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方法论

史学方法论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19世纪在传统历史研究逐渐退化为现代历史学科时,《史学方法论》为其确立了全面和系统的规范。

内容简介

《史学方法论》以古今中外数千年的史学方法为蓝本,归纳总结出了基本的史学方法,在技术的方法之外,扩及史学理论与思想,提出了史学家必备的基本素质与修养。

史学方法是训练史学家的一门学问。杰出的史学家,可能是天纵的,道地的史学家则是训练出来的。天才也只有接受了既有的或自创的史学方法后,才能成为史学家。

作者简介

作者杜维运,山东嘉祥县人,1928年生,曾任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政治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等。著有《中国史学史》、《与西方史学家论中国史学》、《中国古代史学比较》、《清代史学与史家》、《赵翼传》、《忧患与史学》等书。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增写版自序

修订版自序

初版自序

第一章 绪论

一 史学方法的重要性

二 史学方法与思想

三 史学方法与理论

四 冶中西史学方法于一炉

五 史学方法的整体性

六 史学方法与史学家的谦虚

七 史学方法与中庸之道

八 史学方法的大敌

九 史学家的将来

十 史学家神圣而艰巨的工作

第二章 历史与史学家

一 什么是历史?

二 选择事实的标准——史识

三 史学家的重要性

第三章 历史科学与艺术

一 历史是科学还是艺术之争

二 历史与科学、艺术的分野

第四章 史学方法科学方法与艺术方法

一 研究不是科学不是艺术的历史可以采用科学方法与艺术方法

二 科学方法适度的应用在历史研究上所出现的神效

三 科学方法应用到历史研究上所受的限制

四 艺术方法的应用

五 史学方法本身所具有的科学性

六 史学方法的广大用途

第五章 归纳方法

一 科学上的归纳方法与史学上的归纳方法

二 归纳方法的不客观处

三 归纳史料自作卡片起

四 归纳方法为方法中的方法

第六章 比较方法

一 比较方法的神效

二 史料比较与史料考证

三 历史现象的比较

第七章 综合方法

一 集大成的综合方法

二 综合方法从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始

三 综合方法的极高峰——博览通观

四 综合方法与“体大思精”的历史巨著之诞生

第八章 分析方法

一 分析方法在科学方法中的关键性

二 分析方法与史料考证

三 内容分析方法

四 史学家不能作分析方法的奴隶

第九章 史料析论

一 中国史学家的史料分类

二 西方史学家的史料分类

三 直接史料与间接史料的分类

四 有意史料与无意史料的分类

五 史料的浩瀚

第十章 史料考证

一 史料考证的必要性

二 史料外部考证

三 史料内部考证

四 “不确实之病”

第十一章 博学与历史研究

一 史学家须博学

二 精通与历史相关的学问以辅助历史研究

三 利用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以辅助历史研究

第十二章 历史想像与历史真理

一 理解历史与历史真理的获得

二 史学家将自己“投射”到历史上去

三 史学家如何适度的运用“想像”

四 历史想像与历史真理的获得

五 引发历史想像的媒介

六 历史想像在史学方法中的重要性及其所受的限制

第十三章 历史叙事与历史解释

一 何谓历史叙事?何谓历史解释?

二 西方史学家或偏于历史叙事,或侧重历史解释

四 历史叙事与历史解释的一个最高艺术——冶两者于一炉

五 历史通则与历史解释

六 史学家的思想与历史解释

第十四章 历史文章的特性与风格

一 历史文章贵真实的特性

二 历史文章主通达的特性

三 历史文章尚尔雅的特性

四 历史文章的简明高雅风格

五 历史文章撰写的过程

第十五章 引书的理论与方法

一 引书的方法与史体

二 著作之体引书的方法

三 考证之体引书的方法

第十六章 传记的特质与撰写方法

一 传记的特质

二 撰写长传的方法

三 撰写短传与类传的方法

四 传记资料

五 成功的传记

第十七章 一部柔美的历史

一 宇宙柔美,历史不柔美

二 历史不柔美,在于史学家

三 史学家笔下的柔美历史

四 史学家善选素材,以写成柔美的历史

第十八章 可以看到听到的历史

一 历史的虚幻境界

二 史学家致力于发现一套批评文献的方法

三 遗迹史料的重要性

四 利用遗迹史料以写成较真的历史

第十九章 比较历史与世界史

一 世界变局与世界史

二 比较历史与世界史

三 世界史与普遍、贯通、不偏不倚的原则

第二十章 比较史学与世界史学

一 比较史学为超国界的史学研究

二 中西史学的比较

三 比较史学的被漠视

第二十一章 史学上的纯真精神

一 易代之际,历史的真相,最易失去

二 历史不能属于胜利者的战利品

三 史学家的表彰气节与发明沉屈

四 史学上的纯真精神

五 中国史学家所表现的纯真精神

六 政治势力与历史的神圣、尊严

第二十二章 史学上的美与善

一 史学家于求真以外,须求美与善

二 历史文章的美与善

三 史学家观念的美与善

四 史学中的褒贬与人类的文明

五 中国史学上的美与善

六 文明史与20世纪

第二十三章 史德与史学家

一 慈悲的胸怀——史德之一

二 冒险的精神——史德之二

三 端正的心术——史德之三

四 客观的态度:气平情正——史德之四

五 史德的大忌

第二十四章 史学家的胸襟

一 西方史学家的胸襟,逐渐恢弘

二 史学家恢弘的胸襟,呈现在时间与空间的辽阔上

三 史学家恢弘的胸襟,呈现在平等对待所有的社会人群上

第二十五章 历史的两个境界

一 历史的两个境界:淑世与致用

二 历史能为世人带来一个精神上的领域

三 启迪思想,增加智慧

四 促进人类的进化与文明

五 促使世界有可能走向和平

六 资治

七 国可灭,史不可灭

八 中国当代的轻视历史

九 历史的弊害

十 良史与劣史

第二十六章 史学家的乐观、悲观与迷惑

一 史学家乐观、悲观与迷惑的态度关系乎治史方法

二 史学演进的因素

三 19世纪西方史学家的乐观

四 历史相对论的出现——反史学上的客观与绝对

五 历史不等于科学

第二十七章 史学方法的承旧与创新

一 新历史与旧历史之争

二 新史学方法与旧史学方法之争

三 法国年鉴学派

四 后现代主义的过激与荒谬

五 史学方法的承旧与创新

史家与史书索引

参考书目

史学方法论是2006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杜维运。

得书感谢您对《史学方法论》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