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生死攸关的战斗,惊心动魄的决策,多年来长销不衰的战争经典。
内容简介
如果说长征是震惊寰宇的壮举,那么,红军突破湘江战役,便是这一壮举中令人瞩目的巨大红色惊叹号,它因惨烈、悲壮和辉煌而格外令人刻骨铭心。《湘江之战》则记录了这一战役的全过程。
红军长征途中的湘江之战,红军牺牲3万人,被俘6千人,红八军团、红三军团六师18团、红五军团34师几乎全军覆没,中央红军总兵力锐减为3万人。红军将士以空前巨大的牺牲,粉碎了国民党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保护了在颠沛流离中寻找出路的中国革命。鲜血染红了湘江。从此,当地有了“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说法。
《湘江之战》以长征途中最惨烈的湘江之战为主线,真实再现中央红军突围以来的军事现实,以及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该书不仅描写了当时的历史状况,更站在历史发展和历史思辨的立场上,看待长征的伟大精神,看待革命取得成功的征途上,曾经有过的牺牲、挫折和百折不挠的勇气,对青少年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作者简介
作者黎汝清,中共党员。1944年参加革命工作,参加过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历任上海警备区宣传副股长,医院副政委、党委秘书、教导员,十五师直工科副科长,江苏省第六届政协委员。曾立二等功三次,三等功三次。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海岛女民兵》《冬蕾》《万山红遍》《叶秋红》《故园暮色》《故园夜雨》《芳茗园之夜》等,儿童文学集《秘密联络站》,诗歌散文集《在祖国的土地上》《青凤岩》《战马奔驰》,中篇小说《我守卫在桃花河畔》《自由》。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出版说明
人物表
第一章 1934年11月30日 湘江西岸
一 李德的希望
二 目标不改
三 博古与李德
四 博古的推理
五 拯救全军的上帝在哪儿
第二章 1934年11月30日 湘江西岸阻击阵地
一 林彪的一军团
二 兴国壮士
三 战争沉醉
第三章 1934年11月30日·黄昏 湘江东岸
一 “我们贻误了战机”
二 “的确很被动”
三 “向着火线上去”
第四章 1934年12月1日 湘江西岸一军团阻击阵地
一 打硬仗
二 小计划成功
三 军事与政治
第五章 1934年11月29日 湘江东岸黄土崖高地
一 担架上的毛泽东
二 建议不被接受
三 遵义会议的预演
第六章 1934年12月1日 湘江西岸界首
一 最高三人团
二 博古叫屈
三 二、六军团的行踪
第七章 1934年11月·中旬 南昌行营
一 “共军在哪儿呢”
二 “聚歼于湘江潇水之间”
三 视察是为了统一
四 “他是个好军人,但还不是好政治家”
五 与何健“函电交驰”
六 追剿计划
第八章 1934年12月2日 新圩、文市之间的三十四师阵地
一 阵地即将陷落
二 陈树湘之死
三 万世松突围
第九章 1934年12月2日 油榨坪资水河边
一 血战之后
二 博古与毛泽东
三 博古与洛甫
四 周恩来讲故事
第十章 1932年10月 中央苏区宁都
一 周恩来与陈毅
二 周恩来夜不能寐
三 宁都会议
四 推迟表决
第十一章 1932年10月 江西宁都北郊李园村
一 红色十字架
二 前后方的严重分歧
三 陈毅
四 变通之法
第十二章 1934年9月·中旬 于都竹沟村
一 翻放的墓碑
二 《周易》之辩
三 《土地法》
四 为政之难
第十三章 1934年12月4日 越城岭山中(上)
一 徐特立与毛泽东
二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三 毛泽东与贺子珍
第十四章 1934年12月6日 越城岭山中(下)
一 披蓑衣的战士
二 是战士,更是农民
三 灵渠与战争
四 不可预卜
第十五章 1934年10月7日 中央苏区瑞金
一 项英的叮嘱
二 让安泰离开大地
第十六章 1934年12月—1935年1月 宝界岭山中
一 山林游击队
二 毒蕈
三 何去何从
四 向回走
第十七章 1934年10月28日 于都河畔
一 留守苏区
二 安置伤员
三 陈毅与项英
第十八章 1934年11月10日 于都竹沟村
一 大屠杀
二 中央给项英的最后一次指示
三 危险与希望
四 相见
第十九章 1934年12月 南昌行营
一 “可恨的地方实力派”
二 宋美龄
三 国事顾问端纳
四 《七千俘虏》
五 真理与信仰
第二十章 1934年12月11日 湘南通道
一 通道争议
二 都是假定
三 李德的痛苦
四 悲剧
五 历史应该是公正的
第二十一章 1978年10月 北京——宁都
一 毛泽东故居前
二 “记住……”
三 何处是归程
湘江之战(中学红色文学经典阅读丛书)是2019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黎汝清。
得书感谢您对《湘江之战(中学红色文学经典阅读丛书)》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