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一部思考中德文化关系认同变化的学术专著。
内容简介
本书思索的是在中德文化关系中德国的自我认同与中国作为“异在”之间的张力问题,由此梳理出德国文化史中的中国形象发展历程,即一个“异”与“同”从博弈到融合的历史过程:由17世纪以前在德国文化中作为“异国”的中国,到17世纪作为“异教国”的中国,到18世纪 “异国”和“隐喻”两种中国形象的并存,再到19世纪中国作为“大写的他者”,最后达到20世纪德国对中国认识的“自我化”。
作者简介
作者曹卫东,1968年5月生于江苏阜宁,博士,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和比较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社会学系。主要从事法兰克福学派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现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校长、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复旦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主要学术成果包括专著:《交往理性与诗学话语》(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权力的他者》(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4)、《曹卫东讲哈贝马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编著:《霍克海默文集》(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哈贝马斯文集》(第1-4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2004)、《哈贝马斯精粹》(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译著:《后形而上学思想》(合译,译林出版社,2001)、《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合译,学林出版社/台湾联经出版公司,2002)、《后民族结构》(台湾联经出版公司,2002)、《现代性的哲学话语》(合译,译林出版社,2004)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导论 走向一种形象学——“异”的解释学研究
第一章 从“Seres”“Kitai”(Cathay)到“Tschina”——德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史前史研究
一、中国形象的史前史
二、《马可·波罗游记》中的中国形象
三、门多萨门多萨及其《中华大帝国史》
第二章 圣经情调与救世史——十七世纪德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一、利马窦和卫匡国卫匡国的中国观
二、新的世界图景:巴洛克诗歌中的中国形象
三、流浪汉寻找乌托邦:巴洛克流浪汉小说中的中国形象
四、中国作为战场和情场:巴洛克政治小说和爱情小说中的中国形象
第三章 中国情调的生成——十八世纪德国思想和艺术中的中国形象
一、莱布尼茨莱布尼茨和沃尔夫沃尔夫的中国观
二、洛可可艺术中的中国情调
三、康德和赫尔德赫尔德的中国观
第四章 中国作为异国——十八世纪德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一、讽刺书札中的中国形象
二、哈勒哈勒和维兰的中国观
三、中国作为伦理之邦:道德小说中的中国形象
四、中国作为感伤之地:十八世纪诗歌中的中国形象
第五章 从异国到隐喻——席勒席勒和歌德歌德笔下的中国形象
一、席勒席勒的中国观
二、早期歌德歌德作品中的中国形象
三、《中德晨昏四季咏》中的“中国主义”
第六章 从异国到他者——十九世纪德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一、中国作为异国:德国浪漫派笔下的中国形象
二、异国图景的急剧扩张:青年德意志笔下的中国形象
三、中国处于历史进程之外:黑格尔黑格尔的否定性中国观
四、走向解构的中国形象:冯塔纳冯塔纳及其《艾菲·布里斯特》
第七章 中国作为大写的他者——十九、二十世纪之交德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一、在他物与他者之间——卡尔·迈卡尔·迈前后期作品中的中国形象比较研究
二、由他物向他者的转型——海京和凯泽林笔下的“中国形象”
三、中国作为“大写的他者”——德布林德布林和克拉朋德的“中国形象”
四、转向自我的中国形象——卫礼贤卫礼贤和黑塞黑塞的中国观
第八章 中国作为大写的自我——二十世纪德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一、二十世纪德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概述
二、“Im Grunde bin ich ja Chinese”——卡夫卡卡夫卡笔下的中国形象
三、寻求“世界”与“头脑”的统一——卡奈蒂卡奈蒂《迷惘》中的中国形象
参考文献
同异之辩——中德文化关系研究是2016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曹卫东。
得书感谢您对《同异之辩——中德文化关系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