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史学(2020年春季刊)

北京史学(2020年春季刊)

立即阅读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编辑推荐

《北京史学》是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编辑的学术刊物,本册是2020年春季刊。

内容简介

本刊选载的16篇论文以城市史和经济社会、教育文化为主要研究领域,作者来自北京各高校和科研单位。

“城市书写”栏目4篇论文,阐述近现代北京城市的历史及变迁。“经济社会”栏目5篇论文,考察元代大护国仁王寺的江淮寺产,梳理嘉庆、道光两朝清查八旗抱养问题等;“教育文化”栏目3篇论文,论述民国时期通县的“民众教育”,考察孝文化的传播问题等;“史地考索”栏目2篇论文,考察清河汉城是汉昌平城等问题;“史学思想”栏目2篇论文,分别考察了刘知几和朱希祖的史学思想。

作者简介

编者章永俊,安徽枞阳县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博士后,现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主要研究北京史、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已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北京手工业史研究”,出版个人专著《北京手工业史》《鸦片战争前后中国边疆史地学思潮研究》等。合著《中国现代化思想史(1840-1949)》《安徽省志(总述)》《北京政治史》《北京风俗史》《北京著述史》《走进北京:北京100讲》《全球化境遇中的西方边疆理论研究》等10余部。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编委会

城市书写

国都之争与近代北京政治含义的演变

一 历史遗产与身份认同:都城史的意义

二 困中求变:晚清时期的迁都争议

三 变局中的身份之争:民国时期围绕北京的建都争议

结语:北京国都意义生成的诸因素

北平记忆

一 北平的印象

二 北平的风土

三 北平的市井

四 夹困中的北平

结语

近现代北京城市地图的庋藏、特点及研究路径

一 集中与分散的结合——现存地图收藏概说

二 系统分类和域外视角的递补——研究现状述评

三 功能各异、传承革新的近现代北京城市地图

四 融汇整理,综合研究——研究路径的选择

经济社会

从两通碑刻看元代大护国仁王寺江淮寺产归属问题

一 大护国仁王寺江淮赐田之性质

二 大护国仁王寺江淮赐田之状况

余论

清嘉庆、道光两朝清查八旗抱养问题考述

一 清前期旗人继嗣与养育兵政策下的抱养泛滥

二 嘉庆、道光两朝对八旗抱养人口的清查

三 八旗豢养政策对清查措施的消解

结语

庚子前后北京地区绅商的活动

一 沉滞与顿挫:庚子前黄氏父子的时务实践

二 由绅而商:创办及经营北京工艺局

三 官绅争利:工艺局停办纠纷

四 为商有术:工艺局的赛会经验

余论:绅商与清末剧变

民国初年北京“第一舞台”债务纠纷案研究

一 “第一舞台”的成立

二 “第一舞台”的经营管理

三 债务纠纷的过程

四 “第一舞台”债务纠纷案的最终结果

五 “第一舞台”债务危机的原因分析

“吸血鬼”:一种隐喻的溯源与其在近代中国的传播

一 吸血鬼的西方文化渊源与历史流变

二 东方文化中的吸血形象

三 近代以来中国吸血鬼隐喻的形成与传播

教育文化

北京青年会与民初基督教在北京官立学校学生中的传播

一 北京青年会的建立与步济时对学生传教工作的设想

二 潜移默化:官立学校西山夏令会中的基督教传播

三 学生基督教事业的扩展与深入:布道会、校会与教会

结语

民国时期通州“民众教育”探索及其影响

一 河北省立实验城市民众教育馆的成立及其使命

二 在通县推行“民众教育”运动的具体实践

三 “民众教育”对通县社会的影响

史地考索

清河汉城与两汉昌平城

一 清河汉城遗址

二 关于汉昌平城的争论

三 清河汉城与幽州城

四 《后汉书·寇恂传》中的昌平城

五 昌平水

松筠庵藏杨继盛书法帖石考

一 明代“铁肩”杨继盛

二 故宅松筠庵的沿革与布局

三 松筠庵藏杨公书迹帖石

结语

史学思想

论刘知幾的名实观

一 刘知幾的名实观在史学评论中的表现

二 刘知幾名实观的思想渊源

三 刘知幾名实观的学术价值和局限

朱希祖论中国传统史学

一 中国史学起源的开拓性研究

二 古代记述主义史学之派别、史书体裁与史学演化

三 对古代史学四个基本问题的现代阐释

结语

稿约

北京史学(2020年春季刊)是2020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章永俊 主编。

得书感谢您对《北京史学(2020年春季刊)》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