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里的姑奶奶

胡同里的姑奶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以具有学术规范的访谈方式,走访满族旗人妇女及其后人,让访谈对象自己说话,讲述她们在这座城市所经历的生活、感受。

内容简介

本书走访了祁淑洪、李清莲、胡玉明等满族旗人妇女,运用口述史料与文献考证相结合的方式,将女性视角下老北京内城百年来的兴衰更迭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在对这些饱经沧桑的旗人妇女进行采访时,作者更多地关注她们的人生经历,她们对老北京历史变迁的感受与看法,以及那些隐藏在历史事件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本书以妇女群体为切入口,从女性的视角观察社会进程的变化,这对于当今北京学的研究而言,具有重要而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作者简介

作者定宜庄,女,满族,北京市人。1968年赴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插队,1974年回城。先后从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获史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专业为清史、满族史。著有《中国知青事典》(与刘小萌、史卫民、何岚合著)《清代八旗驻防研究》《满族的妇女生活与婚姻制度研究》《老北京人的口述历史》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总序

序言

一、我妈老说:“我没得过皇恩”——祁淑洪口述

1. 我母亲

2. 祖母一家

3. 哥哥、姐妹和我

4. 旗人的生活

二、胡同里的姑奶奶——李清莲口述

1. 怎么把满族就弄没了

2. 太姥姥和东岳庙

3. 姥爷、二姥爷和三姥爷

4. 舅舅被日本人害死了

5. 父亲和母亲的婚事

6. 我的俩姨儿

7. 我妈管我叫反叛

三、纯粹的老北京人——胡玉明口述

1. 我的父亲母亲

2. 姑姑一家

3. 我和姐姐的婚事

4. 我自己

5. 没离开过北京

6. 关于满族

7. 议论

四、筒子河畔西连房——吴效兰口述

1. 我父亲

2. 西连房

3. 我姑姑

4. 日本来了以后

5. 陟山门

6. 我叔叔

7. 我哥哥

8. 京剧

附录 皇圈圈里度童年——张宗尧、张碧君口述

1.父亲1925年到故宫

2.丽珍姑姑

3.米粮库8号

4.陟山门3号

5.同事与邻里

6.京剧

7.胡同里

8.“打老虎”

9.反右到“文革”

五、犹记当初未嫁时——张国庄口述

1. 父母和两个姐姐

2. 哥哥张国瑞

3. 自己

4. 小石作(zuó)

六、皇城内的百姓人家——陈允庄口述

1. 爷爷那辈儿

2. 一个大爷和四个姑姑

3. 父亲和母亲

4. 跟母亲学的做菜

5. 我自己

七、淡然远去的艰辛——郭淑惠口述

1. 父亲的一生

2. 母亲的娘家

3. 我丈夫这一辈子

4. 我自己

八、不受点灾难,一生就白活了——文毓秋口述

1. 我父亲

2. 我外婆和我舅舅、舅妈

3. 我妈

4. 兄弟姐妹

5. 学校和老师

6. 参加“一二·九”以后

7. 我的婚姻

8. 后来

附录 关于郭同震

九、我说多困难也过来了——鄂凌英口述

1. 我娘家

2. 我的生活

3. 我的民族

十、父亲母亲让我们读书——蒋亚男、蒋亚娴口述

1. 父亲的一生

2. 我自己

3. 日军侵华时期北京人的生活

4. 亲戚之一:嫁给张(那桐)家的姑姑

5. 亲戚之二:蒋家、阎家与方家

6. 亲戚之三:四爷爷一家

7. 汉军旗人就是汉族

附录 以阎氏家族为核心的亲戚关系(2000年4月作)

后记

胡同里的姑奶奶是2017年由北京出版集团出版,作者定宜庄。

得书感谢您对《胡同里的姑奶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索尔费里诺回忆录 电子书
作为索尔费里诺战役的亲历者,亨利·杜南描述了激烈而残酷的战争过程和被遗弃伤兵的惨状,讴歌了志愿者的奉献精神。
美国的故事 电子书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作家房龙撰写的一部关于美国历史经纬的书。
我的情结 电子书
本书记录了傅志寰同志的求学之路、社会经历、管理实践和记忆随想。
远去的亲人 电子书
本书记载了作者陈维秀自认识蒋汉杰开始的直至陈维秀离开人世这一段时期有关于蒋家的家族历史以及当时上海地下党员生活的真实写照。陈维秀,祖籍江苏无锡玉祁镇。由母亲作主,19岁嫁给姐夫——商人蒋汉杰。从1939年至1953年养育了五个子女。上海解放前她作为家庭主妇协助丈夫和子女进行地下工作。解放以后进入中国畜产公司上海分公司,直到1973年退休。2000年前后,她开始撰写蒋汉杰家史,历经数年完稿。她为蒋家
文明的比较 电子书
面对文明的共通与不同,我们该如何相互欣赏、如何求同存异,又该如何面对多元文化?本书是英国剑桥大学人类学教授艾伦·麦克法兰的代表作品,是一部通俗的文化史著作。作者在书中以客观的态度,探讨了导致中国、日本、欧洲和英语文化圈形成不同发展路径的因素,也给出了“我们具有多重身份,各个身份以金字塔式结构逐一构建起来,范围逐渐扩大但不会相互冲突”“我们被某个层面上的差异所区分,又在另一个层面上被统一”的回答。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