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开创思想宝库。

内容简介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历史学者眼中的毛泽东小丛书》是“历史学者眼中的毛泽东”系列丛书的一部。主要论述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和社会主义改造取得胜利的基础上,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从多方面展开。其中特别是:提出“第二次结合”思想及发表《论十大关系》和“两论”;领航中共八大的胜利召开和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赢得社会主义建设良好开局,以及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提出若干宝贵思想。

作者简介

仝华,法学硕士、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党建,中国妇女运动史。$$$$$仝华,女,1951年3月生,河北省人。北京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副院长。197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并留校工作至今。法学硕士。1992—1993年赴俄罗斯莫斯科大学进修。现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副院长(主管“两课”教学工作)兼中国革命史(毛泽东思想)教研室主任和毛泽东思想概论课主持人、院党委委员、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此外还担任北京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外妇女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市高校中国革命史教研会常务理事、全国国史学会高校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共党史学会理事等。$$$$$仝华,女,1951年生。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和党建、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兼任教育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指委委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成员;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高教学会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会副会长等。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马克思主义史学经典著作导读》教材编写组主要成员。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总序

前言

一完成新中国的创建

(一)部署“夺取全国政权”和绘制建设新中国的蓝图

主持“中央九月会议”,部署“夺取全国政权”

适时召开七届二中全会,绘制建设新中国的蓝图

(二)谋划新政协筹备会议和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

谋划新政协筹备会议,聚集爱国民主力量

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系统阐述新中国的国体

(三)指导新政协会议成功召开和领衔举行开国大典

挥笔批判白皮书,揭露美国的对华政策

新政协会议成功召开,胜利完成新中国的筹建

举行开国大典,宣告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二胜利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一)胜利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继续实行土地改革,铲除封建制度的根基

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为人民创造安定环境

没收官僚资本,为新中国建立国营经济

(二)恢复国民经济,实现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

打击不法投机资本,稳定经济秩序

积极调控,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好转

合理调整工商业,正确处理同民族资产阶级的关系

三成功完成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制定和阐释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酝酿

提出与阐释过渡时期总路线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与实施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

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的原因

“一五”计划取得重大成就

(三)结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个体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

四赢得社会主义建设良好开局,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一)提出“第二次结合”思想和指导“两论”的撰写

提出“第二次结合”思想和指导“一论”的撰写

指导“再论”的撰写,进一步阐述中共中央的重要观点

(二)发表《论十大关系》和领航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

《论十大关系》的酝酿、发表及其基本方针

《论十大关系》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主持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

(三)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和逻辑前提

社会主义社会有两类社会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用民主的方法、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

五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努力

(一)指明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及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和步骤

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

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目标

关于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步骤和时间安排

(二)转移工作重心和探索工业化道路

转移工作重心,做好经济工作

探索工业化道路,实行农轻重并举

(三)发展商品生产和正确处理各种关系

发展商品生产,利用价值规律

正确处理各种关系,实行综合平衡

六探索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努力

(一)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建设的战略地位和目标

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和目标

(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大力提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

大力倡导树立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精神品质

大力推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三)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方针和路径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基本方针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发展路径

结语

参考书目

后记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2015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仝华。

得书感谢您对《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近代中国的多元审视 电子书
近代中国命运多舛,被迫走出中世纪相对封闭、停滞的发展道路,被强行卷入国际体系之中,要认识这样一段变化快速和巨大、充满多面性和不平衡性的历史,需要历史与现实的理性对话,也亟待引入历史与理论之间的相互验证。本书充分发掘各类历史文献,重新审视鸦片战争、清末新政、五四运动等重要历史时刻,重新探讨梁启超、蔡元培等重要历史人物,史料丰赡,论证有力,叙事清晰,颇有助于理解近代中国的政情与世态。
党员干部必备的中国智慧 电子书
本书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纲,分析并总结出中国人在修身处世、治家治学、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并大量引用古代经典案例,以帮助党员干部拓展传统文化知识,汲取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塑造高尚品格,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
文化视野的中国古代科技 电子书
从文化史的角度对我国古代科技的发展状况的总结。
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 电子书
本书注重历史当事人的时代关怀,返其旧心,从广义的文化视角考察近代中国思想与社会的权势转移。
权力与媒介:近代中国的政治与传播 电子书
通过历史的视角来审视近代中国媒介与权力关系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