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思想及其实践研究

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思想及其实践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编辑推荐

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思想是关于文化力量的形成机制、作用机理和社会影响的基本立场和观点。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分析了文化的静态表征、动态表征、能量表征、差异表征,提出的文化范畴论、文化边界论、文化符号论和文化动力论等问题,阐释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观的叙事方式及话语转换,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动力思想与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马克思主义科技动力思想与当下的科学技术创新、马克思主义精神动力思想与当下精神力量的表达。此书对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思想的研究,有助于加强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理解,提高文化自觉和价值自觉,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增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决心和信心。

作者简介

作者孟宪平,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主持4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和5项省部级课题研究,著有《嬗变与重组:转型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机制研究》《国家治理语境中的非制度化生存研究》等6部著作,在《光明日报》《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5次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出版说明

绪论 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思想的研究理路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思想的逻辑起点和概念解说

第一节 文化的起源及其常见概说形式

第二节 文化的认识维度和解释向度

第三节 文化的多元表征及其存在形式

第四节 文化的精神格调和社会文明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思想的学理基础及立论方式

第一节 文化范畴与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思想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 文化符号与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思想的话语表征

第三节 文化边界与马克思主义文化力量的防御功能

第四节 文化力量与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自信品质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思想的叙事场景及其当代中国的话语转换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文化动力思想的话语结构和叙事基础

第二节 第二国际时期文化动力思想叙事的变异及批判

第三节 列宁斯大林文化动力思想叙事及其实践

第四节 当代中国文化动力思想的话语转换及叙事方式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动力论与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力量的解析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力量的表达要求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力量的作用途径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力量的发挥及意识形态建设使命

第五节 主流意识形态力量贯彻中存在的偏差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科技动力论与当代中国的科技创新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对科学技术力量的一般描述

第二节 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科学技术力量及其异化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科学技术力量及其实践

第四节 网络时代的技术力量与人的未来发展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精神动力论与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精神动力思想的基本观点

第二节 精神力量的时代境遇与文化自信

第三节 民族精神的力量与文化自信

第四节 精神力量的表达与文化自信

第五节 精神力量的价值取向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六节 精神力量的实践路向——以对《共产党宣言》的学、思、行为例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文艺动力论与当代中国的文艺发展

第一节 文艺力量的社会功能

第二节 文艺力量的积聚与文化遗产的价值积淀

第三节 文艺力量的性质及中国特色的表达方式

第四节 文艺粗鄙化的消极影响及治理思路

第八章 马克思主义对宗教文化力量的批判性阐释与当代中国的宗教政策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对宗教文化力量的虚幻性的阐释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对宗教文化力量的社会性的阐释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对宗教文化力量的暂驻性的阐释

第四节 宗教文化力量的畸变与民族自决权异化

第五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宗教政策及其实践

第九章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思想述略

第一节 意识形态力量的多样化解释

第二节 大众文化力量的多元化形式

第三节 技术力量与理性力量的多重变奏

第四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观与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思想之比较方法

结语 文化不是乌托邦 文明托起中国梦

第一节 乌托邦的想象:虚幻的还是真实的

第二节 乌托邦的内容:抽象的还是具体的

第三节 乌托邦的维度:有界的还是无界的

第四节 在现实与未来之间

参考文献

后记

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思想及其实践研究是2018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孟宪平。

得书感谢您对《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思想及其实践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你可能喜欢
重写现代性——利奥塔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 电子书
本书主要研究利奥塔这位20世纪的法国哲学家早中期的马克思主义批判思想及其转变的过程,从二战后到1970年代这段期间里,利奥塔的思想经历了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到后现代思想的转变。利奥塔首先是从萨特和梅洛-庞蒂的现象学解释进入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逻辑,也就是试图在苏联马克思主义之外寻找资本主义批判的道路,此时现象学、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青年利奥塔那里微妙地结合在一起。作者在法国历史和思想情境的研究和对利
科琴分析哲学思想研究.英国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丛书 电子书
本书是对英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加文·科琴分析哲学思想的介绍。加文·科琴试图把英国分析哲学的传统资源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相结合,从分析主义的视角出发,对马克思的实践思想、科学理论、革命策略以及社会主义的价值诉求等进行了细致的解读,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种整体论的实践哲学思想,强调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唯物论、辩证法和实践论的基本特征,最终形成了一种极具英国特色的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和技术哲学思
卢梭美学思想研究 电子书
“回归自然”是卢梭全部思想的核心,“自然”“自由”“情感”是理解其核心思想的关键词和经纬线,而这三者又是贯穿西方近现代思想史的重要范畴。研究卢梭的美学思想,应在由“自然”“自由”“情感”所构成的现代性问题关联域中做整体考察。本书以启蒙时代的文化及美学思潮为背景,探讨卢梭美学思想的发生发展概貌、潜在逻辑体系、主要理论范畴、现代价值阐释及局限性等问题,进而探究其对于当下美学与文化建设的正反启示。
吉登斯社会哲学思想研究.英国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丛书 电子书
本书主要是对英国新左派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的社会哲学思想的解读。吉登斯通过对马克思、韦伯和涂尔干等社会哲学思想的梳理,结合当代欧洲社会的历史发展与变迁,以商品化的资本主义社会、极权主义的现代化政治和现代性的民主制度的批判为切入点,试图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关联起来,形成了一种总体化的社会哲学思想。
戴震哲学思想新探:以戴震为中心的乾嘉学术及其现代性研究 电子书
本书汇集国内哲学研究领域关于“戴震哲学思想”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