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复兴十二讲

中华文化复兴十二讲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只有看清大势,才能走好脚下的路。

内容简介

本书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今天的时代价值,将对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的思考和探索放在人类文明的大视野中,不仅回应了新时代中国文化如何建构的问题,还对人类社会向何处去做了思考。作者强调,只看当下,永远有各种扰动;远眺未来,看清大势,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作者简介

作者郭继承,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博士,西北大学历史学博士后,中国政法大学思政研究所副教授。致力于中西文化比较、现代文明的困境与应对、中华文化的推广与传播、人生哲学等领域的研究。先后出版《直面人生的困惑》《中华经典十三讲》《中西文化比较视野中的国学智慧》《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中国文化的未来——近代儒学对中国文化出路的探索与中国文化出路的再思考》《仁者爱人》《居安思危》等著作。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一 “两个结合”是必由之路

序二 向着人类文明的高峰攀登

序三 创造更高层次的文明形态,是人类的大考

寄语

第一章 中国近代史:每一个中国人的必修课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

第二节 中国近代史是“古和今”的连接点

第三节 中国近代史是“中和西”的交汇点

第四节 重建中华文化主体性:近代中国文化史的内在逻辑

第五节 “内部生成”是对人类文化史的总结

第六节 继承和超越新文化运动

第七节 在大历史跨度中明晰使命和担当

第八节 历史不只是曾经的故事:当下是历史的延续

第九节 在历史长河中看历史

第二章 认识世界大势

第一节 落日余晖——传统帝制中国的最后晚霞

第二节 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西方率先突破的历史节点

第三节 西方社会全方位的崛起

第四节 无法把握的机会之窗:马戛尔尼使团访华

第五节 惶恐与沉思: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第三章 错失历史机遇的巨大代价

第一节 从“天朝大国”的自傲到近代的凄风苦雨

第二节 鸦片战争的苦果

第三节 领土的大片丧失

第四节 甲午海战:近代中国人普遍觉醒的起点

第五节 《辛丑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正式形成

第六节 背离时代大潮的恶果

第七节 心灵世界的迷失与崩塌

第八节 否定中国文字的意义与价值

第九节 对中国文化整体价值的抹杀

第十节 历史自信的动摇

第十一节 膜拜欧美与对民族文化自信的肢解

第十二节 山穷水尽与柳暗花明

第四章 思想层面的艰难反思与突破

第一节 悬空的说教:晚清的保守思潮

第二节 林则徐、魏源的睁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

第三节 郑观应的盛世危言:对经济与制度的洞见

第四节 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第五节 梁漱溟的独树一帜:新儒家的返本开新

第六节 太虚大师的佛学现代性探索

第七节 梁启超欧游归来:从迷信西方到反思西方

第八节 思想文化层面的自我批判: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

第九节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近代思想史发展的必然

第五章 实践层面的抗争与求索

第一节 太平天国与义和团:没有现代文明视野的悲歌

第二节 自强新政与洋务运动的破灭

第三节 戊戌六君子:知识分子的慷慨悲歌

第四节 孙中山的宏伟蓝图:振兴中华与三民主义

第五节 从帝国到民国的历史转折:辛亥革命

第六节 城头变幻大王旗:民国初年乱象

第七节 大时代变革中的历史回流:袁世凯复辟

第六章 中国历史的新局面

第一节 从山穷水尽到柳暗花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第二节 三个视角看中国共产党

第三节 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文化回应

第四节 走上井冈山:近代中国文化主体性觉醒的萌发

第五节 中国文化内在精神的生动展现:对中国革命的文化解读

第六节 文化主体性的觉悟与照搬俄国经验的反思

第七节 文化主体性视角下的红色根据地发展

第八节 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与文化主体性的进一步觉醒

第九节 中国文化主体性觉醒的里程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第十节 延安整风:文化主体性的普遍“启蒙”

第七章 新中国成立后文化主体性重建的曲折

第一节 从伤痕文学到反思文学

第二节 “河殇”及其引起的争议

第三节 奇妙的共存:文化自负感与文化自卑感

第八章 对中国近代文化史的回顾与总结

第一节 两条参考道路:欧美社会与俄国十月革命的不同模式

第二节 贯穿近代的课题:认识时代大潮,赶超世界潮流

第三节 从现代化到现代性:认清近代以来世界大潮的本质

第四节 永远守护中华民族的精神根脉

第九章 新时代中国文化的重建之路

第一节 千年未竟的历史大考

第二节 “人心”与“道心”:中国新文化建构必须回应的人性问题

第三节 培根铸魂:中国文化建设的“立本”之举

第四节 中国文化建设的五重视野

第五节 学术自觉:中国学术体系的建构

第六节 中国智慧:社会治理与国际秩序的重构

第七节 中国文化能否走出历史的怪圈?—对历史兴衰成败的思考

第八节 回应时代挑战:如何认识所谓的“普世价值”

第九节 中国价值观何以走向世界

第十节 中国文化如何赢得未来

第十章 中国新文化建构的基本框架

第一节 建设文化强国,须创建与新时代相适应的新文化形态

第二节 创造、建构新时代新文化形态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创建新时代新文化形态是一个系统工程

第四节 多管齐下,协调推进

第十一章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一节 从习近平总书记的三次讲话说起

第二节 思考、探索、研究和推进“第二个结合”的前提

第三节 已有研究的特点与不足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互相成就

第五节 创新理论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创建

第六节 实践无止境,理论创新无止境

第十二章 中国文化主体性与中国式现代化

第一节 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

第二节 文化主体性与经济独立、政治独立等要素紧密相连

第三节 没有伟大高远的精神世界,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四节 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支撑

第五节 文化走进人民、服务人民,才能赢得人民、赢得未来

后记

中华文化复兴十二讲是2024年由中新华创出版,作者郭继承。

得书感谢您对《中华文化复兴十二讲》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中国史学史十五讲 电子书
本书共十五讲,内容包括“五经”的历史观与史学观;先秦诸子与私家史著的历史观;易学视域下的汉代史学思想;“究天人之际”:传统史学的整体思维;“通古今之变”:传统史学的通变思维;“成一家之言”:传统史学的创新思维;求真与求道:传统史学的二重性思维;史鉴与资政:传统史学的经世致用理念;传统历史编纂学的理论与实践;“才学识德”:传统史学的史家修养论;“六经皆史”:明清史学的经史关系论等。
孟宪实讲唐史:唐高宗的真相 电子书
历史学家孟宪实带你发现唐史深处的惊人细节。
潇水讲三国2:剑指天下 电子书
著名历史作家、通俗讲史开创者潇水作品,再现真实三国历史。
孟宪实讲唐史: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 电子书
拨开历史迷雾,解析唐朝从开国到崛起的秘密。从玄武门到贞观之治,历史学家孟宪实带你看李世民的心路历程。
“白银时代”的落地 电子书
由江西财经大学讲师邱永志所著,描述历史上“白银时代”的形成,以及由此形成一系列货币制度和形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