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叶坦,中国社科院二级研究员,多校兼职教授,近年学术观点。
内容简介
叶坦,1988年进入经济所工作。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3年起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2年受聘中国社科院首批“长城学者”。先后任日本学术振兴会和国际交流基金研究员、早稻田大学等校客座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学术委员、中国出版集团学术顾问及多种学术刊物和机构的编委、评委等。2008年被聘为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兼职教授,2012年荣聘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兼职教授、2016年获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学者”讲座教授等。收录论文编排以发表时间为序。大抵可以反映作者近十几年来的主要科研情况和学术观点。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
编者说明
总序
作者小传
“中国经济学”寻根
一
二
三
四
五
中日商品经济思想比较研究[1]
一 中日商品经济思想比较研究的学理分析
二 石田梅岩的思想渊源与石门心学的经济思想
三 清初实学的时代特征与经济思想传承
四 “四民平等”观与“工商皆本”论
五 “正直”“俭约”的“商人之道”与许民“自利”和“安富”之说
六 余论
经济史学研究特色述要
一 理论探索的深化与研究者构成的发展
二 经济思想的科研拓新与比较研究的全球视野
三 溯源性多种考察与实证性创新探索
中日近世商品经济观及其现代价值[1]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孔门理财学》
学术创新与中国经济史学的发展
一 学术创新及其主要标志
(一)新材料的发现与旧资料的新诠释
(二)新技术手段的科研革命与工具创新
(三)新观点或学说的提出与成论的修正
(四)原命题的质疑与新论题的提出
(五)研究对象或内容的新拓展与新综合
(六)理论方法和科研架构的创新与新视野
二 中国经济思想史的学科优势与中国对西方经济学的早期贡献
(一)独有的跨学科特征和学理优势
(二)“中国特色”的理论基础与应用价值
(三)对理论经济学和现代化发展的特殊意义
(四)国际领先的“长项”与西学中的中国因素
(五)中国经济学走向世界的百年始步
三 中国经济史学发展的主要趋势和特征
(一)研究者构成的跨学科发展
(二)理论探索的多元化深进
(三)传统论题的新诠释与新视角
(四)科研内容与论题的发展
(五)研究领域和对象的拓新
凯恩斯为哪位中国人的书写过书评?
海外叶适经济思想研究论析
一 儒学与经济:西方第一部中国经济思想史巨著
二 百年典案:《孔门理财学》中的叶适
(一)适度人口论
(二)收益递减规律
(三)四民平等论
(四)格雷欣法则
(五)土地制度论
三 京大学脉:穗积文雄及其叶适货币思想研究
四 结语:影响中外的划时代经济思想家——叶适
一部承前启后的中国经济史杰作[1]
“欲创造适合我国之经济科学”的唐庆增其人其书
一
二
三
中国社科院创新工程首批“长城学者”代表致辞
文化良知岂能拍卖
两个焦点问题
伤害的是文化良知
经济史学及其学理关联
一 何谓“经济史学”?
二 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密不可分
三 “经济”与“社会”密不可分
四 经济史与经济学密不可分
重写学术史与“话语体系”创新
一 引言
二 经济学术史探索与“话语体系”创新
三 经济学话语体系创新的五大关键性基础
四 《史纲》的创新特色与贡献引航导向
五 源远流长的“经世济民”之学是“话语体系”的充足养分
寄语新生[1]
中国经济史学的演进与走向
一 中国经济史学的形态演进与学理功能
二 中国经济史学的研究价值与现状分析
三 “深化”与“打通”——中国经济史学的发展走向
调查研究的传统与学术创新[1]
引言
一 经济史学与调查研究
二 调查研究的学术传统
三 调查研究与学术创新
中国经济史学的新发展[1]
一 中国传统的“经世济民”之学源远流长
二 “西学东渐”与中国经济学术转型
三 围绕《续富国策》引发的经济学术“公案”
四 与“公案”相关的陈炽《重译富国策》
五 结语
一锄明月满园花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编选者手记
《经济所人文库》第二辑总目(25种)
叶坦集是2022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组编。
得书感谢您对《叶坦集》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