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

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编辑推荐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梁涛力作,对儒学的当代价值、现实意义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构想。

内容简介

本书以新出土的郭店竹简、上海博物馆藏简与《大学》《中庸》《礼运》《孟子》等传世文献相结合,对思孟学派的形成、演变、发展做了细致的考察,对思孟学派的特点、内容做了概括、总结。

书中对竹简《五行》《性自命出》《内礼》等篇做了深入的解读,对《中庸》《大学》《礼运》《大戴礼记》等传世文献的成书做了细致的考察,对先秦儒学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如天人关系、心性论、仁内义外、仁与孝的关系等做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见解。

作者简介

作者梁涛,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国学学刊》执行主编。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

主要研究中国哲学史、儒学史、经学史、出土简帛等,出版《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儒家道统说新探》《“亲亲相隐”与二重证据法》等,其中《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获多项人文社科奖。入选北京市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中国人民大学“明德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四个一批”社科理论人才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第一章 竹简、文献与学派

一、 郭店竹简的发现与问题的缘起

二、 郭店竹简《子思》作品考

三、 思孟学派考述

(一)先秦:子思、孟子学派独立存在

(二)两汉:子思、孟子学派相互融合

(三)唐宋:思孟正统地位的确立

(四)清代以下:“信”与“疑”之间

第二章 孔子的仁、礼思想与孔门后学的分化

一、 郭店竹简“□”字与孔子仁学

(一)“仁者,人也”

(二)“成己”与“爱人”

(三)“仁”与“智”

(四)“一以贯之”与“下学上达”

二、 孔子的礼学思想

三、 孔子之后儒学的分化

(一)探讨孔门后学分化的基本原则

(二)孔门后学的分化过程

(三)孔门后学“主内”“务外”的不同思想倾向

(四)曾子、子游对孟、荀的不同影响

第三章 思孟学派的酝酿:曾子、子游学派研究

一、 曾子与《大学》

(一)《大学》晚出说之检讨

(二)《大学》非经、传两部分

(三)《大学》出于曾子弟子之手

附:明道先生改正《大学》

二、 《大学》的思想与影响

(一)“三纲领”与“八条目”

(二)“八条目”试析

(三)《大学》在思想史上的地位

三、 竹简《性自命出》与子游心性论

(一)中国早期思想中的“性”与“心”

(二)《性自命出》的人性论

(三)《性自命出》的“心”与“性”“情”论

(四)《性自命出》心性论的特点及影响

四、 《礼运》与子游后学的“大同”“小康”说

(一)“大同”“小康”释义

(二)竹简所见之战国中期的禅让思潮

(三)《礼运》的思想特征与成书年代

第四章 思孟学派的形成:子思学派研究(上)

一、 子思《五行》新探

(一)“德之行”与“行”

(二)“圣”与“智”

(三)“形于内”的“德之行”

(四)“不形于内”的“行”

(五)《五行》在思想史上的地位

二、 简、帛《五行》“经文”比较

(一)帛书本优于竹简本举证

(二)帛书、竹简本的其他差别

(三)帛书、竹简本与《五行》作者

三、 荀子对思孟“五行”说的批判

(一)荀子非议思孟“五行”之谜

(二)荀子非议思孟“五行”试析

(三)荀子、思孟及儒学的基本问题

第五章 思孟学派的形成:子思学派研究(下)

一、 子思《缁衣》《表记》《坊记》试探

(一)《缁衣》《表记》《坊记》中“子曰”的问题

(二)《缁衣》《表记》《坊记》思想试探

(三)“子曰”与儒学的内在诠释问题

二、 郭店竹简与《中庸》

(一)《中庸》成书之谜

附录:历代学者对《中庸》上下部分的意见

(二)《中庸》前后部分文体的差异

(三)《中庸》前后部分思想的差异

(四)《中庸》前后部分的不同影响

附:《中庸》与《诚明》

三、 郭店竹简与“君子慎独”

(一)慎独即“诚其意”

(二)《大学》朱注质疑

(三)《中庸》慎独辨正

第六章 思孟学派的完成:孟子学派研究(上)

一、 孟子“四心”说的形成及其思想意义

(一)孟子、告子辩论时间、地点的推测

(二)孟子、告子辩论内容的分析

(三)孟子“四心”说的形成

(四)“四心”说在孟子思想中的地位

二、 即生言性的传统与孟子性善论

(一)即生言性的意蕴及其不同命题表述

(二)孟、告“生之谓性”之辩疏解

(三)孟子性善论与即生言性传统

三、 孟子“道性善”的内在理路及其思想意义

(一)孟子以前的论性方式及孟子对“善”“性”的独特理解

(二)善性之证成:形上预设与“示例”

(三)善性之分析——“四心”“四德”与“才”

(四)性善之成立:理由、根据及意义

第七章 思孟学派的完成:孟子学派研究(下)

一、 竹简《性自命出》与《孟子》“天下之言性”章

(一)《孟子》“天下之言性”章旧注举疑

(二)《孟子》“天下之言性”章试释

(三)从“天下之言性”章看孟子性善论

二、 孟子的“仁义内在”说

(一)“仁,人心也”

(二)“恭敬之心,礼也”与“羞恶之心,义也”

(三)“仁义内在”说及其思想意义

三、 孟子后学对子思“五行”说的继承和发展

(一)从“为德”“为善”并重到偏重“为德”

(二)从超越、内在的天人关系到内在、同一的天人关系

(三)从“德之行”到“德之气”

第八章 思孟学派与早期儒学

一、 竹简《鲁穆公问子思》与早期儒学的政治理念

(一)“士”的政治哲学

(二)“立君以为民”:政权的合法性基础

(三)“以义为利”:政治的正义性原则

(四)“从道不从君”:士的为政原则

(五)早期儒学政治理念的检讨与反省

二、 竹简《穷达以时》与早期儒家天人观

(一)《穷达以时》“天人之分”的基本内涵

(二)《穷达以时》“天人之分”的思想来源

(三)《穷达以时》与孟子“性命之分”的联系

(四)《穷达以时》与荀子“天人之分”的区别

(五)“天人之分”与“天人合一”

三、 “仁”与“孝”——思孟学派的一个诠释向度

(一)上博简《内礼》与《大戴礼记·曾子》

附录:先秦典籍引用《曾子》表:

(二)《孝经》的成书与作者

(三)孝的起源发展及孔子的仁、孝观

(四)曾子的重仁、内省思想及乐正子春对孝道的发展

(五)《孝经》的孝治思想

(六)子思、孟子对仁的发展及与重孝派的关系

四、 “亲亲相隐”与“隐而任之”——兼论子思、孟子思想的差异

(一)《论语》的“直”与“直在其中”

(二)直道的实现:“隐而任之”

(三)亲亲相隐:范围、理据和评价

结语 回到“子思”去——儒家道统论的检讨与重构

(一)从孔子到孟、荀

(二)儒家道统说引述

(三)儒家道统说试析

(四)回到“子思”去——儒家道统论的重构

附录 思孟学派:义理与考证之间

参考文献

后记

再版后记

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是2021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梁涛。

得书感谢您对《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你可能喜欢
公共性与马克思哲学 电子书
本书共分七章,包括公共性:马克思哲学之本真精神;马克思哲学的公共性文化价值追求及其实质:杜群共同体的生存境界;马克思哲学之公共性逻辑:理论澄明与历史性生成;马克思哲学视野内人的存在与本质的公共性蕴涵及其实现等。
启蒙运动与马克思主义 电子书
本书旨在探讨启蒙运动及其后果和马克思主义及其理论运动之间的关系,并且在现代性语境下对两者的关系进行再阐释。第一部分通过以法国大革命为代表的启蒙实践对启蒙精神的确立,以笛卡尔、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启蒙理性构造传统的奠基,分析理性主义是怎样取得统治地位的。第二部分分析了马克思及其后继者对启蒙的基本态度和观点,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自身限制必然会导致这些成熟历史条件对资本主义的再一次否定,而这恰恰应当是
爱智之思:西方哲学的趣谈与启迪 电子书
一部西方哲学的通俗读物。
马克思主义与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研究 电子书
马克思学是关于马克思生平事业、著作版本和思想理论的研究,其考据研究和文本解读研究以及取得的理论成果对当代马克思哲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马克思:思想传记 电子书
本书是德国马克思学研究专家伊林·费彻尔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