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写作目的在于集中国内大型医院、医学高等院校的大量实践经验,写出一本指导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病理诊断上应用的书籍。
内容简介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我国开展已有二十多年,随着技术方法的不断充实和改进,新技术逐渐增加,染色过程逐步自动化,如今免疫组织化学的应用已进入大规模普及阶段。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已被病理学工作者普遍采用,目前已成为病理学科的常规行业技术。
病理诊断离不开借助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寻找诊断依据:病变性质的确立、实体瘤的鉴别、转移癌原发部位的推断、淋巴瘤的分型、肿瘤预后判断、靶向治疗特异蛋白表达的评估,以及感染因子的鉴定等。本书有助于广大病理工作者正确认识和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合理选择单克隆或多克隆抗体,完善实验操作和质量控制,科学地分析和判读实验结果,协助病理医生作出适当而全面的病理诊断,这些直接关系到对患者进行正确的临床处理和治疗。
病理学诊断技术发展至今,已进入传统的解剖、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杂交等分子技术相互补充、综合应用的新阶段。当代的病理诊断建立在细胞、组织结构和蛋白质、核酸分子改变共同构成的组织病变基础之上。今日病理学专家除了会判读传统的病理组织所见,还应随时代进步,能对分子技术显示的病理组织表现作出判断。免疫组织化学发挥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也是当前病理界最关注的热点。在基础研究上,多肽、蛋白质水平揭示表达产物的存在和异常,本书对此也起指导作用。
作者简介
编者吴秉铨,北京大学医学部病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香港病理专科学院荣誉院士(HFHKCP),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编者名单
主编介绍
副主编介绍
再版前言
前言
上篇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第一章 免疫组织化学的概念、特点及发展
第一节 免疫组织化学的概念
第二节 免疫组织化学的特点
第三节 免疫组织化学的发展
第二章 抗体基础知识
第一节 抗体与抗原的关系
第二节 抗体结构
第三节 抗体的来源
第四节 抗体标记
第五节 抗体的特性
第三章 细胞和组织的处理与抗原修复
第一节 细胞和组织的处理
第二节 抗原修复
第四章 常用染色方法与染色阳性结果判断
第一节 常用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
第二节 染色阳性结果判断
第五章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干扰和处理
第一节 影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内在因素
第二节 影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外在因素
第三节 染色问题的实际分析[7]
第六章 免疫组织化学标准化
第一节 免疫组织化学标准化
第二节 染色阳性结果判断
第七章 免疫组织化学质量控制
第一节 免疫组织化学室内质量控制
第二节 免疫组织化学室间质量控制
第八章 免疫组织化学和其他分子技术的应用
第一节 疾病的分子诊断
第二节 分子诊断靶向和技术应用
第九章 免疫细胞化学在细胞病理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 完整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技术
第二节 细胞块免疫细胞化学技术
第三节 免疫细胞化学标记结果的判断及其局限性
第四节 浆膜腔积液免疫细胞化学的应用
第五节 细针穿刺标本免疫细胞化学的应用
第十章 免疫电镜技术
第一节 包埋前免疫电镜标记技术
第二节 低温包埋剂和包埋后免疫电镜标记技术
第三节 免疫电镜技术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下篇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各系统疾病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第十一章 淋巴造血系统疾病
第一节 淋巴造血系统疾病诊断常用抗体[1-6]
第二节 各类淋巴造血系统疾病的免疫表型[1-6]
第三节 如何根据淋巴组织增生类型应用免疫组化[1-6,48-50]
第十二章 软组织和骨肿瘤
第一节 软组织肿瘤和骨肿瘤的标记物
第二节 软组织肿瘤
第三节 软骨样肿瘤
第四节 骨源性肿瘤和瘤样病变
第十三章 皮肤与黑色素肿瘤
第一节 黑色素细胞肿瘤
第二节 皮肤淋巴与组织细胞肿瘤
第三节 表皮与皮肤附属器肿瘤
第四节 皮肤软组织肿瘤
第十四章 眼、耳、鼻、咽喉、口腔及颈部肿瘤
第一节 眼部肿瘤
第二节 耳肿瘤
第三节 鼻腔、鼻窦和鼻咽肿瘤
第四节 喉和气管肿瘤
第五节 唾液腺肿瘤
第六节 口腔和颌骨肿瘤
第七节 颈部肿瘤
第十五章 纵隔与间皮肿瘤
第一节 纵隔与间皮肿瘤的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物
第二节 纵隔肿瘤和非肿瘤性病变
第三节 间皮组织肿瘤
第十六章 肺肿瘤
第一节 肺肿瘤的常用标志物
第二节 恶性上皮性肿瘤
第三节 良性上皮性肿瘤
第四节 淋巴造血组织肿瘤
第五节 间叶性肿瘤
第六节 混杂性肿瘤
第十七章 内分泌肿瘤
第一节 广谱标记物
第二节 特异性标记物
第三节 内分泌肿瘤其他标记物
第四节 内分泌器官及其肿瘤免疫组化诊断
第五节 弥散神经内分泌系统及其肿瘤免疫组织化学诊断
第十八章 消化道疾病
第一节 消化道疾病免疫组化诊断及鉴别诊断常用标记物
第二节 消化道中具有相同特性肿瘤的免疫组织化学鉴别诊断
第三节 食管疾病的免疫组织化学鉴别诊断
第四节 胃疾病的免疫组织化学鉴别诊断
第五节 小肠疾病的免疫组织化学鉴别诊断
第六节 大肠疾病的免疫组织化学鉴别诊断
第七节 消化道转移性肿瘤的免疫组织化学鉴别诊断
第十九章 肝脏和肝内胆管系统肿瘤
第一节 肝脏肿瘤常用免疫组化诊断及鉴别诊断标记物
第二节 肝脏良性肿瘤的免疫组化诊断及鉴别诊断
第三节 肝脏恶性肿瘤的免疫组化诊断及鉴别诊断
第四节 肝脏杂类病变的免疫组化诊断及鉴别诊断
第二十章 胰腺疾病
第一节 胰腺外分泌系统病变的免疫组化鉴别诊断
第二节 胰腺内分泌肿瘤的免疫组化鉴别诊断
第二十一章 泌尿系统疾病
第一节 肾活检组织免疫病理技术
第二节 几种常见肾小球肾炎的免疫组化表现
第三节 免疫组化检查在肾移植中的应用
第四节 成人肾细胞肿瘤
第五节 儿童肾细胞肿瘤
第六节 膀胱肿瘤
第二十二章 男性生殖系统疾病
第一节 前列腺疾病
第二节 精囊腺肿瘤
第三节 睾丸、睾丸附件和外生殖器
第二十三章 女性生殖系统疾病
第一节 常用免疫组化标记物
第二节 外阴、阴道及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第三节 佩吉特病、佩吉特样上皮内瘤变、表浅播散型黑色素瘤的鉴别
第四节 尖锐湿疣、乳头状瘤和纤维上皮性息肉的鉴别
第五节 低分化鳞癌、低分化腺癌与小细胞恶性肿瘤的鉴别
第六节 子宫颈腺上皮内病变
第七节 子宫颈原位腺癌和恶性腺瘤的鉴别
第八节 子宫颈腺癌和子宫内膜腺癌的鉴别
第九节 子宫内膜病变
第十节 子宫间质病变
第十一节 卵巢上皮性肿瘤
第十二节 卵巢性索间质细胞肿瘤
第十三节 卵巢生殖细胞肿瘤
第二十四章 乳腺疾病
第一节 乳腺疾病鉴别诊断常用的标记物
第二节 普通导管增生与导管原位癌的鉴别
第三节 导管癌与小叶癌的鉴别
第四节 乳腺微浸润癌的鉴别
第五节 乳腺增生性病变与原位癌/浸润性癌的鉴别
第六节 泡沫状组织细胞样癌和泡沫状组织细胞的鉴别
第七节 透明细胞肿瘤的免疫组化鉴别
第八节 嗜酸细胞肿瘤的免疫组化鉴别
第九节 梭形细胞癌和其他梭形细胞病变的鉴别
第十节 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癌周人工空隙和脉管内癌栓的免疫组化鉴别
第十一节 基底细胞样型乳腺癌
第十二节 乳腺佩吉特病与相似病变的鉴别
第十三节 乳腺肌上皮细胞肿瘤的鉴别
第十四节 乳腺肌纤维母细胞病变的鉴别
第十五节 转移性乳腺癌/乳腺转移性腺癌的鉴别
第十六节 腋窝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前哨淋巴结的评价)
第十七节 与乳腺癌治疗和预后评估相关的免疫组化检测
第二十五章 神经系统疾病
第一节 星形细胞肿瘤
第二节 少突胶质细胞肿瘤和混合型胶质瘤
第三节 室管膜肿瘤
第四节 脉络丛肿瘤
第五节 起源不定的神经上皮肿瘤
第六节 神经元和混合性神经元-胶质瘤
第七节 松果体主质细胞肿瘤
第八节 胚胎性肿瘤
第九节 颅神经和外周神经肿瘤
第十节 脑膜肿瘤
第十一节 造血系统肿瘤
第十二节 生殖细胞肿瘤
第十三节 累及神经系统的家族性肿瘤综合征
第十四节 鞍区肿瘤
第十五节 囊肿
第十六节 非肿瘤性病变
第十七节 痴呆
第十八节 脱鞘性病变
第十九节 癫痫
第二十六章 免疫组织化学在来源不明转移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第一节 转移性肿瘤的发生部位
第二节 转移性肿瘤的确定
第三节 用于鉴别未知原发部位转移癌的抗体
第四节 转移性腺癌的鉴别
第五节 转移性鳞状细胞癌的鉴别
第六节 转移性小细胞癌的鉴别
第七节 转移性神经内分泌癌的鉴别诊断
第二十七章 感染性疾病
第一节 病毒感染
第二节 细菌感染
第三节 真菌感染
第四节 原虫感染
第五节 免疫组织化学、新生传染病与生物恐怖主义
第二十八章 肿瘤干细胞及其标志物研究进展
第一节 干细胞及肿瘤干细胞学说
第二节 肿瘤干细胞研究的常用方法
第三节 各器官系统的肿瘤干细胞标志物
第四节 肿瘤干细胞研究的应用前景
附一 “肿瘤鉴别诊断抗体应用规则”的表格
附二 常用抗体的特点
全书英文缩写汇总
免疫组织化学病理诊断(第2版)是2013年由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作者吴秉铨 主编。
得书感谢您对《免疫组织化学病理诊断(第2版)》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