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口腔微生态学是微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介于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新兴的边缘性学科。
内容简介
本书密切结合临床实际,较系统地介绍了口腔微生态系的特性及动力生态学、口腔正常微生物群的相互关系和口腔生态系的生态平衡与生态失调、口腔常见感染性疾病的生态学、口腔疾病的发病机制及生态防治以及口腔微生态学常用的研究方法,特别是重点介绍了现代分子生物学新进展和新技术的应用。
本书所涉及的学科领域有口腔医学、微生物学、微生态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检验医学和临床医学等。
作者简介
编者周学东,女,1957年4月生,汉族,四川成都人,197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2年7月参加工作,博士,任四川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卫生部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牙医师学院院士,我国著名的口腔医学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曾任四川大学党委副书记。2017年5月,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编写人员
主编简介
主编简介
序
前言
第一章 医学微生态学基础
第一节 正常微生物群与微生态系
一、正常微生物群分类与分布
二、人体各部位的微生态系
第二节 微生态平衡与失调
一、微生态平衡的标准
二、微生态失调的分类
三、微生态失调的诱发因素
第三节 微生态学研究的进展
一、口腔微生态学研究进展
二、肠道微生态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口腔微生态学基础
第一节 口腔微生态学研究概况
一、口腔微生态学定义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口腔微生态系
一、口腔微生态空间的环境因子
二、口腔生态空间的特点及微生物组成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口腔微生物群的演替
第一节 口腔微生物的来源
第二节 口腔微生物的演替
一、生理性演替
二、病理性演替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口腔正常微生物群
第一节 口腔微生物组
一、口腔细菌组
二、口腔真菌组
三、口腔病毒组
四、口腔古菌组
第二节 核心口腔微生物组
一、链球菌属
二、普雷沃菌属
三、嗜血菌属
四、罗斯菌属
五、韦荣菌属
六、奈瑟菌属
七、梭杆菌属
八、卟啉单胞菌属
九、放线菌属
十、棒状杆菌属
十一、二氧化碳噬纤维菌属
第三节 口腔微生物种群的生态链
一、口腔细菌种群间的生态链
二、细菌与真菌种群的生态链
三、病毒与细菌种群的生态链
第四节 口腔微生物新种
一、新菌属
二、新菌种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口腔微生态境中细菌黏附
第一节 非特异性黏附
一、范德华引力与表面电荷
二、钙桥作用
三、氢键作用
四、疏水作用
第二节 特异性黏附
一、黏附素-受体学说
二、脂磷壁酸-葡聚糖-葡糖基转移酶复合体作用
第三节 黏附过程与影响因素
一、细菌初始黏附
二、细菌共黏附
三、口腔生物膜形成过程
四、与黏附相关的宿主因子(受体)
五、与黏附相关的微生物因子(黏附素)
六、黏附介质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口腔生态系动力学
第一节 生态系的动力学基础
一、能量流
二、物质流
三、信息流
第二节 群落行为生态学
一、群落稳定性和多样性
二、群落对紊乱的反应
第三节 群落遗传生态学
一、基因多样性
二、物种形成
第四节 口腔生态系的平衡与失调
一、基本概念
二、口腔生态平衡和失调
第五节 动力学影响因子
一、唾液和龈沟液
二、牙脱矿和再矿化
三、微生物的相互作用
四、宿主行为及个体差异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口腔微生物组群的生态关系
第一节 影响口腔微生物组群生态关系的主要因素
一、营养底物
二、代谢产物
三、细菌素
第二节 共生与拮抗对口腔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一、细菌间相互作用与生物膜内细菌定植
二、密度感应系统相关信号分子与生物膜形成
三、细菌间相互作用与生物膜致病性
第三节 细菌生物膜内遗传物质交换
一、生物膜中通过转化进行的基因转移
二、生物膜中通过接合进行的基因转移
三、噬菌体与生物膜及基因转移
参考文献
第八章 牙菌斑生物膜微生态境
第一节 唾液获得性膜
一、获得性膜的形成
二、获得性膜的组成
三、影响获得性膜成分的主要因素
四、获得性膜的生物学作用
第二节 牙菌斑生物膜的形成
一、细菌黏附与定植
二、牙菌斑生物膜的成熟
第三节 牙菌斑生物膜中微生物群落
一、口腔微生物群落的早期研究
二、微生物群落的相互作用
三、微生物群落的致病机制
四、细菌素对微生物群落的作用
第四节 牙菌斑生物膜的微结构
一、口腔天然环境内生物膜微观结构
二、多菌种生物膜三维结构
三、多菌种生物膜pH三维分布
四、多菌种生物膜对抗生素的反应
第五节 牙菌斑生物膜代谢对口腔生态境的影响
一、牙菌斑生物膜的物质代谢
二、牙菌斑生物膜矿物质转换
三、代谢产物对口腔生态境的影响
第六节 牙菌斑生物膜生态平衡的调节
一、牙齿微环境
二、唾液微环境
三、微生物相互作用
四、碳水化合物
五、氢离子浓度
六、氟化物
七、精氨酸对牙菌斑生物膜微生态系影响
参考文献
第九章 儿童口腔微生态
第一节 儿童口腔的特点
一、儿童口腔器官生长发育、生理功能的变化特点
二、口腔细菌定植特点
第二节 生长发育与口腔微生态的关系
一、无牙期的口腔微生态特点
二、乳牙萌出期的口腔微生态特点
三、乳牙列期的口腔微生态特点
四、混合牙列期的口腔微生态特点
五、年轻恒牙列期的口腔微生态特点
第三节 儿童口腔疾病与口腔微生态的关系
一、儿童龋病与口腔微生态
二、牙髓及根尖周炎与口腔微生态
三、儿童牙周炎与口腔微生态
四、儿童常见口腔黏膜病与口腔微生态
参考文献
第十章 龋病微生态
第一节 牙齿的微生态区
一、光滑面微生态境
二、邻面微生态境
三、点隙窝沟微生态境
四、牙齿根面微生态境
第二节 龋病的生态学说
一、特异性病因学说
二、非特异性病因学说
三、生态病因学说
第三节 龋病微生态
一、不同部位龋病的微生态特点
二、不同进展速度龋病的微生态特点
三、不同阶段龋病的微生态特点
第四节 龋病治疗中的生态学原则
一、窝洞预备及消毒
二、材料选择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牙髓根尖周病微生态
第一节 牙髓根尖周组织的微生态区
一、牙髓微生态区
二、根尖周组织微生态区
第二节 牙髓根尖周组织细菌感染生态
一、牙髓根尖周疾病的细菌感染学说
二、细菌对牙髓根尖周组织的感染路径
第三节 牙髓根尖周疾病的微生态致病学说
一、非特异性致病菌学说
二、根管内、根尖区生物膜
三、宿主与致病菌间的平衡学说
四、微生物的致病机制
五、宿主对感染微生物的防御机制
第四节 牙髓根尖周疾病的微生态系统
一、原发性根管感染的微生态
二、继发性根管感染的微生态
三、根尖外感染的微生态
第五节 临床治疗对生物膜微生态系的作用
一、牙菌斑生物膜对治疗药物的抵抗作用
二、药物对细菌生态的作用
三、抗药细菌的产生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牙周病微生态
第一节 牙周微生态系的构成
一、牙周组织
二、龈上菌斑和龈下菌斑生物膜
第二节 牙周病的病因学说
一、特异菌斑学说及非特异菌斑学说
二、内源性感染学说及外源性感染学说
第三节 牙周微生物
一、牙周微生物复合体
二、牙周微生物复合体中的主要牙周可疑致病菌
第四节 牙周状态与牙周微生态的关系
一、牙龈炎微生态特点
二、牙周炎的牙周微生态特点
三、舌苔微生态与口臭
第五节 全身状况与牙周微生态的关系
一、吸烟对牙周微生态的影响
二、性激素对牙周微生态的影响
三、糖尿病与牙周微生态
四、心血管疾病与牙周微生态
五、早产、低体重新生儿与牙周微生态
第六节 牙周病临床治疗与牙周微生态的关系
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 口腔黏膜病与微生态
第一节 口腔黏膜微生态系统
一、口腔黏膜微生态系统的构成
二、口腔黏膜微生态系统的特点
三、口腔黏膜微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口腔黏膜病生态病因学说
一、口腔菌群失调与口腔黏膜病
二、免疫功能异常与口腔黏膜病
第三节 口腔黏膜病相关的微生物
一、与口腔黏膜病相关的病毒
二、与口腔黏膜病相关的假丝酵母菌
三、与口腔黏膜病相关的细菌
四、与口腔黏膜病相关的螺旋体
参考文献
第十四章 口腔颌面部疾病的微生态
第一节 颌面部组织及生态学特点
第二节 颌面部感染的微生态
一、牙源性感染
二、非牙源性颌面部感染
第三节 唾液腺非肿瘤性疾病的微生态
一、唾液组成与功能
二、唾液腺非肿瘤性疾病及其微生态特点
第四节 唇腭裂患者的口腔微生态
一、唇腭裂的解剖特点与治疗
二、唇腭裂患儿的口腔微生态特点
三、唇腭裂患者手术前后口腔微生态的变化
第五节 口腔癌微生态
一、口腔细菌与口腔癌
二、口腔病毒感染与口腔癌
参考文献
第十五章 口腔正畸及修复的微生态
第一节 正畸和修复材料的生态学
一、生物材料对口腔微生态的影响
二、生物材料对口腔正常微生物的影响
第二节 正畸矫治的生态学
一、正畸矫治的生态学问题
二、各种正畸矫治器对微生态和细菌黏附的影响
三、正畸矫治生态学问题的防治
第三节 义齿修复的生态学
一、活动义齿修复的生态学问题
二、全口义齿对口腔微生态的影响
三、固定义齿修复的生态学问题
四、义齿修复中微生态学问题的防治
第四节 种植义齿修复的生态学
一、种植体周围微生物及生态学问题
二、种植体对微生态的影响
三、种植体生态学问题的防治
第五节 复合树脂与牙科粘接系统的生态学
一、复合树脂与牙科粘接系统生态学问题
二、复合树脂与牙科粘接系统对微生态的影响
三、复合树脂粘接修复的生态防治
参考文献
第十六章 口腔感染性疾病的生态防治
第一节 口腔疾病生态防治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口腔疾病生态防治的主要措施
一、龋病的生态防治
二、牙周疾病
三、口腔黏膜病
四、义齿修复及固定矫治中口腔问题的生态防治
第三节 全身性疾病口腔并发症的生态防治
一、白血病
二、糖尿病
三、癌症放化疗后
四、器官移植术后
参考文献
第十七章 口腔微生态学的研究技术
第一节 口腔正常微生物群落分析的传统技术
一、微生物生长曲线的测定
二、菌落形成单位的测定
三、微生物黏附力检测
四、PCR技术分析微生物菌落多样性
五、DGGE技术检测微生物菌落多样性
六、原位荧光杂交技术(FISH)
第二节 口腔微生物宏基因组学研究
一、口腔微生物组与宏基因组学
二、基因芯片技术
三、下一代测序技术
四、下一代测序技术检测口腔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五、口腔微生物宏基因组学研究展望
第三节 牙菌斑生物膜形成实验
一、龈上菌斑生物膜体外形成实验
二、龈上菌斑生物膜体内形成实验
三、龈下菌斑生物膜模型
第四节 牙菌斑生物膜结构检测
一、基本生物量的测定
二、结构观察和组成分析
第五节 生物膜胞外聚合物的检测
一、EPS破坏性分析
二、EPS非破坏性分析
第六节 口腔微生物毒性因子的检测
一、细菌侵袭性检测
二、细菌内毒素的检测
三、侵袭酶活性测定
四、其他毒力因子检测
第七节 口腔微生物蛋白质组学
一、双向凝胶电泳分离蛋白质
二、质谱分析鉴定蛋白质
三、蛋白质组学在口腔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第八节 口腔微生物代谢组学研究
一、代谢组学技术平台
二、代谢组学方法在微生物领域里的应用
三、代谢组学方法在口腔微生物及口腔疾病领域里的应用
四、最新研究方向及展望
参考文献
口腔微生态学是2013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作者周学东 主编。
得书感谢您对《口腔微生态学》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