学家应注意当代系统综合发展趋势的形成问题
(二)民族学家对系统综合发展趋势应该采取的对策
通海县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与规划系统工程研究
对我省国企改革和编制“十五规划”的建议
华宁县应实施以交通带动经济发展的战略
论中印缅孟地区的经济合作
论中国云南与缅甸建立高新技术农业综合开发合作区
一 建立滇缅高新技术农业综合开发合作区的有利条件
二 缅北是建立滇、缅农业综合开发合作区的优选地域
三 开发区的定点与开发项目建议
四 投入及产出预测
五 不确定性分析
六 市场分析
七 关税与金融
八 风险抵御
九 结论
将云南建成中国向南亚、东南亚开放基地的建议
一 创办中国昆明南亚洲国际大学,为实施“桥头堡战略”培养各类杰出人才
二 将云南古丝路文化申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中国云南西双版纳傣族的旅游业
一 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
二 西双版纳傣族旅游业发展状况
三 对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几点认识
激活武定历史文化遗产的建议
一 重建武定古城
二 重建凤氏土司司署
三 建梵僧指空纪念馆及中韩文化交流中心
结语
将“美丽家园”建成“富丽家园”的建议
关于启动“泐睢经典研究工程”的建议
一 启动“泐睢经典研究工程”是抢救和繁荣贵州民族文化的当务之急
二 “泐睢经典研究工程”应该包括的内容
三 关于水书的定名问题
关于中印缅孟四国学术代表团签订的《昆明倡议》
日本神奈川科学园地考察报告
一 考察经过
二 神奈川科技园地概况
三 神奈川科技园地的五个特征
四 神奈川县的经济科技发展背景
五 体会和建议
访日考察纪实二则
一 大阪的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
二 奈良的唐招提寺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历史必然性
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
一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华:孙中山民族主义的根基
二 各民族平等共处:孙中山民族主义的内涵
三 维护国家主权与实行对外开放:孙中山民族主义的外延
孙逸仙思想与民族发展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评二三十年代的西方绥靖主义
日本侵华史述略
一 19世纪末期的对华侵略
二 20世纪初期的对华侵略
三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侵华战争
四 中国人民的抗日与日本军国主义的覆灭
论“神圣同盟”的兴灭
第五编 评说与附录
评说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有研究印度的传统
评说 Speech On the Meeting With the President of India,H.E.Mr.Narayanan
评说 中国的贫困与脱贫问题:在印度海德拉巴大学的演讲
评说 记赴印度的两次学术交流
评说 加强合作促进两岸共同发展
评说 《邓小平理论与云南发展》后记
评说 邓小平理论与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
评说 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创新
评说 《中国国情丛书: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通海卷、路南卷、曲靖市卷》序
评说 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研究工作的成就
评说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下的民族关系
一 民族平等的实行正从政治领域转向经济领域
二 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更加紧密
三 民族之间的互助更加广泛
评说 论促进山区民族经济开发与社会进步
一 提高山地农业的成长和发育率
二 大力恢复和保护生态,实现生产生活环境良化及生态经济效益的增长
三 发展教育,提高山地各族劳动者的文化科学素质
四 促进山区民族生活方式的改变
五 加强山区党政建设,建立山地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评说 《中国西南历史民族学论集》序
评说 喜读王天玺的《中国模式论》
评说 就孙光龙总顾问修订《云南大百科全书·历史卷》首批送审样条致孙老
评说 有中国特色民族学的西南学派
一 关于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的名称
二 30年学会工作的回顾
三 关于有中国特色民族学西南学派的创建问题
评说 中国民族学学会第五届学术讨论会闭幕词
评说 走向21世纪的中国社会学
评说 云南社会学的历史使命
评说 贺《民族研究》复刊20年
评说 中国宋史学会第七届年会祝词
评说 聘印籍学者为荣誉院士:拓展妇女与发展研究
评说 丽江玉龙山区域村寨发展与生态调查研究
评说 丽江东巴文化研究所和德宏经济研究所的经验值得借鉴
评说 日本爱知大学花祭比较民俗学国际研讨会祝词
评说 方国瑜传略
评说 国瑜师的为人为学
评说 国瑜师的史学观和方法论
一 他的史学观
二 他的方法论
评说 缅怀恩师李埏先生
评说 我与马曜教授的结缘
评说 尤中教授的为人为学:庆贺尤中执教70周年
评说 评王连芳同志的《云南民族工作的实践和理论探讨》
评说 《亚洲西南大陆桥发展协作系统研究文集》序
评说 《走进西部:西部大开发与西南民族研究》序
评说 《云南考古》读后
评说 《耿德铭文集》序
评说 乾隆、道光、光绪《永昌府志》序
评说 《大理白族佛教密宗》序
评说 《祥云县少数民族志》序
评说 《宜良县志》序
评说 《路南彝族自治县志》序
评说 《石林彝族传统文化与社会经济变迁》序
评说 《石林彝族自治县水利电力志》序
评说 《石林彝族自治县土地志》序
评说 《全球化背景下大湄公河次区域水能资源开发与合作》序
评说 《全球化背景下东南亚国际旅游合作与发展》序
评说 《侯方岳诗文选》序
评说 《刘克光纪念文集》序
评说 《彝学文库》序
评说 《滇南彝族祭大竜》序
评说 《云南藏族的人权历史与现状》序
评说 《中国西南文化》(创刊号)序
评说 在全球环境基金会(GEF)山地生态生物多样性保护云南项目启动会上的讲话
评说 在中国云南与东南亚北部山地热带生态系统持续管理项目创始会议上的讲话
评说 在欢迎国际社会科学理事会秘书长考辛斯基访问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会议上的讲话
评说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OECD)“21世纪中国区域经济研讨会”闭幕词
评说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996级研究生课程进修云南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评说 在省纪念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会上的讲话
评说 《小额信贷:扶贫攻坚成功之路》序
评说 《洛尼山考释》序
评说 《中国少数民族革命史研究》序
评说 《中国农村经济与社会变迁:云南省石林县案例研究》(中译本)序
评说 《中国彝族大百科全书》前言与后记
一 前言
二 后记
评说 《云南通史》总编前记及第四卷前言
一 总编前记
二 第四卷前言
附录 李铁映同志点赞云南社科院的重点学科建设
附录 在《云南通史》首发式上的讲话
附录 云南文化史上的盛事
附录 《云南通史》概说
附录 何耀华传略
附录 何耀华先生访谈录
附录 从现状追溯历史
附录 人生双行道
采访手记
第一乐章:唱给母亲的歌
第二乐章:唱给田野的歌
第三乐章:唱给导师的歌
第四乐章:唱给自己的歌
附录 身心走近基层,舀得一瓢活水来
附录 中国著名的民族学家何耀华先生
附录 何耀华治学问道五十年
一 为建立中国西南历史民族学做贡献
二 在彝族社会历史研究上成绩斐然
三 致力于建立和发展中国藏学
四 在中国民族宗教学研究上的建树
五 坚持以社会科学研究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附录 何耀华在玉溪市县以上干部大会作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报告
附录 何耀华在香港谈川藏信仰
附录 何耀华乡长台北会乡亲散记
附录 文化交流系亲人:记何耀华的台湾之行
附录 一部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的彝族史专著
附录 《武定凤氏本末笺证》翻印版序
附录 《中国西南历史民族学论集》解题
附录 学术著作年表
后记
何耀华文集是2017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何耀华。
得书感谢您对《何耀华文集》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