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李兰娟院士主编作品,介绍埃博拉病毒的相关研究。
内容简介
《埃博拉病毒病》将从埃博拉病毒被发现的历程开始说起,系统介绍埃博拉病毒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诊断方法、临床救治手段、疫苗等,边述边评,有选择地展示若干有争议性的以及未解决的问题。
《埃博拉病毒病》亦将总结有关埃博拉病毒研究的新进展以及防治过程中的得失、伦理等问题。
作者简介
编者李兰娟,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从事传染病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30余年,是我国著名的传染病学家,作为我国人工肝的开拓者地创建独特有效的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获重大突破,首次提出感染微生态学理论,从微生态角度来审视感染的发生、发展和结局,为感染防洽提供了崭新的思路。承担了国家“863”、“973”、“十五”攻关、国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课题10余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30余篇,授权专刮8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教育部高校推广应用奖二等奖1项现任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传染病学重点学科、211建设学科学术带头人,浙江省科协主席、浙江省传染病重点实验室主任。
担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国卫生信息协会副会长、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组长,全国人工肝培训基地主任,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病专科医师分会会长,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血液净化学会理事,浙江省医学会会长,《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中国微生态学杂志》《浙江医学》主编及《中华传染病杂志》《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副主编等学术职务主编出版了我国首部《人工肝脏》《感染微生态学》和教育部规划教材《传染病学》等专著15部近年倡议开展“健康面对面”行动计划,作为总负责人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数字卫生关键技术和区域示范应用研究”项目,为实现数字卫生、健康中国而努力一还担任国家十一五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总体专家组专家、“综合防治示范区和现场研究”责任专家组组长和国家防治甲型H1N1流感专家委员会临床诊治组组长,为我国传染病诊治作出了重大贡献。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
前言
第1章 概述
1 导言
2 埃博拉病毒的发现及其思考
3 埃博拉病毒的传播途径以及对病毒防护措施的思考
4 埃博拉病毒病的发病机制及新认识
5 埃博拉病毒病治疗研究的现状以及涉及的伦理、利益问题
第2章 病原学
1 导言
2 埃博拉病毒的发现
3 埃博拉病毒的分类、命名及生物学特征
3.1 埃博拉病毒的分类
3.2 埃博拉病毒的命名
3.3 埃博拉病毒的生物学特征
4 埃博拉病毒分子生物学
4.1 埃博拉病毒的基因组
4.2 埃博拉病毒的蛋白质组
4.3 埃博拉病毒的侵入、复制、组装与释放
第3章 流行病学
1 导言
2 埃博拉病毒的动物宿主
2.1 埃博拉病毒的非人类灵长类动物宿主
2.2 埃博拉病毒的非灵长类动物宿主
2.3 可实验感染埃博拉病毒的动物
3 埃博拉病毒的传播
3.1 传染源
3.2 传播类型
3.3 传播途径
3.4 人群易感性
3.5 流行特征
4 埃博拉病毒病国际流行态势
4.1 地区分布
4.2 时间分布
4.3 人群分布
4.4 流行特征
4.5 影响埃博拉病毒病流行的因素
5 与埃博拉病毒病疫情暴发相关的生态、经济、行为因素
5.1 影响埃博拉病毒病暴发的生态因素
5.2 影响埃博拉病毒病暴发的经济因素
5.3 埃博拉病毒病暴发流行伴随的行为特点
第4章 发病机制
1 导言
2 埃博拉病毒感染细胞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2.1 侵入细胞机制
2.2 胞内融合机制
3 埃博拉病毒病的免疫学及病理学机制
3.1 先天免疫损伤
3.2 获得性免疫损伤
3.3 血管系统损伤
3.4 凝血系统损害
4 用于埃博拉病毒病发病机制研究的动物模型
4.1 小鼠模型
4.2 豚鼠模型
4.3 非人类灵长类动物模型
4.4 动物模型的评价
第5章 临床诊断与治疗
1 导言
2 埃博拉病毒病的临床表现与分期
2.1 常见临床表现
2.2 临床分期
2.3 不同临床表现出现的比例
3 发生重症埃博拉病毒病以及患者死亡的相关因素
3.1 病毒亚型
3.2 发病人群
3.3 病程
3.4 患者免疫功能
3.5 患者所在地医疗水平
4 埃博拉病毒病的实验室检查
4.1 一般实验室检查
4.2 病原学检查
5 埃博拉病毒病的诊断
5.1 诊断依据[23]
6 埃博拉病毒病的鉴别诊断
6.1 马尔堡出血热[27]
6.2 新疆出血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28]
6.3 肾综合征出血热[29]
6.4 黄热病
6.5 拉沙热[30]
6.6 登革出血热
6.7 急性重症型病毒性肝炎
6.8 伤 寒
6.9 鼠 疫
6.10 其 他
7 埃博拉病毒病的治疗
7.1 一般支持性治疗
7.2 病原治疗药物与抗体
7.3 临床救治探索
第6章 预防
1 导言
2 个体防护
2.1 工作人员防护
2.2 家庭成员
2.3 其他可能感染人员
3 埃博拉病毒疫苗
3.1 埃博拉病毒的结构以及埃博拉病毒疫苗的研究
3.2 埃博拉病毒疫苗简介
3.3 结 语
4 国际卫生检疫
4.1 国际旅行建议
4.2 各国检疫措施
4.3 中国检疫措施
5 医院内感染的预防控制
5.1 门(急)诊、隔离病房的设置及区域划分
5.2 疑似患者和确诊患者的医院内管理
5.3 医护人员的防护方法
5.4 医院环境、物品的消毒处理
5.5 医疗废物的处理
5.6 临床检验防护
5.7 尸体处理
5.8 预防、处理职业暴露
6 生物安全
6.1 埃博拉病毒的生物安全要求
6.2 实验室的生物安全要求
附录
附录1 埃博拉出血热:旅行建议
附录2 埃博拉出血热相关病例诊断和处置路径
附录3 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第2版)
附录4 埃博拉出血热诊疗方案(2014年第1版)
附录5 口岸埃博拉出血热留观病例与疑似病例转运工作方案
附录6 埃博拉出血热病例标本送检、接收、检测和结果报告反馈工作有关要求
附录7 埃博拉出血热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1版)
附录8 埃博拉出血热个人防护指南(第2版)
附录9 埃博拉出血热流行病学调查方案(第2版)
附录10 埃博拉出血热实验室检测方案(第3版)
附录11 埃博拉病毒病患者空中医疗转运指南(中文版)
埃博拉病毒病是2015年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李兰娟 主编。
得书感谢您对《埃博拉病毒病》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