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问题丛书精选(共13册)

中国经济问题丛书精选(共13册)

编辑推荐

精选13本中国经济问题研究优秀著作。

内容简介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中国农村社区建设研究》:本书以城乡一体化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背景,阐述了中国农村社区建设对于重塑城乡关系、解决“三农”问题、巩固脱贫成果、推动新农村建设、优化农村治理、振兴乡村活力等方面的重大现实意义

《基于网络众包机制的企业创新模式研究》:本书从定量研究视角,剖析了网络众包平台对企业创新模式的重要影响。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分别针对用户自发型、中介平台型以及企业自发型三种网络众包创新模式,甄选国内外有代表性案例,从产品、客户、基础设施管理、盈利模式以及激励机制等五个维度展开对比性分析。

《中国精准扶贫与案例研究》:本书选择我国精准扶贫的六个重要领域——产业精准扶贫、金融精准扶贫、教育精准扶贫、电商精准扶贫、旅游精准扶贫、易地搬迁精准扶贫,从国际扶贫经验、我国扶贫现状以及典型案例三个方面进行系统分析,提出在当前我国进入扶贫攻坚阶段,民族地区如何脱贫,实现共同富裕的相关对策。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未来精准扶贫的政策提出展望,以期为我国打赢这场攻坚战,实现各民族的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尽绵薄之力。

《经济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增长:路径与机制》:本书把主要由结构性因素导致的潜在增长率下降所引发的经济下行称为经济新常态,并着力研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的路径与机制。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意味着我国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处于“风险的集中释放期”、“增速换挡的拐点期”以及“破与立转换的调整期”。

《中国品牌汽车的困境与出路》:本书对于中国自主品牌的汽车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多方位的解读,重点分析了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和行业存在的困境,并对所有这些问题进行了理论上的解读,指出了其发展的途径、走出困境的出路等。

《中国反贫困:人类历史的伟大壮举》:1978年,中国反贫困之战拉开帷幕。经历了近40年的减贫之路,扶贫对象、扶贫标准、扶贫政策数次调整。从“片区”到县、到“整村推进”,再到精准到户,扶贫政策呈现出从面到点的变化路径。本书全方位,多视角,跨区域解析了我国扶贫的历史变革的进程。我国贫穷人口基数大地域广扶贫的政策路径也不一样,决定了扶贫是长期的也是艰难的。全书从理论到政策做了很好的梳理。

《僵尸企业的经济学诊断》:本书分别从僵尸企业的成因、对经济的影响机制和识别策略三个方面,综合使用经济建模、计量研究多种方法,给出研究僵尸企业问题的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本书应用多种识别策略,对中国僵尸企业的数量进行了测度,并对僵尸企业的规模结构、行业分布和地域分布进行了分析。

《首都经济圈结构调整的国际比较》:本书研究了全球各主要国家首都经济圈的结构调整问题,包括北京、伦敦、巴黎、首尔和东京,本书认为国际首都圈在八个方面的经济结构调整及发展上均有成功的经验和成熟的机制,中国虽然面临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国情,在经验借鉴的过程中应该不要照搬国外的模式,而是有选择地选取值得借鉴的政策和方法。本书对于中国目前对于首都经济圈的规划与发展有着较高的政策建议意义。

《规划引导与农业发展研究》:本文以农业为考察对象,重点关注规划引导与农业发展的关系问题,并以中部地区为例全面开展实证研究。

《新供给经济学:理论与实践》:本书的主要贡献是把供给管理引入了宏观调控,形成了一个“二维”宏观调控体系,并用这一宏观调控体系讨论了近年来中国经济面临的若干实际问题,包括中国经济和发达经济的新常态,得到了与众不同的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书还讨论了供给侧调整与中国的经济转型,并从中国的人口和劳动力形势出发探讨了中国经济的供给侧面临的严峻形势。

《纵向结构与有效竞争》:本书是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零售商主导的纵向约束的理论与公共政策研究”(07BJY077)的研究报告进行扩展形成的。本书上篇讨论纵向结构领域的若干专题,其中,第1章描述纵向一体化的理论问题,第2章~第6章则讨论纵向约束的理论问题;本书第7章~第15章构成下篇,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主要研究成果,这部分内容专门讨论零售商主导的纵向约束问题。

《产业集群网络结构风险预警研究》:本研究综合运用区域经济理论、网络组织理论、产业集群理论、风险决策理论、统计调查与分析和预警管理理论,对产业集群网络结构风险进行跨学科研究。

《中国国家规划制度研究》:本书采用文本分析法,对现行规划立法与政策进行了梳理,归纳了规划制度的各类渊源,提炼出了八项基本制度,勾画出了法治化路径,构建起了审视国家规划合法性与正当性的分析框架。

作者简介

作者文余源,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发展、城乡发展与规划等领域的研究与教学。担任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理事和副秘书长、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章节目录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中国农村社区建设研究(中国经济问题丛书)

版权信息

《中国经济问题丛书》总序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述评

一、国外研究进展

二、国内研究进展

第二章 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社区与农村社区

一、社区的概念与发展

二、农村社区及其与城市社区的异同

三、农村社区的分类

四、中国农村社区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意义及范畴

一、农村社区建设的概念、内涵与特征

二、农村社区建设的重大意义

三、农村社区建设的范围界定

第三章 农村社区建设的背景与历史经验

第一节 农村社区建设的背景

一、农村社区建设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二、农村社区建设已经有了较好的发展基础

三、国外的经验为中国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借鉴

四、社区理论的发展为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理念导引

第二节 农村社区建设的历史经验

一、发达国家和地区农村社区建设的经验

二、发展中国家农村社区建设的经验

三、中国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践与经验

第三节 中国农村社区建设的历程、成效、问题与发展趋势

一、中国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历程

二、中国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成效

三、中国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四、中国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趋势

第四章 中国农村社区建设的战略与思路

第一节 中国农村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

一、农村社区建设的理论基础与依据

二、建设的主导力量

三、建设的主体力量

四、建设的主要内容

五、建设的基本目标和长远目标

第二节 中国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服务农民

二、政府推动、整合资源

三、全面发展、突出重点

四、合理规划、协调发展

五、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六、民主自治、广泛参与

第三节 中国农村社区建设的思路

一、中国各地区农村社区建设的思路

二、中国未来农村社区建设的总体思路

第五章 中国农村社区建设的目标与任务

第一节 中国农村社区建设的目标与任务体系

一、中国农村社区建设的目标

二、中国农村社区建设的任务体系

第二节 中国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

一、农村社区基础设施的内涵及其特征

二、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

三、我国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四、推进我国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途径与对策

第三节 中国农村社区组织建设

一、农村社区组织与特征

二、农村社区组织的建设

第四节 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

一、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相关概念

二、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三、农村社区服务体系的内容构成

四、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五、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及其建设与提供

六、农村社区市场服务体系及其发展

七、农村社区志愿服务及其扶持

八、我国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途径与对策

第五节 农村社区社会保障服务建设

一、社会保障与农村社会保障概述

二、农村社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及其存在的问题

三、农村社区养老保险服务及其存在的问题

四、农村社区医疗保险服务及其存在的问题

五、调研案例

第六节 农村社区文化建设

一、农村社区文化的含义、构成与特征

二、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三、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共性问题

四、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模式与途径

第七节 农村社区资源整合与社区参与

一、农村社区资源对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二、农村社区资源的培育与整合问题

三、农村社区建设的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可采取的措施

四、农村社区资源整合和社区参与——以房山区良乡镇为例

第八节 农村社区人才队伍建设

一、人才队伍建设在农村社区建设中的地位和意义

二、农村社区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三、农村社区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

第六章 中国农村社区的主要建设模式

第一节 中国农村社区的主要建设模式及其做法

一、现有建设模式分类

二、主要建设模式介绍

第二节 中国农村社区建设模式的发展方向

一、我国农村社区建设模式的未来完善方向

二、根据不同类型采用相应的建设模式

三、根据各地具体环境和条件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

第七章 进一步推进中国农村社区建设的政策体系框架探讨

第一节 将科学编制建设规划 纳入农村社区支持政策

一、农村社区建设规划要区分空间层次,遵循农村特点

二、农村社区建设规划要进行分类指导,发挥优势特色

第二节 出台社区管理自治组织建设政策指导

第三节 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支持政策

一、出台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标准

二、出台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生态环保政策

第四节 完善农村社区建设的财政扶持和多元化投入政策

一、出台和完善农村社区建设的财政扶持政策

二、构建农村社区建设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和完善相关政策

第五节 探索和完善农村社区建设中的土地政策

第六节 强化农村社区经济支撑

第七节 完善农村社区建设中的组织政策和人才政策

一、完善农村社区建设的组织政策和组织体系

二、构建和完善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人才培育政策

第八节 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社区建设的体制机制

一、推动农村社区建设发展模式的创新

二、推动农村社区建设中的配套综合改革

三、推动农村社区建设中的社会管理创新

参考文献

后记

基于网络众包机制的企业创新模式研究(中国经济问题丛书)

版权信息

《中国经济问题丛书》总序

前言

第1章 企业众包创新模式的研究背景与目的

1.1 企业众包创新模式的源起

1.2 基于网络众包机制的企业创新模式的研究意义

1.2.1 现实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3 企业众包创新模式的研究问题与目标

1.3.1 研究问题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目标

1.3.4 创新点及难点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5 组织结构与基本内容

第2章 国内外理论研究及应用发展现状分析

2.1 引言

2.2 众包机制推动中关村中小企业创新模式变革

2.2.1 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模式创新

2.2.2 创新模式需要集体智慧

2.2.3 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众包参与式创新

2.3 网络虚拟社区领域的研究现状

2.3.1 网络虚拟社区分类研究

2.3.2 网络虚拟社区经营方式研究

2.3.3 网络虚拟社区对企业的影响机制

2.4 众包领域的研究现状

2.4.1 众包的起源追溯

2.4.2 众包内涵及外延的界定

2.4.3 众包业务流程研究

2.4.4 众包产生的影响研究

2.5 企业创新领域的研究现状

2.5.1 企业创新模式研究

2.5.2 企业创新成本分析

2.5.3 企业商业模式研究

2.6 基于网络众包机制的企业创新模式研究现状

2.6.1 企业众包创新模式的形成因素

2.6.2 参与者参与众包的动机及激励机制

2.6.3 企业众包创新模式的风险

2.7 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企业网络众包创新平台分类及其特征研究

3.1 引言

3.2 网络社区众包创新平台分类研究

3.3 网络社区众包创新平台框架分析

3.3.1 研究理论基础

3.3.2 案例选取

3.3.3 案例分析

3.3.4 案例总结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网络众包创新模式的参与者特征研究

4.1 引言

4.2 网络社区众包创新模式的基本特征

4.2.1 大众参与推动创新

4.2.2 企业开放式创新改变企业组织边界

4.2.3 与外包的差异化特征

4.2.4 众包模式的本土化特征

4.3 网络社区众包参与者的基本特征

4.3.1 研究方法

4.3.2 接包方的基本特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网络众包创新模式参与者的参与度研究

5.1 引言

5.2 UTAUT模型概述

5.2.1 理论基础

5.2.2 基于网络社区众包创新模式的UTAUT模型

5.3 接包方和发包方参与度影响因素分析

5.3.1 研究方法

5.3.2 研究步骤

5.3.3 数据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网络众包机制的企业创新模式激励机制研究

6.1 引言

6.2 激励机制

6.2.1 自我激励

6.2.2 货币激励

6.2.3 非货币激励

6.3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及博弈论理论

6.4 激励机制设计

6.4.1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激励机制

6.4.2 平台与参与者之间的斯坦克伯格(Stackelberg)模型

6.4.3 接包方、发包方间非对称信息最优合同模型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推动基于网络众包机制的企业创新模式发展的政策建议

7.1 引言

7.2 基于网络社区众包创新模式推进中小企业创新的政策建议

7.2.1 科学合理地运用众包商业模式

7.2.2 大众群体的精准定位

7.2.3 设计合理的激励机制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引言

8.2 研究回顾

8.3 研究限制

8.4 研究展望

8.5 众包理念的延伸应用

参考文献

中国精准扶贫与案例研究(中国经济问题丛书)

版权信息

《中国经济问题丛书》总序

内容简介及写作分工

第一篇 绪论

第一章 精准扶贫的起源与内涵

第一节 精准扶贫的起源

第二节 精准扶贫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第三节 民族地区成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

第二章 中国精准扶贫的背景与历程

第一节 中国扶贫开发的基本历程

第二节 从扶贫开发到精准扶贫

第三章 中国精准扶贫的六个重要领域

第一节 产业精准扶贫

第二节 金融精准扶贫

第三节 教育精准扶贫

第四节 电商精准扶贫

第五节 旅游精准扶贫

第六节 易地搬迁精准扶贫

第七节 六大精准扶贫领域之间的关系

第二篇 产业精准扶贫篇

第四章 国际产业扶贫领域相关扶贫经验与借鉴

第一节 国际相关扶贫措施

第二节 经验借鉴

第五章 产业精准扶贫概述

第一节 产业精准扶贫的提出背景

第二节 产业精准扶贫政策梳理

第三节 产业精准扶贫的地方实践

第四节 产业精准扶贫作用机制

第五节 结论与建议

第三篇 金融精准扶贫篇

第六章 国际金融扶贫领域相关扶贫经验与借鉴

第一节 国际相关扶贫措施

第二节 经验借鉴

第七章 金融精准扶贫在我国的具体实施

第一节 金融精准扶贫概述

第二节 普惠金融视角下金融精准扶贫供求分析

第三节 金融精准扶贫典型模式应用

第四节 金融精准扶贫中的产业风险防范

第八章 金融精准扶贫案例

第一节 青海省金融精准扶贫概述

第二节 青海省金融精准扶贫具体模式

第三节 金融精准扶贫政策建议

第四篇 教育精准扶贫篇

第九章 国际教育扶贫领域相关扶贫经验与借鉴

第一节 国际相关扶贫措施

第二节 经验借鉴

第十章 教育精准扶贫概述

第一节 教育精准扶贫的内涵

第二节 教育精准扶贫的背景

第三节 教育精准扶贫举措梳理

第四节 我国教育精准扶贫现状分析

第十一章 教育精准扶贫案例

第一节 民族手工艺传承现状

第二节 民族工艺职业教育实现精准扶贫

第三节 民族手工艺教育精准扶贫的政策建议

第四节 结语

第五篇 电商精准扶贫篇

第十二章 国际电商扶贫领域相关扶贫经验与借鉴

第一节 国际相关扶贫措施

第二节 经验借鉴

第十三章 电商精准扶贫概述

第一节 电商精准扶贫概念

第二节 电商精准扶贫相关政策及举措

第三节 电商精准扶贫机理

第四节 电商精准扶贫模式

第十四章 电商精准扶贫典型案例

第一节 案例1 贵州惠水:政府驱动区域推进式电商扶贫

第二节 案例2 云南宾川:电商平台企业主导项目式电商扶贫

第三节 案例3 湖南借母溪乡:农旅结合电商扶贫

第四节 案例4 湖北郧西县坎子山村:电商辅助攻克深度贫困

第五节 电商精准扶贫政策建议

第六篇 旅游精准扶贫篇

第十五章 国际旅游扶贫领域相关扶贫经验与借鉴

第一节 国际相关扶贫措施

第二节 经验借鉴

第十六章 旅游精准扶贫概述

第一节 旅游精准扶贫概念

第二节 旅游精准扶贫相关政策及举措

第三节 旅游精准扶贫运行机理

第四节 旅游精准扶贫主要模式

第十七章 旅游精准扶贫案例分析

第一节 案例1 云南泸沽湖景区旅游精准扶贫

第二节 案例2 井冈山革命老区旅游精准扶贫

第三节 案例3 张家界大数据旅游精准扶贫

第四节 旅游精准扶贫政策建议

第七篇 易地搬迁精准扶贫篇

第十八章 国际搬迁扶贫领域相关扶贫经验与借鉴

第一节 国际相关扶贫措施

第二节 经验借鉴

第十九章 易地搬迁精准扶贫概述

第一节 易地搬迁精准扶贫背景及概念

第二节 易地搬迁扶贫政策及举措

第三节 易地搬迁精准扶贫的相关概念

第四节 易地搬迁精准扶贫运行机理

第二十章 易地搬迁精准扶贫案例分析

第一节 案例1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北梁棚户区

第二节 案例2 云南怒江易地搬迁扶贫脱贫攻坚

第三节 案例3 易地搬迁扶贫到美丽新农村

第四节 案例4 吕梁山集中连片特困区赵家洼村整村易地搬迁

第五节 易地搬迁精准扶贫政策建议

第八篇 结语

第二十一章 中国扶贫之路

第一节 多维扶贫理论的发展

第二节 多维贫困下的能力建设

第三节 未来精准扶贫政策展望

第四节 结束语

经济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增长:路径与机制(中国经济问题丛书)

版权信息

总序

导论

第一章 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方式转换与结构调整:基于三个维度的测算

一、引言

二、三个维度的测算

(一)产业调整

(二)民生改善

(三)环境保护

三、结论

第二章 新常态下的金融发展与创新:经验证据

一、引言

二、文献回顾与背景介绍

(一)金融发展如何影响创新?

(二)中国情景下金融抑制现象及其对创新可能影响的分析

三、实证策略与数据说明

(一)计量模型的设定

(二)内生性问题的讨论与解决

(三)重要变量的定义

(四)样本数据处理与说明

四、结果与分析

(一)金融发展对外部融资依赖行业研发投入影响的检验

(二)金融发展对外部融资依赖行业专利存量影响的检验

(三)金融发展对外部融资依赖行业专利质量影响的检验

五、稳健性检验

(一)替换固定参照系

(二)替换估计方法

(三)其他稳健性检验

六、结论与政策含义

第三章 新常态下供给侧改革与就业转换的三阶段论

一、引言

二、供给侧改革过程中就业转换的三阶段论

(一)供给侧改革的内涵与手段

(二)供给侧改革过程中就业的三阶段特征

三、基于中国经验的实证检验

(一)供给侧改革的初始三年,就业持续上扬,且主要来自服务业

(二)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推进,目前就业增长已出现放缓的趋势,特别是服务业就业增长速度开始放慢,而第二产业开始加速排斥劳动力

四、国际经验的进一步验证

(一)美国供给侧改革及其就业起伏

(二)德国供给侧改革过程中的就业变化

(三)英国供给侧改革与就业演进

五、结论性评语

第四章 新常态下我国机会不均等程度的实证分析及政策建议

一、引言

二、关于机会不均等的文献回顾

三、测量机会不均等程度的实证方法

四、机会不均等程度测量的实证结果

(一)数据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二)我国的机会不均等程度计算结果

(三)我国机会不均等程度的异质性分析

五、机会不均等的作用机制分析

(一)劳动力市场歧视

(二)教育代际固化

(三)家庭背景的影响

六、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二)政策建议

第五章 新常态下户籍制度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户改思路

一、引言

二、相关文献总结

(一)户籍对收入及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

(二)户籍对农民工消费的影响研究

(三)户籍对身份认知和社会融合的影响研究

三、本章主要数据和方法

(一)数据说明

(二)方法说明

四、户籍对收入提升的影响

五、户籍对消费的影响

六、户籍对社会融入的影响

七、当前户改问题及今后思路

第六章 新常态下中国货币政策的转型与预期管理

一、中国货币政策正从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

二、转型过程中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已出现下降

三、预期管理是应对货币政策有效性下降的重要手段

四、中国预期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第七章 新常态下中国创新财税激励政策的特征与绩效

一、中国创新活动现状

(一)研发投入情况

(二)研发产出的基本情况

二、支持研发的财政补贴政策:特征与实施效果

(一)研发补贴的主要特征

(二)研发税收激励政策的主要特征

(三)财税激励政策对企业研发投入的效果

(四)我国研发财税激励政策所存在的问题

三、专利申请补贴政策的实施效果

(一)专利保护、专利申请补贴与专利增长

(二)专利申请补贴政策的数量激励效果

(三)专利申请补贴政策的质量激励效果

四、结语和政策建议

第八章 腐败、反腐败与经济增长

一、引言

二、文献回顾与讨论

三、制度背景与数据介绍

四、中国腐败与反腐败基本状况

(一)关于全国腐败形势发展的总体分析

(二)关于全国反腐力度变化的分析

(三)省级层面腐败与反腐败状况评估与分析

五、回归分析

(一)腐败与增长

(二)反腐与腐败

(三)反腐与经济增长

(四)稳健性检验

六、结论

第九章 反腐败与经济增长:基于企业创新的视角

一、引言

二、理论分析

三、研究设计

(一)模型与估计方法

(二)样本、变量及描述性统计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政治关联与企业创新的关系

(二)反腐败与企业创新

五、稳健性检验

(一)反腐败对企业创新影响的稳健性检验

(二)反腐败对企业创新影响的省级异质性检验

(三)反腐败对企业创新影响的企业层面异质性检验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十章 房地产阻碍了中国创新吗?

一、引言

二、制度背景与假设提出

(一)房地产对创新的影响与机理分析

(二)中国金融体系对房地产和创新影响渠道的扭曲作用

三、经验模型与识别策略

(一)计量模型的设定及数据来源

(二)内生性问题的讨论与工具变量的设定

四、房地产对中国创新影响效应的检验结果

五、金融体系贷款期限结构影响机制的检验结果

六、稳健性检验

(一)替换计量方法

(二)对传导机制的再检验结果:基于中介效应模型

七、结论与政策含义

第十一章 再平衡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与传导机制

一、国内供求结构差异对贸易顺差的必然要求

二、国内经济再平衡与贸易失衡规模的下降

三、经济再平衡过程中我国对外贸易作用的变化

四、我国全球生产价值链参与的变化

五、出口对我国经济的直接和间接拉动效应

六、结论

第十二章 贸易壁垒与全球价值链嵌入

一、引言

二、文献评述

(一)对全球价值链问题的研究

(二)对贸易政策效应的研究

(三)总结评述

三、中国各行业嵌入全球价值链测算

(一)测算方法

(二)测算结果分析

四、价值链嵌入程度的影响因素

(一)经验分析方法与数据

(二)经验分析结果

五、结论性评述

中国品牌汽车的困境与出路(中国经济问题丛书)

版权信息

前言 不容乐观的中国品牌汽车

第一章 中国乘用车产业的发展历史

第一节 研究对象的界定

一、汽车产业

二、中国品牌

三、数据来源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前的乘用车产业发展历程

一、北汽的“井冈山”“东方红”轿车和“北京吉普”越野车

二、一汽的“东风”“红旗”牌轿车

三、上汽的“上海”牌轿车

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乘用车的中外合资和合作发展之路

一、改革开放后乘用车选择中外合资和合作道路的原因

二、北京汽车制造厂与美国汽车公司的合资公司

三、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的成立

四、“三大、三小、两微”格局的形成

第四节 中国品牌的崛起

一、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诞生

二、吉利汽车的诞生

三、中国品牌乘用车发展的外部条件

四、中国品牌乘用车企业进入方式的选择

第五节 “国家队”开发中国品牌

一、“国家队中国品牌”的开发

二、“合资中国品牌”的开发

第二章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成就与差距分析

第一节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成就

一、中国汽车产业的产销量变化

二、中国汽车产业的进出口变化

第二节 中国汽车产业的差距分析

一、中国汽车产业出口的国际比较

二、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比较

三、中国主要汽车生产企业的国际比较

第三章 中国品牌乘用车发展现状与困境

第一节 中国品牌乘用车的发展现状

一、中国品牌乘用车的产量和生产占有率

二、中国品牌乘用车的特征分析

三、中国品牌乘用车面临的挑战

第二节 中国品牌乘用车的质量分析

一、消费者的购车决策分析

二、中国品牌乘用车的质量分析

三、中国品牌乘用车的质量分析

第三节 中国品牌乘用车遭遇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成本领先战略的误区

二、“拿来主义”无法提升中国品牌的品牌形象

第四节 练内功才是中国品牌克服困境的唯一出路

一、日韩汽车企业成长经验的简单归纳

二、苦练内功是中国品牌的唯一出路

第四章 日韩汽车产业发展模式的比较

第一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汽车产业的发展过程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汽车产业发展的阶段划分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恢复期的日本汽车产业(1945—1959年)

三、内需主导期的日本汽车产业(20世纪60年代)

四、出口主导期的日本汽车产业(20世纪70年代)

五、海外投资期的日本汽车产业(20世纪80年代)

六、泡沫经济破灭后的调整期的日本汽车产业(20世纪90年代以后)

第二节 韩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

一、散件组装阶段(1962—1973年)

二、国产化阶段(1974—1979年)

三、石油危机导致的停滞阶段(1980—1983年)

四、对美出口增长阶段(1984—1987年)

五、内需扩大阶段(1988—1997年)

六、伴随亚洲金融危机的结构调整阶段(1998—2007年)

七、次贷危机之后的成熟期(2008年以后)

第三节 日韩两国的汽车产业政策

一、日本的汽车产业政策回顾

二、韩国的汽车产业政策回顾

三、日韩两国汽车产业政策的比较

第五章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模式

第一节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模式的选择和演进

第二节 外资企业在我国汽车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一、中国汽车产业的技术进步成就是显著的

二、中国汽车产业的研发活动是与国内市场需求相匹配的

三、中国汽车产业技术进步速度不尽如人意的原因之一是产业政策的失败

四、对中国政局和政府政策的担忧也是合资企业较少在中国开展研发活动的原因之一

第三节 以合资为主的发展模式与以民族资本为主的发展模式的比较分析

一、以合资为主的发展模式与以民族资本为主的发展模式的异同

二、日韩两国选择以民族资本为主的发展模式的原因分析

三、我国汽车产业选择以合资为主的发展模式的原因分析

第六章 中国需要为成为世界汽车制造中心做好准备

第一节 汽车大国不等于汽车强国

第二节 中国成为新的世界汽车制造中心的条件和可能性分析

一、世界汽车产业的结构调整

二、中国汽车产业的竞争力分析

三、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前景

第三节 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型轿车生产基地的对策与准备

一、零部件产业的培育

二、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生产方式

三、合资企业和内资企业的相互学习和借鉴

第七章 提升我国汽车产业竞争力的政策体系研究

第一节 提升汽车产业竞争力的政策体系分析

一、汽车产业政策的体系

二、培育汽车产业发展的需求政策体系

第二节 促进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的作用机理和特点

一、汽车产业政策通过引导汽车生产企业发挥作用

二、汽车需求政策通过扩大汽车市场拉动汽车产业的发展

三、振兴汽车产业政策的重点不断变化

第三节 我国汽车产业政策体系评价

一、《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的特点与问题

二、培育汽车产业发展的需求政策的分析和评价

参考文献

后记

中国反贫困:人类历史的伟大壮举(中国经济问题丛书)

版权信息

《中国经济问题丛书》总序

前言

第一章 人类反贫困事业的亮丽篇章:中国道路

第一节 贫困:阻碍社会发展的巨大难题

一、贫困的含义与标准

二、贫困的危害

三、反贫困的重要性

第二节 中国:推动世界反贫困的主力军

一、世界的贫困状况

二、世界组织和各国政府的反贫困战略

三、中国反贫困难点诸多

四、中国与其他国家反贫困进展的比较

五、全球贫困治理的中国方案

第三节 中国反贫困四十年: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果

一、中国贫困状况的转变

二、反贫困成果的外部效应

三、扶贫政策的不断完善

四、将中国的反贫困事业进行到底

第二章 中国反贫困的阶段演进与历史使命

第一节 1978年至1985年:体制改革推动扶贫阶段

一、1978—1985年中国在摆脱贫困进程中的探索与实践

二、体制改革推动反贫困阶段的制度绩效

三、体制改革推动反贫困的未尽之处及进一步改革的动力

第二节 1986年至2000年:大规模开发式扶贫阶段

一、1986—2000年中国在摆脱贫困进程中的探索与实践

二、开发式扶贫阶段的制度绩效

三、开发式扶贫的未尽之处及进一步改革的动力

第三节 2001年至2012年:村级扶贫推进阶段

一、2001—2012年中国在摆脱贫困进程中的探索与实践

二、村级扶贫阶段的制度绩效

三、村级扶贫的未尽之处及进一步改革的动力

第四节 2013年至今:精准扶贫阶段

第三章 中国反贫困:十八大以来的探索

第一节 农业发展在反贫困中的作用

一、农业基础地位的再定位

二、农业创新发展为摆脱贫困提供基础支撑

三、发展农业是摆脱贫困的重要途径

第二节 城镇化进程中的贫困问题

一、城镇化与贫困

二、城镇中的新贫困人群

三、新贫困人群的脱贫策略

第三节 区域发展战略与减贫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二、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崛起

第四节 扶贫开发重要的理论创新:精准扶贫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扶贫开发工作的困难与成就

二、精准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本方略

第四章 反贫困的中国经验:经济增长与区域均衡

第一节 中国经济增长与反贫困成就

一、中国经济增长对反贫困的贡献

二、经济增长与反贫困关系的再平衡

第二节 区域发展失衡是扶贫开发的新课题

一、中国区域发展失衡的主要特征

二、中国区域发展失衡的内在原因

三、应正确看待中国在转型时期出现地区间发展失衡的状况

第三节 战略调整实现区域均衡发展、摆脱贫困

一、转移支付制度促进地区均衡发展、减少贫困

二、精准扶贫实现全面小康战略目标

第四节 案例分析

一、贵州:内生动力与政策扶持

二、温州:反贫困的辉煌成就

第五节 总结与展望

第五章 反贫困的中国经验: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

第一节 产业扶贫:精准扶贫新战略

一、产业扶贫的概念与作用主体

二、产业扶贫的主要形式

三、产业扶贫的主要障碍

第二节 生态保护:扶贫攻坚新思考

一、生态扶贫的概念与内涵

二、生态扶贫的作用机制

三、生态扶贫的路径选择

四、中国推行生态扶贫的障碍

五、生态扶贫的实践价值

第六章 反贫困的中国经验:文化教育与兜底机制

第一节 教育扶贫是精准扶贫的治本之策

一、教育扶贫及其对象的精准识别

二、扶教育之贫大有可为

三、教育扶贫的问题与路径

第二节 充分发挥社会保障的兜底作用

一、准确把握农村社会保障的目标定位

二、切实增强社会保障兜底脱贫能力

三、加强农村低保制度和扶贫开发的有效衔接

第三节 案例研究

一、案例一 校地联动、教产衔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实践

二、案例二 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与救助实践

参考文献

后记

僵尸企业的经济学诊断(中国经济问题丛书)

版权信息

总序

推荐序1

推荐序2

第一章 僵尸企业来袭

一、为什么要叫它们“僵尸企业”?

二、一颗老鼠屎和一锅老鼠屎:僵尸企业的危害

三、周期性行业里的僵尸企业

四、经济衰退时期的僵尸企业

第二章 中国有多少僵尸企业?

一、僵尸企业的识别方法简述

二、方法和数据说明

三、中国的僵尸企业数量

四、僵尸企业背后的三个故事

第三章 中国僵尸企业的特征分析

一、僵尸企业的行业大比拼

二、假如僵尸企业要开老乡会

三、国有企业更容易变僵尸吗?

第四章 1 000亿元的去产能基金够不够?

一、芝加哥有多少钢琴调音师?

二、估算逻辑和估算框架

三、减产额度的估算

四、总失业人员的估算

五、单个失业人员安置费用的估算

六、失业员工安置资金总额的估算

七、1 000亿元的蛋糕怎么分?

第五章 僵尸 企业与去产能、去杠杆

一、当僵尸企业遇上产能过剩

二、僵尸企业与去杠杆

第六章 警惕潜在金融风险

一、一个“巫师”的自白

二、需要多少债转股才能挽救僵尸企业

三、银行的底线在哪里

第七章 企业的自我救赎

一、中国重汽的重生之路

二、中核钛白的涅槃

第八章 避免政策误区

一、慎用行政手段去产能

二、债转股不是处置僵尸企业的撒手锏

三、警惕自我实现式的债务危机

四、对政府、银行和企业的几点建议

参考文献

首都经济圈结构调整的国际比较(中国经济问题丛书)

版权信息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历史回顾与新态势分析

一、北京首都经济的三次结构调整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消费性城市转向生产性城市(1949—1979年)

(二)20世纪80年代起生产性城市转向服务性城市(1980—1996年)

(三)服务性城市转向国际性城市(1997年至今)

(四)总结

二、新形势下首都经济结构调整态势分析

(一)新形势下首都经济结构调整的优势

(二)新形势下首都经济结构调整的劣势

(三)新形势下首都经济结构调整的机遇

(四)新形势下首都经济结构调整面临的挑战

(五)结论

第二章 伦敦首都圈经济结构调整经验

一、伦敦首都圈基本情况

(一)范围面积

(二)核心经济、社会数据

二、伦敦首都圈经济结构转型规划的演变历程

(一)伦敦规划的演变历程

(二)发展模式

三、伦敦首都圈经验借鉴

(一)服务经济

(二)总部经济

(三)知识经济

(四)绿色经济

(五)临空经济

(六)临轨经济

(七)临港经济

(八)园区经济

四、总结

附录:历次伦敦规划内容

一、大伦敦规划

二、2004年新大伦敦计划

三、2008年《规划更美好的伦敦》

四、2011年《大伦敦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第三章 巴黎首都圈经济结构调整经验

一、巴黎首都圈概况

(一)历史沿革

(二)地理范围

(三)人口资源

(四)经济实力

(五)产业结构

(六)功能定位

二、巴黎首都圈经济结构转型规划的演变历程

三、巴黎首都圈经验借鉴

(一)总部经济

(二)服务经济

(三)知识经济

(四)绿色经济

(五)临空经济

(六)临轨经济

(七)园区经济

四、大巴黎区发展经验借鉴

(一)成效与问题

(二)主要经验

附录:历次巴黎规划内容

(一)1934年的PROST规划

(二)1956年的PARP规划

(三)1960年的PADOG规划

(四)1965年的SDAURP规划

(五)1976年的SDAURIF规划

(六)1994年的SDRIF规划

第四章 东京首都圈经济结构调整经验

一、东京首都圈的概况

(一)东京首都圈的基本概况

(二)经济与产业

(三)区域地位

(四)城市等级关系

二、东京首都圈的演进过程及规划调整

(一)首都圈规划演变

(二)首都圈空间结构:一极集中—多心多核

(三)交通网络促使首都圈成型

三、东京首都圈经验借鉴

(一)服务经济

(二)总部经济

(三)知识经济

(四)绿色经济

(五)临空经济

(六)临轨经济

(七)园区经济

四、结论

第五章 首尔首都圈经济结构调整经验

一、首尔首都圈的基本情况

(一)首尔(首尔特别市)

(二)首尔首都圈

二、首尔首都圈经济结构的演变过程

(一)20世纪60年代:产业发展期

(二)20世纪70年代:产业分散期

(三)20世纪80年代:产业抑制期

(四)20世纪90年代:产业竞争期

(五)2003年以来至今:产业创新期

三、首尔行政迁都世宗市的启示

(一)迁都世宗市的背景及过程

(二)迁都世宗市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效果

(三)对北京的启示

四、北京首都圈和首尔首都圈的比较

(一)服务经济

(二)总部经济

(三)知识经济

(四)绿色经济

(五)临空经济

(六)临轨经济

(七)园区经济

(八)临港经济

(九)两首都圈八大经济形态综合评价

五、首尔首都圈经济结构演变的主要经验及借鉴

(一)首尔首都圈经济结构演变的主要经验

(二)首尔首都圈经济结构演变的主要借鉴

第六章 北京与伦敦、巴黎、东京和首尔的比较

一、国际性首都经济圈概况及特征

二、首都圈经济结构多维解析

(一)服务经济

(二)总部经济

(三)知识经济

(四)绿色经济

(五)园区经济

(六)临轨经济

(七)临空经济

(八)临港经济

三、首都经济圈发展综合比较

四、经验借鉴及对北京的启示

(一)制定真正意义上的首都经济圈发展规划

(二)设立跨行政区的首都经济圈管理协调机构

(三)明确经济结构调整方向,有舍才有得

(四)汲取国际首都经济圈发展的成功经验

后记

规划引导与农业发展研究(中国经济问题丛书)

版权信息

《中国经济问题丛书》总序

序言:新常态新规划新飞跃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关于规划的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对规划与规划体系的研究

二、国内外规划体系的发展历程与演进

三、对我国规划体系现状及问题的研究

四、关于农业发展的文献综述

五、国内外对农业发展的研究

六、国内外对农业发展阶段的研究

第二节 关于规划与农业、农村发展关系的研究

一、国内外对规划与农业、农村发展关系的研究

二、国内外对规划思路的研究

第三节 国内外规划理论研究

一、国外主要规划思想

二、国内主要规划理论研究

三、对已有文献的评述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规划工作的功能和作用

第一节 政策决策体制和分工机制

一、1978—1998年

二、1998—2003年

三、2003—2013年

第二节 中央规划工作措施落实部门分工

一、分工机制

二、落实机制

三、监督机制

第三节 “十二五”规划制定过程案例分析

一、前瞻研究

二、确定主题

三、调查研究

四、建议起草

五、全国征求意见

六、审议出台建议

七、征求意见并起草规划纲要

八、全国人大审议

第四节 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编制过程案例分析

一、确定主题

二、深入调研

三、文件起草

四、意见采纳

五、审批通过

第五节 不同类型的农业规划与功能引导

一、农业五年规划

二、农业空间规划

三、农业区域规划

四、农业规划引导面临的问题

五、农业规划的发展方向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规划中的农业发展政策及其绩效评估

第一节 规划出台的背景

第二节 规划目标

一、保障粮食安全

二、提高农产品供给能力

三、统筹城乡发展

四、承接农村劳动力转移

第三节 主要内容

一、2006—2008年

二、2009—2012年

三、2013年至今

第四节 规划与发展

第五节 规划效果的描述性统计

一、扎实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

三、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

四、农产品流通体系初步成型

五、城乡收入差距有所缩小

六、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得到重视

第六节 规划的案例分析

第七节 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问题

一、区域规划中农业农村发展缺乏“自下而上”的动力

二、农业生产方式依然粗放

三、地方规划助推劳动力成本上升

四、农业农村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亟须得到前所

第八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规划引导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区域规划政策筛选

第二节 中部地区农业规划政策效果评价

一、DID模型

二、中部地区规划引导政策评价模型

三、变量界定和数据处理

四、实证分析结果与讨论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DEA的区域规划农业政策效率实证研究

第一节 区域规划政策效率实证评价方法

一、DEA方法简介

二、投入导向CCR模型

三、投入导向BCC模型

第二节 评价指标的定义与选取依据

一、变量界定与指标定义

二、指标选取依据

第三节 样本选取与数据处理

一、样本选择

二、数据处理

第四节 政策效率评价的实证结果

一、政策效率评价的横向比较

二、 规划政策效率的纵向比较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农业发展中规划引导面临的机遇、挑战及优劣势分析

第一节 “十三五”期间农业发展面临的优势

第二节 “十三五”期间农业发展面临的劣势

第三节 “十三五”期间农业发展的机遇

第四节 “十三五”期间农业发展的挑战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第一节 基本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新供给经济学:理论与实践(中国经济问题丛书)

版权信息

《中国经济问题丛书》总序

前言

一、新供给经济学诞生的背景和意义

二、本书的安排

第一篇 新供给经济学与宏观调控理论的新进展

第一章 新供给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一个发展方向

一、从一维到二维:宏观调控体系的重大突破

二、供给管理的优缺点

三、供给管理为什么长期被忽视?

四、新供给经济学的实践基础和理论渊源

五、总结:宏观经济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全面改革是中国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前提

一、我国供给侧改革的意义和内容

二、我国需求侧改革的意义和内容

第三章 供给管理政策及其在调节短期经济波动中的应用

一、供给管理政策与需求管理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二、供给管理为何可被用于短期宏观调控?

三、供给管理政策工具

四、需求管理政策与供给管理政策的组合及其效果

五、总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产能过剩背景下的中国宏观调控

一、产能过剩与金融危机

二、各国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应对措施

三、各国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应对措施的后果

四、我国的对策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中国目前的通货膨胀:特点、成因及对策

一、我国本次通货膨胀的特点

二、我国目前通货膨胀的成因

三、我国目前应该采取的政策组合

四、我国目前应该采取的具体应对措施

五、总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良性与恶性“通缩”冲击下的中国经济增长和宏观调控

一、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的进程和特点

二、总需求的自然走势

三、总供给的自然走势

四、2015年中国经济的自然走势

五、CPI上涨率

六、2015年的政策走向及对经济的影响

七、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如何治理“滞胀”?

一、引言

二、我国目前的经济现实

三、滞胀的自然调整和传统应对

四、中国目前滞胀的特点及对策

五、政策建议

六、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八章 里根经济学对我国供给侧改革的启示

一、里根面临的经济问题

二、里根经济政策的经济学背景

三、里根的经济政策

四、里根经济政策的效果

五、里根经济学对我国的启示

参考文献

第二篇 供求调整与“新常态”

第九章 “新常态”下的中国宏观调控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新常态”的根源

三、“新常态”下经济的自然走势

四、“新常态”下的宏观调控

五、对我国目前宏观经济形势的认识

六、中国目前的经济政策选择

七、总结

参考文献

第十章 发达经济“新常态”的根源和表现

一、科技进步率下滑是发达经济“新常态”的主要根源

二、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是发达经济“新常态”的另一推手

三、发达经济“新常态”的运行特点

四、发达经济“新常态”的具体表现

五、世界发达经济的前景

参考文献

第三篇 供给侧调整与我国的经济转型

第十一章 中国转轨模式具有普适性吗?

一、引言

二、理论

三、人力资本与经济转轨:历史考察

四、人力资本与经济转轨:经济计量分析

五、总结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

一、引言

二、经济增长方式的定义

三、我国的目标增长方式是什么?

四、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的特征是什么?

五、我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经济增长方式?

六、如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

参考文献

第四篇 中国的人口、就业形势与供给侧危机

第十三章 论我国人口政策的走向

一、《人口论》的前提假设已经不再成立

二、我国的老龄化进程将加快,今后将面临巨大的养老压力

三、放松人口政策符合我国目前和未来的经济形势

四、总结

参考文献

第十四章 大学生就业难和“民工荒”问题研究

一、经济发展与“刘易斯拐点”

二、我国为什么会出现“大学生就业难”和“民工荒”并存的局面?

三、其他因素对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的影响

四、产业结构调整是解决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的根本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第十五章 我国农村还有多少富余劳动力?

一、前言

二、工资法

三、增长法

四、总结

参考文献

第十六章 从就业角度看中国经济目标增长率的确定

一、引言

二、中国的劳动力供给

三、中国经济增长对劳动力需求的拉动作用

四、总结

参考文献

第十七章 2015—2080年中国人口形势展望

一、单独二孩实践表明生育政策亟待继续放开

二、人口预测原理和参数

三、现在和未来生育率的判断

四、人口预测结果

五、总结和建议

后记

纵向结构与有效竞争(中国经济问题丛书;“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

版权信息

作者简介

《中国经济问题丛书》总序

导言

第一章 纵向一体化

第一节 纵向一体化概述

第二节 纵向一体化模型

一、模型介绍

二、模型的均衡

第三节 纵向一体化的案例

一、宝钢集团

二、东星国旅

第四节 关于纵向一体化的司法实践

一、欧盟

二、美国

三、中国

第二章 转售价格维持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基本模型

一、基本模型

二、暗中勾结

第三节 转售价格维持的案例

一、电信改革

二、锐邦诉强生

第四节 关于转售价格维持的司法实践

一、中国的司法实践

二、欧美的司法实践

三、日本的司法实践

第三章 独占交易

第一节 独占交易综述

第二节 独占交易模型

一、基本模型

二、静态博弈中的排他性

第三节 独占交易案例

一、AMD诉英特尔

二、华润啤酒

第四节 关于独占交易的司法实践

一、美国的司法实践

二、欧盟的司法实践

三、日本的司法实践

四、中国的司法实践

第四章 独占区域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独占区域模型

一、没有特许费的独占区域

二、存在特许费的独占区域

第三节 独占区域的案例

一、汽车行业

二、京东医药城

第四节 关于独占区域的司法实践

一、中国的司法实践

二、美国的司法实践

三、欧盟的司法实践

四、德国的司法实践

第五章 共同代理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共同代理模型

一、模型介绍

二、均衡的一般性描述

第三节 共同代理的案例

一、国有企业的创新激励

二、物流金融中的共同代理

第四节 关于共同代理的司法实践

第六章 双边市场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文献述评

一、双边市场平台厂商的定价研究

二、竞争策略研究

三、双边市场理论的应用现状

第三节 模型

一、终端用户之间无交易费用

二、终端用户之间有交易费用

三、规范化模型的扩张

第四节 案例:唐山人人诉百度

一、背景

二、争议

三、结果

四、法律思考

第七章 商品流通及其演进*

第一节 商品流通的内涵与外延

一、商品流通的内涵

二、商品流通的外延

第二节 流通革命的历史演进

一、产业革命、消费革命与流通革命

二、流通革命的本质特征及其表现形式

三、现代商品流通的发展趋势与特征

第三节 流通功能

一、流通的基本功能

二、流通的拓展功能

第八章 流通业企业组织

第一节 流通特性与流通企业

一、流通过程不同于生产过程

二、流通企业

第二节 流通企业的复制与融合

一、流通企业的分店复制

二、流通企业的融合

第三节 流通企业的规模限制

第九章 零售商抗衡势力、消费者福利与产业链绩效*

第一节 零售商抗衡势力的界定及衡量

第二节 零售商抗衡势力与消费者价格

第三节 零售商抗衡势力与产业链绩效

第四节 本章小结

一、研究结论

二、政策启示

第十章 外部性与零售商主导的纵向约束*

第一节 零售服务的纵向外部性与通道费

第二节 买方势力的纵向外部性与价格歧视

第三节 零售商竞争的横向外部性与零售价格控制

第四节 零售商投资的横向外部性与排他性经营区域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十一章 零售商主导的纵向约束的性质*

第一节 大型零售业的双边市场特征:理论模型

第二节 消费的现代性赋予大型零售商双边市场特征

第三节 通道费问题的双边市场理论框架

一、用户需求的联合性

二、交叉网络外部性

三、价格结构的非对称性

第十二章 通道费与大型零售商盈利模式转化

第一节 双边市场上零售商的定价策略分析

第二节 实证分析

一、变量说明、数据来源及检验方法

二、实证分析结果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十三章 零售商对制造商实施纵向约束的机制*

第一节 零售商实施纵向约束的比较静态分析

第二节 通道费征收方式的绩效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十四章 消费网络效应与大型专业零售商的纵向约束*

第一节 问题描述

第二节 耐用品的消费网络效应与大型专业零售商市场

第三节 进一步讨论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十五章 接入定价、渠道竞争与规制失败*

第一节 网络型平台企业的竞争性接入定价

第二节 渠道竞争形成最优供应商接入定价

一、垄断零售商的价格结构

二、社会福利最大化情形下的拉姆齐价格结构

三、零售商渠道竞争与定价协调

四、数值模拟

第三节 对通道费自发调节机制的破坏导致规制失败

第十六章 零售商纵向约束行为规制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我国对相对经济优势滥用行为的法律规制

第二节 零售商相对经济优势滥用行为规制的国际比较

一、美国的规制实践

二、日本的规制实践

三、德国的规制实践

四、法国的规制实践

五、国际经验的启示

附录 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管理办法

参考文献

产业集群网络结构风险预警研究(中国经济问题丛书)

版权信息

《中国经济问题丛书》总序

序言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我国产业集群发展与风险概述

一、近年来我国产业集群发展概况

二、目前我国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与风险

第二节 国际产业风险管理的经验与启示

一、国际产业集群的发展趋势与风险管理

二、后危机时期欧盟的产业政策评估与借鉴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述评

一、产业集群风险研究

二、网络组织理论研究

三、产业集群网络结构研究

四、产业集群评价研究

五、经济预警研究

第四节 相关基础理论概述

一、复杂网络理论及其应用

二、公共安全预警管理理论的演进

第五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技术线路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产业集群网络结构风险预警的基本范畴

第一节 产业集群

一、产业集群及其要素

二、产业集群的特征

三、产业集群的作用

第二节 产业集群网络结构

一、产业集群的网络层次

二、产业集群的网络特征

三、产业集群网络结构的内涵

第三节 产业集群网络结构风险

一、产业集群风险及其分类

二、产业集群网络结构风险的概念

第四节 产业集群网络结构风险预警

一、根据经济风险预警的原理,分析产业集群网络结构风险预警的管理机制

二、按照公共安全预警的框架,构建产业集群网络结构风险预警的管理体制

三、借鉴企业风险预警的方法,设计产业集群网络结构风险预警的管理方法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产业集群网络结构与风险的关系

第一节 产业集群的网络结构层次与风险

一、产业集群的企业网络结构与风险

二、产业集群的支撑网络结构与风险

三、产业集群的社会网络结构与风险

第二节 产业集群的网络结构特性与风险

一、产业集群网络的自组织特性

二、产业集群的复杂网络结构特征

第三节 产业集群的网络演化机制与风险

一、产业集群的竞争合作机制

二、产业集群的资源整合机制

三、产业集群的溢出扩散机制

四、产业集群的产业链延伸机制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产业集群网络结构风险的预警管理机制

第一节 产业集群网络结构风险预警的理论基础

一、现代决策理论的启示

二、系统科学方法的借鉴

三、灰色关联理论的运用

第二节 产业集群网络结构风险预警的目标任务

一、产业集群网络结构风险预警管理的目标

二、产业集群网络结构风险预警管理的任务

第三节 产业集群网络结构风险预警的动力机制

一、利益驱动机制

二、政府推动机制

三、社会联动机制

第四节 产业集群网络结构风险预警的运行机理

一、监测预警信息

二、整理识别信息

三、诊断分析信息

四、发布警报信号

五、采取预控对策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产业集群网络结构风险的预警管理体制

第一节 产业集群网络结构风险预警管理体制结构

一、产业集群网络结构风险预警信息管理体系

二、产业集群网络结构风险预警管理组织体系

三、产业集群网络结构风险预警管理咨询体系

第二节 产业集群网络结构风险预警管理体系职能

一、产业集群网络结构风险预警信息管理职能

二、产业集群网络结构风险预警管理组织职能

三、产业集群网络结构风险预警管理咨询职能

第三节 产业集群网络结构风险预警管理体系运转

一、产业集群网络结构风险预警信息管理工作流程

二、产业集群网络结构风险预警管理组织主体关系

三、产业集群网络结构风险预警管理咨询服务系统

四、产业集群网络结构风险预警管理体系运行模式

第四节 本章小节

第六章 产业集群网络结构风险的预警管理方法

第一节 产业集群网络结构风险预警方法的理论依据

一、SCP模型及其借鉴

二、ANP的典型结构与优势分析

三、熵值法的基本原理与计算步骤

第二节 产业集群网络结构风险预警信息的搜集处理

一、预警信息的来源与搜集渠道

二、预警信息的处理方法

第三节 产业集群网络结构风险的评价方法与模型

一、风险评价方法的选择

二、风险评价模型的构建

第四节 产业集群网络结构风险预警信号的发布方法

一、警报级别的确定

二、指标阈值的设置

三、警报信号的发布

第五节 产业集群网络结构风险预控对策的制定方法

一、增强根植性,提高产业集群的品牌竞争力

二、完善产业链,提升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

三、健全社会网络,强化产业集群的自组织能力

四、提高外向度,增强产业集群的国际竞争力

五、转变政府职能,优化产业集群的政策环境

第六节 本章小节

第七章 产业集群网络结构风险的预警指标体系

第一节 产业集群网络结构风险预警指标的构建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

二、可比性原则

三、动态性原则

四、可操作性原则

第二节 产业集群网络结构风险预警指标的构建方法

一、预警指标构建的依据

二、预警指标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浙江典型集群企业网络结构风险预警指标权重

一、浙江典型集群企业网络结构风险预警指标权重测算

二、浙江典型集群企业网络结构风险预警指标权重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浙江省产业集群网络结构风险预警分析

第一节 浙江省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特点

一、产业集群规模大,区域分布广

二、产业结构涵盖面广,仍以传统产业为主

三、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初见成效

四、产业集群的制造业与专业市场协同发展

五、集群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二节 浙江省产业集群发展的新趋势

一、生成模式发生根本变化

二、空间形态呈现出多个层次

三、产业组织形态多样化

四、产业和资本流动多向化

五、集群发展模式综合化

六、转型升级路径特色化

第三节 浙江省产业集群的网络结构与风险分析

一、大量中小企业群生型集群存在低端化锁定倾向

二、少数大型企业支配型集群存在“技术锁定”风险

三、“共同平台衍生型”与“特殊政策引入型”集群缺乏“根植力”

四、支撑网络要素不足对现代产业集群发展产生“挤出效应”

第四节 浙江省典型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

一、产业集群集聚度评价方法分析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三、浙江典型集群产业集聚度指标计算与统计分析

四、浙江典型集群集聚度与劳动生产率的灰色关联分析

第五节 浙江典型产业集群网络结构风险预控对策

一、完善发展规划,防范集群风险

二、密切产业合作,促进集群创新

三、健全组织体系,强化服务职能

四、构建预警指标,加强风险监测

五、主动迎接挑战,引领集群发展

六、努力优化环境,完善支撑网络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九章 舟山船舶产业集群网络结构风险案例评析

第一节 舟山船舶产业发展概况与行业地位

一、产业发展历程

二、在全国的行业地位

第二节 舟山船舶产业集群网络结构特征

一、产业集群的空间布局

二、骨干企业的现状与引领作用

三、产业集群产品结构与竞争优势

四、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网络与优势

五、产业集群抵御风险的能力

第三节 舟山船舶产业集群网络结构风险分析

一、产业集群规模效应尚未显现

二、产业集群处于产业价值链低端

三、集群配套产业成为“短板”

四、技术创新能力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差距

五、集群企业产品品牌效应不强

六、产业集群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第四节 舟山船舶产业集群网络结构风险预控管理建议

一、提高集群的产业集中度

二、提升产业集群的技术竞争力

三、推动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四、完善集群配套产业和支撑网络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十章 总结及研究展望

第一节 内容总结

一、主要结论

二、创新之处

第二节 研究展望

一、本研究的局限性

二、下一步研究方向

附录

一、2008—2011年浙江五个典型集群的主要面板数据

二、2008—2011年浙江五个典型集群集的聚度计算表

三、2008—2011年浙江五个典型集群灰色关联度计算

四、2011年浙江五个典型集群基本信息表

五、浙江五个典型集群的网络结构风险预警指标权重计算

参考文献

后记

中国国家规划制度研究(中国经济问题丛书;“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

版权信息

《中国经济问题丛书》总序

第一章 国家规划基础问题

第一节 规划用语

第二节 规划实践

一、中国古代规划管窥

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勃兴

三、资本主义国家的规划实践

第三节 规划成因

一、不确定性

二、复杂性

三、社会问题

四、政府理性

五、预测

第四节 规划制度

一、规划立法概况

二、回应“计划法终结”

三、规划立法的调整对象

四、规划立法的特点和功能

五、规划立法的基本原则

第二章 家规划制度渊源

第一节 宪法渊源

一、1954年宪法的规定

二、1975年宪法的规定

三、1978年宪法的规定

四、1982年宪法的规定

五、1982年宪法修正案的规定

六、其他宪法性规划制度渊源

第二节 规划法渊源

一、规划法的形式渊源

二、规划法的类型渊源

第三节 行政决策法渊源

一、行政决策实体法

二、行政决策程序法

第四节 预算法渊源

一、预算支出法

二、预算收入法

三、预算程序法

第五节 规划文本渊源

第六节 国际法渊源

第三章 国家规划基本制度

第一节 规划权制度

一、规划权的内涵

二、规划权的配置

三、规划权的实现

第二节 规划程序制度

一、规划的一般性程序

二、规划的特殊性程序

三、规划的辅助性程序

第三节 规划文本制度

一、规划文本的形式

二、规划文本的内容

三、规划文本的管理

第四节 规划目标制度

一、规划指标

二、规划项目

三、规划任务

第五节 规划衔接制度

一、衔接原则

二、衔接要求

三、衔接内容

四、衔接方式

第六节 规划民主制度

一、专家参与

二、公众参与

三、非正式参与

第七节 规划评估制度

一、前期评估

二、中期评估

三、届满评估

第八节 规划责任制度

一、责任主体

二、责任类型

三、责任机制

第四章 国家规划制度专题

第一节 “一带一路”战略

一、战略形成

二、战略实施

三、评述

第二节 “一国两制”框架下的澳门规划

一、国家规划关切澳门发展

二、澳门治理回应国家规划

三、评述

第三节 气候变化规划:美国文本

一、《总统气候变化行动计划2013》

二、美国农业部《气候变化适应计划2014》

三、评述

第五章 国家规划法治化

第一节 规划法治

一、规划法治要求

二、规划制度反思

第二节 规划法治塑造

一、建立健全规划立法

二、推动细化规划行政

三、倡导启动规划司法

四、宣传普及规划文化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中国经济问题丛书精选(共13册)是2021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何帆。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经济问题丛书精选(共13册)》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你可能喜欢
中国减贫与发展(1978~2018)(改革开放研究丛书) 电子书

本书深入分析了中国扶贫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社会企业政策:国际经验与中国选择(億方公益丛书) 电子书

研究政府作为最大的制度行动者如何通过制定公共政策促进社会企业发展。
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1978~2018)(改革开放研究丛书) 电子书

本书回答了改革开放如何通过拆除体制性障碍,建立新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积累方式。
中国经济特区发展(1978~2018)(改革开放研究丛书) 电子书

本书全面总结了经济特区40年发展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