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异之辩——中德文化关系研究

同异之辩——中德文化关系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编辑推荐

一部思考中德文化关系认同变化的学术专著。

内容简介

本书思索的是在中德文化关系中德国的自我认同与中国作为“异在”之间的张力问题,由此梳理出德国文化史中的中国形象发展历程,即一个“异”与“同”从博弈到融合的历史过程:由17世纪以前在德国文化中作为“异国”的中国,到17世纪作为“异教国”的中国,到18世纪 “异国”和“隐喻”两种中国形象的并存,再到19世纪中国作为“大写的他者”,最后达到20世纪德国对中国认识的“自我化”。

作者简介

作者曹卫东,1968年5月生于江苏阜宁,博士,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和比较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社会学系。主要从事法兰克福学派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现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校长、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复旦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主要学术成果包括专著:《交往理性与诗学话语》(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权力的他者》(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4)、《曹卫东讲哈贝马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编著:《霍克海默文集》(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哈贝马斯文集》(第1-4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2004)、《哈贝马斯精粹》(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译著:《后形而上学思想》(合译,译林出版社,2001)、《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合译,学林出版社/台湾联经出版公司,2002)、《后民族结构》(台湾联经出版公司,2002)、《现代性的哲学话语》(合译,译林出版社,2004)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导论 走向一种形象学——“异”的解释学研究

第一章 从“Seres”“Kitai”(Cathay)到“Tschina”——德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史前史研究

一、中国形象的史前史

二、《马可·波罗游记》中的中国形象

三、门多萨门多萨及其《中华大帝国史》

第二章 圣经情调与救世史——十七世纪德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一、利马窦和卫匡国卫匡国的中国观

二、新的世界图景:巴洛克诗歌中的中国形象

三、流浪汉寻找乌托邦:巴洛克流浪汉小说中的中国形象

四、中国作为战场和情场:巴洛克政治小说和爱情小说中的中国形象

第三章 中国情调的生成——十八世纪德国思想和艺术中的中国形象

一、莱布尼茨莱布尼茨和沃尔夫沃尔夫的中国观

二、洛可可艺术中的中国情调

三、康德和赫尔德赫尔德的中国观

第四章 中国作为异国——十八世纪德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一、讽刺书札中的中国形象

二、哈勒哈勒和维兰的中国观

三、中国作为伦理之邦:道德小说中的中国形象

四、中国作为感伤之地:十八世纪诗歌中的中国形象

第五章 从异国到隐喻——席勒席勒和歌德歌德笔下的中国形象

一、席勒席勒的中国观

二、早期歌德歌德作品中的中国形象

三、《中德晨昏四季咏》中的“中国主义”

第六章 从异国到他者——十九世纪德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一、中国作为异国:德国浪漫派笔下的中国形象

二、异国图景的急剧扩张:青年德意志笔下的中国形象

三、中国处于历史进程之外:黑格尔黑格尔的否定性中国观

四、走向解构的中国形象:冯塔纳冯塔纳及其《艾菲·布里斯特》

第七章 中国作为大写的他者——十九、二十世纪之交德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一、在他物与他者之间——卡尔·迈卡尔·迈前后期作品中的中国形象比较研究

二、由他物向他者的转型——海京和凯泽林笔下的“中国形象”

三、中国作为“大写的他者”——德布林德布林和克拉朋德的“中国形象”

四、转向自我的中国形象——卫礼贤卫礼贤和黑塞黑塞的中国观

第八章 中国作为大写的自我——二十世纪德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一、二十世纪德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概述

二、“Im Grunde bin ich ja Chinese”——卡夫卡卡夫卡笔下的中国形象

三、寻求“世界”与“头脑”的统一——卡奈蒂卡奈蒂《迷惘》中的中国形象

参考文献

同异之辩——中德文化关系研究是2016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曹卫东。

得书感谢您对《同异之辩——中德文化关系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你可能喜欢
贵州苗族村落文化研究 电子书
本书共七章,内容包括:导论、民族村落文化的理论架构、贵州苗族村落的自然形态、贵州苗族村落传统文化、贵州苗族村落文化的复兴与重构(1978~)、贵州苗族村落文化建构中的自我设计、贵州苗族村落文化的保护及其未来走向。
魏晋隋唐历史文化研究 电子书
本书是许昌学院历史文化学院魏晋文化研究中心承办的“2015年河南省历史学年会暨魏晋文化研究”会议中“中国古代史”方面的论文合集之一,时段集中于汉末至唐末五代时期,研究的视点侧重于各时间段王朝国家的社会侧面、文化现象、思想脉络、变化趋势的追寻,并有一些理论性思考。
屯堡文化研究(2014卷) 电子书
屯堡文化是黔中安顺独有的地域文化现象,受到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等领域学者的关注。明王朝“调北佂南”“调北平南”“调北填南”引发大量汉民移居安顺,屯堡人将母源地文化移植到安顺的多元文化生境中,在与周边族群的互动中既保持了自身的文化认同,又不断地吸取周边族群的文化养分,建构成独具一格的屯堡文化,较系统和完整地保留至今,形成独具特色的区域性特征。本书对屯堡文化中的各方面如屯堡服饰、语言艺术、地
燕赵文化研究(第3辑) 电子书
《燕赵文化研究》由河北大学文学院主办,设有域外博览、语言文化、思想之域、理论之维、莲池书苑、名家访谈、硕博论坛等栏目,重点刊登体现燕赵地域文化研究最新成果和反映燕赵传文化现代传承与发展的学术论文、报告、评论、随笔和访谈录等。
燕赵文化研究(第2辑) 电子书
本书分为燕赵文史、理论思想、硕博论坛、学术视野等栏目,收录了《新见燕王讙兵器考证两则》《戈涛的诗文创作》《美育与跨专业创客培养》《芥川文学中的“人面兽”形象探析》《雷雨琴与清末版权保护案》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