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中国(新闻传播学文库)

符号中国(新闻传播学文库)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主要对符号意指关系与传播机制进行了研究。

内容简介

在漫长的历史中、在庞杂的中国社会中,哪些人物、事物、事件、商品等能够成为最代表中国的符号?同样代表中国,“长城”和“姚明”哪一类符号更具有传播效果?这些最有代表性的符号又是如何演变、凸显、传播和被人接受的呢?

全书分理论篇和实践篇。理论篇对含指项、同构、元语言机制、自然化机制、普遍化机制、引得符号这些在罗兰 巴尔特等符号学家那里一闪而过的符号学理论进行明确深入的阐释,探讨复杂的符号传播实践及其背后的本质;实践篇梳理不同语境中象征中国的历史符号的变迁,深刻探究鸦片、东亚病夫、缠足等负面能指符号背后的传播机制,探索如何以强符号传播中国,如何提炼、打造代表中国、传播中国的强符号。

作者简介

作者隋岩,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七部委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总序

代序 被扭曲的中国符号

上篇 理论篇

第一章 能指与所指关系的演变就是符号的社会化过程

一、符号、能指、所指及所指事物

二、能指与所指的关系:从任意性到理据性

三、能指与所指关系演变的社会性

四、从“对比替换法”看能指与所指关系的文化意义

第二章 含蓄意指和元语言对意义建构与传播的不同方式

一、直接意指、含蓄意指及元语言

二、能指的丰富性与含蓄意指的历史性

第三章 含指项的本质:借力传播

一、含指项中的意义移植

二、借力传播是本质,合力传播是境界

第四章 含蓄意指和元语言与隐喻和换喻的对应关系

一、质疑罗曼·雅克布逊

二、隐喻是符号的含蓄意指的所指之间存在着相似性

三、换喻是符号的所指事物之间存在着实质的相关和逻辑延伸

四、隐喻与换喻都是人类的认知视角

五、含蓄意指和元语言就是隐喻和换喻两种话语轴向的等值

第五章 符号制造、传播“神话”的机制

一、机制一:自然化机制

二、机制二:普遍化机制

三、神话的两个层面:隐喻/含蓄意指/自然化机制与换喻/元语言/普遍化机制

四、明星梦的神话——用符号学解析选秀节目

第六章 传媒借助符号生产舆论的机制

一、语言想象艺术与电视视觉艺术的不同缘于符号

二、电视画面符号能指与所指及所指事物的相似

三、引得符号制造的“真实”

四、传媒借助自然化机制言说世界

五、传媒借助普遍化机制生产一致舆论

下篇 实践篇

第七章 所指的多义性:被历史语境汰选的含蓄意指层面的中国所指

一、含蓄意指层面的所指及其历史语境性

二、天安门:中国百年沉浮见证者的含蓄意指层面所指

三、丝绸之路:中外交流变迁之路的含蓄意指层面所指

四、孔子:儒家文化波动起伏的含蓄意指层面所指

第八章 能指的选择性:负面能指对认知近代中国的作用

一、近代中国的符号记忆

二、负面能指意指近代中国的落后与腐朽

三、能指选择性的历史原因

第九章 元语言机制:以民间符号传播开放、文明、和谐的当代中国

一、碎片化时代的国家形象

二、元语言机制下象征国家符号的传播过程

三、元语言传播机制中符号的选择性

第十章 中国媒体的能指系统在国际传播中的意义

一、媒体符号的两种能指系统

二、两种能指系统下的媒体形象

三、打造中国媒体的强符号形象

第十一章 以强符号传播中国

一、强符号的特性

二、打造代表中国、传播中国的强符号的途径

参考文献

后记

符号中国(新闻传播学文库)是2014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隋岩。

得书感谢您对《符号中国(新闻传播学文库)》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新史学文库 电子书
本书以成立于汉,并最终在隋唐演变为科举制的察举选官制度的七八百年变迁历程,作为研究对象。
民国通志馆与近代方志转型(中国社会科学博士后文库) 电子书
本书系统勾勒民国通志馆创办与运作的历史图像,力图厘清近代方志发展转型的历史渊源与基本脉络。
从胡地到戎墟.新史学文库 电子书
勾连政治史、民族史维度,深度探讨安史之乱与河北胡化问题。
士与大变动时代.新史学文库 电子书
“会通型”史家沈渭滨教授代表性论文集。
乡路漫漫:20世纪之中国乡村(1901~1949)(全2册)(东方历史学术文库) 电子书
本书侧重于制度变迁与乡村社会结构性变迁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