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本报告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2016—2020年(“十三五”时期)相关研究学科和专题研究发展前沿综述。
内容简介
本报告对各学科和研究领域按照学科总体发展状况、学科研究动态、国内外最新前沿进展、主要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学科展望来概括和综述,并按照各学科和研究领域中重要的研究主题分别展开重点概括和综述,还有部分章节对学界关于当前的热点问题的讨论进行了综述,同时在各章节中也对经济所在相关学科领域中的位置和贡献,以及今后的学科和研究发展规划进行了介绍和展望。
作者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由20世纪20年代成立的两家研究机构改组、合并、更名,几经变迁发展而来。1926年7月,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于北平设立社会调查部,1929年改组成为独立的社会调查所;1928年3月,中央研究院于上海设立社会科学研究所。1934年,社会调查所与社会科学研究所合并,成为新的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1945年更名为社会研究所。1950年改为中国科学院社会研究所,1953年更名为经济研究所。1977年改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并发展至今(各发展时期以下统一简称经济所)。
自社会调查所组建,经济所先后经历了中央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展时期。经抗战烽火之洗礼、见乱世中国之重生、立时代改革之潮头、发经济理论之先声,在国家经济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代表了中国经济学研究的发展主流。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主要研究领域为工业经济、农业经济、劳动问题、对外贸易、财政、金融、人口、统计、经济史、战时经济等。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济所逐渐发展为以经济学综合性、基础性领域为主要研究方向,聚焦重大经济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坚持学术研究与智库研究并重,发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坚强阵地、中国经济学发展的学术引领、中国重大经济问题研究的智库支撑”三大定位的国家综合性经济学专业研究机构。
经济所目前设有14个研究室:政治经济学研究室、《资本论》研究室、宏观经济学研究室、微观经济学研究室、公共经济学研究室、发展经济学研究室、中国经济史研究室、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室、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室、外国经济思想史研究室、经济增长研究室、收入分配研究室、人工智能经济研究室、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室;5个院级研究中心: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中心、欠发达经济研究中心、上市公司研究中心、民营经济研究中心、公共政策研究中心;2个所级研究中心:经济转型与发展研究中心、决策科学研究中心;管理2个智库: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智库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有经济研究智库,1个全国性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管5个学术社团:中国《资本论》研究会、中国比较经济学研究会、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中国经济史学会、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1个基金会: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前言
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学科前沿综述
第一节 学科发展的总体状况
一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背景
二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三 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团队
第二节 “十三五”时期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 国内研究动态
二 国外研究动态
第三节 学科发展与展望
一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二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创新方向
三 政治经济学学科的发展规划
第二章 《资本论》研究前沿综述
第一节 研究发展的总体状况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 国内《资本论》研究进展
二 国外《资本论》研究进展
第三节 研究发展与展望
第三章 宏观经济学学科前沿综述
第一节 关于宏观经济理论的一般性研究
一 国外研究动态
二 国内研究动态
第二节 货币政策研究进展
一 国外研究动态
二 国内研究动态
第三节 财政政策研究进展
一 国外研究动态
二 国内研究动态
第四节 资本流动与汇率研究进展
一 政策不确定性与跨境资本流动
二 资本流动管制的政策效应
三 浮动汇率与企业杠杆率
四 主导货币范式
第五节 关于财政赤字货币化的讨论
一 如何合理界定财政赤字货币化的内涵
二 如何科学认识财政赤字货币化的理论基础
三 如何理性看待当前中国实施财政赤字货币化的现实条件与可能影响
四 如何深入理解财政与货币的关系
第六节 学科发展与展望
第四章 微观经济学学科前沿综述
第一节 学科发展的总体状况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 从微观角度聚焦与分析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 产业发展与布局、市场竞争等经典问题研究
三 用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与思路解决其他领域的问题
四 更加注重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和对经济发展的实际意义
五 对经济新领域的研究
第三节 国内外学科前沿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一 产业组织理论研究
二 企业理论研究
第四节 学科发展与展望
第五章 公共经济学学科前沿综述
第一节 学科发展的总体状况
一 公共经济学的发展脉络
二 与相关学科的联系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 公共财政
二 新就业形态
三 土地政策
四 新研究方法
第三节 学科发展与展望
第六章 发展经济学学科前沿综述
第一节 学科发展的总体状况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 经济增长和城镇化
二 劳动力市场及相关政策
三 人力资本
四 收入差距、贫困和社会保障
第三节 学科发展与展望
第七章 中国经济史学科前沿综述
第一节 学科发展概要
一 中国经济史学科话语体系、学科演进与走向
二 量化历史研究热潮和前沿性探索
第二节 专题研究进展、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第三节 学科展望:学科的建设、创新和发展
一 学科的建设与创新
二 学科在新时期的进一步发展
第八章 中国现代经济史学科前沿综述
第一节 学科发展的总体状况
一 中国现代经济史的研究队伍
二 中国现代经济史学的研究范式
三 中国现代经济史的主要研究成果
四 优势与问题
第二节 “十三五”时期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 学科研究热点问题
二 研究方法的拓展
三 学科研究的创新
四 学科前沿主要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第三节 学科发展与展望
一 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的发展趋势
二 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的创新方向
三 中国现代经济史学科发展规划
第九章 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前沿综述
第一节 学科发展的总体状况
第二节 学科研究动态
一 古代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
二 近代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
三 现代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
四 中外比较研究
第三节 学科发展水平与发展规划
一 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发展水平
二 学科发展的约束要素及发展规划
第十章 外国经济思想史与经济理论研究前沿综述
第一节 研究发展的总体状况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 行为经济学依然是热点话题
二 现代货币理论引起关注
三 西方政治经济学的最新观点
四 数字经济研究持续升温
第三节 国内外学科前沿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第十一章 经济增长理论研究前沿综述
第一节 研究发展的总体状况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 高质量发展相关研究
二 宏观资源配置与经济增长
三 劳动力市场与经济增长
四 市场集中、增长减缓以及经济效率
五 工业化深化、结构服务化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六 结构转型与增长效率
七 创新、企业家精神与经济增长
八 数字经济与经济增长
九 疫情冲击相关研究
十 “双循环”格局与经济增长转型
第三节 研究发展水平、发展方向与发展规划
一 “十三五”时期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总体情况
二 “十四五”时期经济增长理论研究展望
第十二章 收入分配研究前沿综述
第一节 研究发展的总体状况
一 收入分配研究的发展动态和总体情况
二 财富分配研究的发展动态和总体情况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 收入分配研究动态
二 财富分配研究动态
三 新冠肺炎疫情对劳动、就业和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
第三节 研究的发展前瞻
一 我国总体分配差距在“十三五”时期的表现、原因和前瞻
二 我国区域发展差距在“十三五”时期的表现、原因和前瞻
三 新冠肺炎疫情对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
四 “共同富裕”的理论含义、路线和政策
第十三章 人工智能经济研究前沿综述
第一节 研究发展的总体状况
一 学科定位及科研
二 学科队伍及人才培养
三 学科基地及管理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经济研究动态
二 人工智能经济学理论研究动态
三 人工智能与宏观经济学研究动态
四 人工智能发展对计量经济学发展的影响研究动态
五 人工智能发展经济效应研究动态
六 人工智能与管理治理研究动态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前沿进展
一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经济
二 人工智能经济学理论
三 人工智能与宏观经济学研究
四 人工智能发展对计量经济学发展的影响
五 人工智能发展的经济效应研究
六 人工智能与管理治理
第四节 研究发展水平、发展方向与发展规划
一 人工智能经济学学科发展情况
二 人工智能学科未来发展方向
三 人工智能积极性学科发展规划
第十四章 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前沿综述
第一节 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认识
第二节 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领域
一 国企改革
二 财税体制改革
三 金融改革
四 收入分配改革
五 对外开放
第三节 开拓经济体制改革研究的建议
一 进一步探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二 从具体领域开展深入讨论,提供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经济所2016—2020年出版的主要著作和译作
经济所2016—2020年主要著作
《经济所人文库》第一辑总目
《经济所人文库》第二辑总目
经济所2016—2020年主要译作
附录二 经济所2016—2020年发表的主要论文
附录三 经济所2016—2020年主要获奖项目
经济所2016—2020年获得国内重要科研成果奖项
经济所2016—2020年其他重要科研成果奖项
2018年经济研究所优秀科研成果奖
经济学学科前沿报告:“十三五”总结与“十四五”展望是2021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得书感谢您对《经济学学科前沿报告:“十三五”总结与“十四五”展望》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