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梁涛力作,对儒学的当代价值、现实意义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构想。
内容简介
本书以新出土的郭店竹简、上海博物馆藏简与《大学》《中庸》《礼运》《孟子》等传世文献相结合,对思孟学派的形成、演变、发展做了细致的考察,对思孟学派的特点、内容做了概括、总结。
书中对竹简《五行》《性自命出》《内礼》等篇做了深入的解读,对《中庸》《大学》《礼运》《大戴礼记》等传世文献的成书做了细致的考察,对先秦儒学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如天人关系、心性论、仁内义外、仁与孝的关系等做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见解。
作者简介
作者梁涛,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国学学刊》执行主编。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
主要研究中国哲学史、儒学史、经学史、出土简帛等,出版《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儒家道统说新探》《“亲亲相隐”与二重证据法》等,其中《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获多项人文社科奖。入选北京市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中国人民大学“明德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四个一批”社科理论人才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
第一章 竹简、文献与学派
一、 郭店竹简的发现与问题的缘起
二、 郭店竹简《子思》作品考
三、 思孟学派考述
(一)先秦:子思、孟子学派独立存在
(二)两汉:子思、孟子学派相互融合
(三)唐宋:思孟正统地位的确立
(四)清代以下:“信”与“疑”之间
第二章 孔子的仁、礼思想与孔门后学的分化
一、 郭店竹简“□”字与孔子仁学
(一)“仁者,人也”
(二)“成己”与“爱人”
(三)“仁”与“智”
(四)“一以贯之”与“下学上达”
二、 孔子的礼学思想
三、 孔子之后儒学的分化
(一)探讨孔门后学分化的基本原则
(二)孔门后学的分化过程
(三)孔门后学“主内”“务外”的不同思想倾向
(四)曾子、子游对孟、荀的不同影响
第三章 思孟学派的酝酿:曾子、子游学派研究
一、 曾子与《大学》
(一)《大学》晚出说之检讨
(二)《大学》非经、传两部分
(三)《大学》出于曾子弟子之手
附:明道先生改正《大学》
二、 《大学》的思想与影响
(一)“三纲领”与“八条目”
(二)“八条目”试析
(三)《大学》在思想史上的地位
三、 竹简《性自命出》与子游心性论
(一)中国早期思想中的“性”与“心”
(二)《性自命出》的人性论
(三)《性自命出》的“心”与“性”“情”论
(四)《性自命出》心性论的特点及影响
四、 《礼运》与子游后学的“大同”“小康”说
(一)“大同”“小康”释义
(二)竹简所见之战国中期的禅让思潮
(三)《礼运》的思想特征与成书年代
第四章 思孟学派的形成:子思学派研究(上)
一、 子思《五行》新探
(一)“德之行”与“行”
(二)“圣”与“智”
(三)“形于内”的“德之行”
(四)“不形于内”的“行”
(五)《五行》在思想史上的地位
二、 简、帛《五行》“经文”比较
(一)帛书本优于竹简本举证
(二)帛书、竹简本的其他差别
(三)帛书、竹简本与《五行》作者
三、 荀子对思孟“五行”说的批判
(一)荀子非议思孟“五行”之谜
(二)荀子非议思孟“五行”试析
(三)荀子、思孟及儒学的基本问题
第五章 思孟学派的形成:子思学派研究(下)
一、 子思《缁衣》《表记》《坊记》试探
(一)《缁衣》《表记》《坊记》中“子曰”的问题
(二)《缁衣》《表记》《坊记》思想试探
(三)“子曰”与儒学的内在诠释问题
二、 郭店竹简与《中庸》
(一)《中庸》成书之谜
附录:历代学者对《中庸》上下部分的意见
(二)《中庸》前后部分文体的差异
(三)《中庸》前后部分思想的差异
(四)《中庸》前后部分的不同影响
附:《中庸》与《诚明》
三、 郭店竹简与“君子慎独”
(一)慎独即“诚其意”
(二)《大学》朱注质疑
(三)《中庸》慎独辨正
第六章 思孟学派的完成:孟子学派研究(上)
一、 孟子“四心”说的形成及其思想意义
(一)孟子、告子辩论时间、地点的推测
(二)孟子、告子辩论内容的分析
(三)孟子“四心”说的形成
(四)“四心”说在孟子思想中的地位
二、 即生言性的传统与孟子性善论
(一)即生言性的意蕴及其不同命题表述
(二)孟、告“生之谓性”之辩疏解
(三)孟子性善论与即生言性传统
三、 孟子“道性善”的内在理路及其思想意义
(一)孟子以前的论性方式及孟子对“善”“性”的独特理解
(二)善性之证成:形上预设与“示例”
(三)善性之分析——“四心”“四德”与“才”
(四)性善之成立:理由、根据及意义
第七章 思孟学派的完成:孟子学派研究(下)
一、 竹简《性自命出》与《孟子》“天下之言性”章
(一)《孟子》“天下之言性”章旧注举疑
(二)《孟子》“天下之言性”章试释
(三)从“天下之言性”章看孟子性善论
二、 孟子的“仁义内在”说
(一)“仁,人心也”
(二)“恭敬之心,礼也”与“羞恶之心,义也”
(三)“仁义内在”说及其思想意义
三、 孟子后学对子思“五行”说的继承和发展
(一)从“为德”“为善”并重到偏重“为德”
(二)从超越、内在的天人关系到内在、同一的天人关系
(三)从“德之行”到“德之气”
第八章 思孟学派与早期儒学
一、 竹简《鲁穆公问子思》与早期儒学的政治理念
(一)“士”的政治哲学
(二)“立君以为民”:政权的合法性基础
(三)“以义为利”:政治的正义性原则
(四)“从道不从君”:士的为政原则
(五)早期儒学政治理念的检讨与反省
二、 竹简《穷达以时》与早期儒家天人观
(一)《穷达以时》“天人之分”的基本内涵
(二)《穷达以时》“天人之分”的思想来源
(三)《穷达以时》与孟子“性命之分”的联系
(四)《穷达以时》与荀子“天人之分”的区别
(五)“天人之分”与“天人合一”
三、 “仁”与“孝”——思孟学派的一个诠释向度
(一)上博简《内礼》与《大戴礼记·曾子》
附录:先秦典籍引用《曾子》表:
(二)《孝经》的成书与作者
(三)孝的起源发展及孔子的仁、孝观
(四)曾子的重仁、内省思想及乐正子春对孝道的发展
(五)《孝经》的孝治思想
(六)子思、孟子对仁的发展及与重孝派的关系
四、 “亲亲相隐”与“隐而任之”——兼论子思、孟子思想的差异
(一)《论语》的“直”与“直在其中”
(二)直道的实现:“隐而任之”
(三)亲亲相隐:范围、理据和评价
结语 回到“子思”去——儒家道统论的检讨与重构
(一)从孔子到孟、荀
(二)儒家道统说引述
(三)儒家道统说试析
(四)回到“子思”去——儒家道统论的重构
附录 思孟学派:义理与考证之间
参考文献
后记
再版后记
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是2021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梁涛。
得书感谢您对《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