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书店 花园:谈人之为人

三联书店 花园:谈人之为人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三联书店刚推出罗伯特·波格·哈里森谈论青春崇拜的《我们为何膜拜青春》,《花园》则是作者另一经典之作,一本优美别致、充满了丰富哲思的小书。作者穿梭于文学、哲学、宗教、历史文化与现实当中:从苏美尔—巴比伦史诗《吉尔迦美什》和荷马史诗《奥德赛》中的花园, 到基督教的伊甸园和伊斯兰教的天堂, 从富于教育思想内涵的柏拉图的学园和伊壁鸠鲁所建的花园学校, 到《十日谈》的叙述框架和故事中的花园,再到体现极致王权的凡尔赛王宫庭园, 直至当代纽约的无家可归者就地塑造的微型花园……通过对花园这一融合了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与人类历史共存的现象所进行的深入思考,揭示了一些深刻的哲学命题,如人类对幸福的设计与想象(伊甸园),人类如何通过花园来进行教育(如柏拉图学园),人类如何认识自然并与自然和谐共处等等,由此探讨了人类生存的基本状况,并进而引申出人之所以为人、人之所以为园丁的一些本质性要素。

内容简介

  人之为人,为什么与花园息息相关?花园能否告诉我们为何“死亡是美的母亲”,如诗人史蒂文斯所言?为什么说我们其实生活在一个没有花园的时代?为什么说我们正竭力创建一座无前例的硕大伊甸园,与此同时却将大地迅速变为荒原?

  《花园:谈人之为人/三联精选》作者罗伯特·波格·哈里森以其诗性的哲思引导读者寻访神话传说、宗教圣典、文学作品以及现实生活中的一座座花园,诸如荷马史诗中的仙岛乐园、伊壁鸠鲁的弟子们深耕细作的菜园、《十日谈》里的男女青年讲故事的乡村花园、《疯狂的罗兰》中的幻景花园、朴质极简的禅寺石庭、工致安详的伊斯兰园林、令园丁“走火入魔”,整日拨泥弄土的平凡的家庭小花园,还有无家可归者在纽约街头组建的临时花园……《花园:谈人之为人/三联精选》邀请我们漫步这座座花园,体悟花园与园艺的内蕴,由此在我们的心田和大地上重新开始耕种伏尔泰所说的“我们的花园”。

作者简介

罗伯特 · 波格 · 哈里森(Robert Pogue Harrison),斯坦福大学法语与意大利语系讲席教授。主要著作有《贝雅特丽齐之身》(The Body of Beatrice, 1988年)、《森林:文明的暗影》(Forests: The Shadow of Civilization, 1992年)、《逝者》(The Dominion of the Dead, 2003年)、《花园:谈人之为人》(Gardens: An Essay on the Human Condition, 2008年)以及《我们为何膜拜青春:年龄的文化史?》(Juvenescence: A Cultural History of Our Age, 2014年)。

哈里森从2005年起主持广播访谈节目《有识之见》(Entitled Opinions),自2009年起为《纽约书评》撰稿,还组建了摇滚乐队“玻璃浪”(Glass Wave),为之谱写歌曲并担任吉他手。

章节目录

致谢

第一章 忧思乃天职

第二章 夏娃

第三章 人——奉献于土地的园丁

第四章 无家而园

第五章 “我自己的花园”

第六章 柏拉图的学园

第七章 伊壁鸠鲁的花园学校

第八章 薄伽丘的花园故事

第九章 隐修之园、共和之园与王公之园

第十章 凡尔赛宫园林短评

第十一章 观看——一门失落的艺术

第十二章 奇迹般的谐和

第十三章 两种天堂:伊斯兰教与基督教之比较

第十四章 人,而不是破坏之徒

第十五章 时代的悖论

附录

注释

文献目录

索引

译后记

三联书店 花园:谈人之为人是2020年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作者[美]罗伯特·波格·哈里森。

得书感谢您对《三联书店 花园:谈人之为人》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周一革命:职场人摆脱周日焦虑症 电子书
在本书中,作者提倡进行“周一革命”,其中的“革命”指转换自己的思维,摆脱对工作的厌倦与反感,用积极的心态和高效的方法解决看似棘手的问题。作者在书中分享了25类具体的工作中较难处理的问题,提供了实用的解决方法,并将这些问题分为了人员、数据、销售、组织、发展五个板块,从不同的角度讲解如何转换思维,巧妙化解工作中的难题。本书语言诙谐,观点独到,内容为作者多年工作经历的提炼总结,能激励、指导作者,掌握更有
爱智之思:西方哲学的趣谈与启迪 电子书
一部西方哲学的通俗读物。
在观念与思想之间:论先秦义范畴之生成 电子书
一个”义“字,构成了中华民族怎样的文化基因?
王阳明佛教观研究:“同异”与“是非”之辨 电子书
王学不是“阳儒阴释”,而是儒学的一种新形态;它与佛教禅宗相似或相同是因为两者都把“道”内在化了。同时,它也不是“儒体佛用”,确切地说,它是“儒因佛缘”,即它是在“成为圣人”这一儒学的动因中生发出来的,佛教因素在其形成过程中只是起了助缘的作用;经过改造的佛教因素成为王学的有机成分,但不是核心要素。
中庸原论:儒家情感形上学之创发与潜变 电子书
本书系统论证了儒学内化发展中的《中庸》哲学思想。本书认为,孔子的心性之学包括两个部分,即“心学”与“情学”。儒学内化就是道德情感与良知之心内化为天命之性,成为道德实践的内在本体和形上根据。宋明时期,孔子的“心学”得到充分发展,朱子是孔子“心学”之认知派,陆王是孔子“心学”之良知派,孔子的“情学”却隐而不彰。直到明末,刘蕺山才重新认识到道德情感的重要地位,并在一定程度上复归了思孟学派心性隋为一的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