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间街角的茶铺

那间街角的茶铺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著名历史学家王笛发掘和讲述近代成都和茶铺的故事。

内容简介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微观史和新文化史研究的代表性人物王笛的非虚构历史读物。

作者以1900—1950年的成都茶铺为中心,运用田野调查、官方档案和小说诗歌等资料,以微观史学的研究取向和深描的文学写作手法,生动展示了成都茶铺的日常生活、大众文化以及在那个公共空间中呈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

作者跳出学院派的历史讨论和分析的模式,既保持了字字有依据的历史写作传统,又把茶铺这个日常生活的公共空间描绘得栩栩如生。

过去日常生活和大众文化的许多方面是我们的传统,然而它们就在我们眼前一天天消失。这是现代化过程中每个人都面对的问题。

茶铺是成都文化的代表。这是成都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一个明显的标志。

对成都茶铺的探索,提供一个样本和一种经历。微观历史的意义在于为理解城市史的普遍规律提供了个案,不仅深化我们对成都的认识,而且有助于理解其他中国城市。

本书把焦点放到普通民众,跳出过去帝王将相、英雄精英的研究模式,写出了眼光向下的民众生活史。

作者简介

作者王笛,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紫江讲座教授,美国得克萨斯A&M大学历史系教授,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历史学博士,同时兼华中师范大学近代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特邀研究员。曾出版《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1644~1911》《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成都是个大茶铺

童年的记忆

今天概念的茶铺历史其实并不长

成都茶铺多的最根本原因是生态

茶铺的物质文化史

经营自主是茶铺持续发展的关键

哪里去找寻茶铺的往事?

茶铺就是成都人的生活史

帝国覆没之前,1900—1911

坐茶铺是一种生活方式

掺茶也是一个有尊严的职业

大众的头脑是怎样被塑造的

女性进入茶铺是争取平等的第一步

小茶铺是江湖的广阔天地

茶铺成为社会改良者所针对的目标

新制度,旧时代,1912—1936

每天超过四分之一的成都居民去茶铺

小商小贩是城市经济最活跃的部分

一张茶桌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连接

日常,就是生活的内在逻辑

抢着付账后面的真真假假

“流浪的艺术家”的谋生地

说书人构建的虚幻世界

茶铺里面充满着戏剧人生

把“情戏”定为“淫戏”,就可以进行整顿了

女性在公共空间被限制是常态

丢失茶碗引发的暴力执法

茶铺里头的龙门阵——想到哪儿说到哪儿

百年前茶铺里就有了《报纸法》的讨论

战时大后方,1937—1945

坐茶铺的一介平民能够“误国”?

凭什么要把茶铺一棍子打死

颠沛流离的文人在茶铺中找到了一点慰藉

战乱中的人们还存在信任

小商业是城市经济的支柱

穷人也有茶铺里休闲的权利

妇女遭受着国家和社会的双重压制

茶铺就是一个公共论坛

国家在战时茶铺中的角色

混乱的年代,1946—1949

为什么我们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

世外桃源是不存在的

老牌悦来茶园遭遇匿名举报

许多有趣的东西不是我们自己记录的

一个时代的结束

茶铺是个小成都

征引资料目录

后记

那间街角的茶铺是2021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作者王笛。

得书感谢您对《那间街角的茶铺》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厦门的兴起 电子书
本书系统论述了清朝时,厦门作为一个沿海贸易港口的兴起过程及其在沿海贸易中的地位,向我们揭示了厦门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的历史逻辑,展示了厦门乃至闽南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俗的生动细节。对于我们今天深度认识厦门商港由来之路及其在“一带一路”中的地位和作用,制定未来厦门城市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远去的亲人 电子书
本书记载了作者陈维秀自认识蒋汉杰开始的直至陈维秀离开人世这一段时期有关于蒋家的家族历史以及当时上海地下党员生活的真实写照。陈维秀,祖籍江苏无锡玉祁镇。由母亲作主,19岁嫁给姐夫——商人蒋汉杰。从1939年至1953年养育了五个子女。上海解放前她作为家庭主妇协助丈夫和子女进行地下工作。解放以后进入中国畜产公司上海分公司,直到1973年退休。2000年前后,她开始撰写蒋汉杰家史,历经数年完稿。她为蒋家
永远的战士 电子书
战争的硝烟虽已远去,但英雄的精神永世长存。2018年,山东省委老干部局、省委离退休干部工委开展征集山东老战土历史资料工作。邹城市老干部局以此为契机,联合有关单位启动了“永远的战十”征文活动,以参战老战十为记录对象,讲述战争故事,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历时半年,组织30个单位80多名下作人员入户采访600多人次,查阅人事、军史、党史等资料,形成书稿42篇近30万字,真实记录了老战士的战斗经历和
汉家的日常 电子书
本书在政治史、制度史之外另辟蹊径,立足关系思维,聚焦两汉时期上自朝廷,下至临湘侯国、西北边地的候官与各地传舍运作的日常形态,致力于揭示反复进行的事务中形成的不同位置的人与律令、制度、机构的错综关系,展示了国家日常运转与维持的内在逻辑与生动细节,也对涉及两汉乃至整个王朝时期的不少基本看法提出新认识,为作者倡导开展的日常统治研究提供了一系列精彩个案。
历史的观念 电子书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涵盖了古今中西主要的历史思想和历史理论。上编为“中国历史观念”,共4章,阐述了中国历史上出现的主要的历史观念,从先秦神意历史观一直到严复、章太炎的历史进化论;下编“西方历史观念”,共分12章,论述了西方的主要历史观念,从希罗多德的历史思考直到福山的历史终结论。在某种意义上,人类历史就是人类的自我认识史,人类的历史实践孕育了人类的理性和智慧,反过来,人类的理性和智慧也促进了文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