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与角色:学前融合教育背景下幼儿同伴交往研究

符号与角色:学前融合教育背景下幼儿同伴交往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特殊幼儿与普通幼儿的同伴交往质量是衡量学前融合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

内容简介

本书综合运用符号互动论、角色理论和场域理论的社会学视角,全面、深刻地展示特殊幼儿与普通幼儿之间的交往方式与特征,解读同伴交往的符号化象征与权利,探究符号化思维和交往行为中不同角色的社会秩序与等级,总结同伴交往的理论模型。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探索为全面提升特殊幼儿学前融合教育质量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本书的研究成果对于提升普通幼儿与特殊幼儿的同伴交往质量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为幼儿园推进融合教育提供了操作性较强的实践依据。

作者简介

作者王琳琳,主要从事学前融合教育领域研究。在《中国特殊教育》《残疾人研究》《现代特殊教育》《比较教育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课题4项,参编著作2部。

工作之余,长期深入到融合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开展绘本与教育戏剧的早期干预项目,并尝试将绘本与戏剧、木偶戏、皮影戏等相结合,融入特殊需要儿童认知、运动、语言、社会性等领域,为特殊需要儿童提供丰富、多元且极具趣味性的早期干预内容。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编辑委员会

总序

序言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幼儿的社会身份阐释

第一节 社会空间中的幼儿

一 发现幼儿

二 幼儿与同伴文化

三 同伴交往的内涵诠释

四 同伴交往的社会化价值

第二节 幼儿的社会身份阐释

一 幼儿的社会身份习得

二 幼儿作为行动者的社会身份

三 幼儿作为参与者的社会身份

四 幼儿作为问题解决者的社会身份

第三节 社会学视野下幼儿同伴交往再解读

一 工具主义教育及幼儿交往意义的没落

二 从幼儿的视角追寻同伴关系之本真

三 幼儿同伴交往的社会学建构

四 幼儿同伴交往的社会学研究再深入

第二章 学前融合教育场域中的同伴交往绘描

第一节 中国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

一 中国学前融合教育发展的政策推进

二 特殊幼儿学前融合教育的基本现状

三 同伴交往是衡量学前融合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

第二节 普通幼儿与特殊幼儿同伴交往的研究设计

一 研究场域的确定

二 研究参与者的确定

三 理论框架的构建

四 质的研究方法取向

五 数据的收集

六 数据的分析

第三节 普通幼儿与特殊幼儿同伴交往中的符号演绎

一 姿势有“暗语”

二 “抓狂”表情包

三 “尖声怪调”话语

第四节 普通幼儿与特殊幼儿在同伴交往中的角色扮演

一 普通幼儿:“负重前行”的“小老师”角色

二 特殊幼儿:“听话”的“小学生”角色

三 普通幼儿与特殊幼儿的角色较量

第三章 符号与角色分化下同伴拒绝的形成

第一节 幼儿同伴交往中的“小圈子”现象

一 场域资本与“小圈子”的形成

二 普通幼儿的“小圈子”特点

三 特殊幼儿的“小圈子”特点

第二节 幼儿同伴交往“小圈子”中的默契

一 教师奖励下的“其乐融融”

二 教师视野外的“各自为政”

第三节 同伴拒绝的形成过程

一 小班幼儿交往的“金字塔”

二 中班幼儿交往的“逐渐分化”

三 大班幼儿交往的“相互漠视”

四 同伴拒绝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后果

第四节 同伴拒绝的影响因素

一 幼儿园工作规划对同伴交往的忽视

二 普通幼儿对残疾的错误认知

三 特殊幼儿交往技巧的缺乏

四 教师对幼儿同伴交往的指导缺位

五 家长对同伴互动不重视

第四章 普通幼儿与特殊幼儿同伴交往的本质特征

第一节 同伴交往与符号媒介的综合演绎

一 融合场域中“资本”运作的综合性产物

二 场域中符号的象征与权力

三 幼儿的符号化思维和行为中的权力分层

四 隐藏在教师权威下的“知行背离”式交往

第二节 同伴交往与角色的博弈

一 同伴之间“避而远之”的角色关系

二 “好朋友”观念与行为中的角色冲突

三 “小老师”与“小学生”的不平等角色权利与义务

第三节 同伴交往与社会结构中的残疾刻板印象

一 社会分类秩序中的残疾文化与价值观

二 传统残疾文化与价值观对同伴交往的影响

第四节 普通幼儿与特殊幼儿的同伴交往模型

第五章 同伴交往中消极符号与角色的消除机制

第一节 幼儿同伴交往的发展阶段

一 幼儿的“前交往”阶段

二 相互作用的交往阶段

三 社会性的交往阶段

第二节 普通幼儿与特殊幼儿同伴交往的必备要素

一 基础前提:个体对自我与同伴的正确认知

二 关键媒介:以游戏和任务建立幼儿学习共同体

三 必要条件:重复演练交往的机会

四 重要步骤:改变幼儿的传统交往方式

五 强化方式:交往成功的愉悦体验

六 有力保障:创设“交往友好型”的交往环境

第三节 同伴交往中消极符号与角色的消除机制

第六章 学前融合环境中同伴交往的干预方式

第一节 绘本与幼儿的同伴交往

一 绘本概述

二 绘本对学前融合教育中同伴交往的促进意义

三 绘本促进同伴交往的实证研究

四 基于同伴交往的绘本教学实施

五 基于同伴交往的绘本教学案例展示

第二节 教育戏剧与幼儿的同伴交往

一 教育戏剧概述

二 教育戏剧对学前融合教育中同伴交往的促进意义

三 教育戏剧促进同伴交往的实证研究

四 基于同伴交往的教育戏剧教学实施

五 基于同伴交往的教育戏剧教学案例展示

第三节 沙盘游戏与幼儿的同伴交往

一 沙盘游戏概述

二 沙盘游戏对学前融合教育中同伴交往的促进意义

三 沙盘游戏促进同伴交往的实证研究

四 基于同伴交往的沙盘游戏教学实施

五 基于同伴交往的沙盘游戏教学案例展示

第四节 奥尔夫音乐与幼儿的同伴交往

一 奥尔夫音乐概述

二 奥尔夫音乐对学前融合教育中同伴交往的促进意义

三 奥尔夫音乐促进同伴交往的实证研究

四 基于同伴交往的奥尔夫音乐教学实施

五 基于同伴交往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案例展示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符号与角色:学前融合教育背景下幼儿同伴交往研究是2022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王琳琳。

得书感谢您对《符号与角色:学前融合教育背景下幼儿同伴交往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多语种人才培养研究 电子书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多语种人才急缺,对多语种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本书立足国家发展需求,采用文献分析、实验验证、对比分析的方法,从“多语种+”卓越人才培养、“小语种”特需人才培养以及少数民族语言人才培养三个方面,对我国多语种人才培养路径及意义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一带一路”与多语种人才培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期对“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更高层次的多语种人才培养建言
社会组织公共性与政府角色 电子书
国家与社会之间是否能形成适宜于现代化发展的良性关系,是影响社会组织公共性生长的深层次结构性因素。在当代中国,社会组织公共性的良性生长关键取决于基于政府权力的政府角色的合理性定位。本书基于当代中国社会组织公共性生长的时代价值,针对当代中国社会组织公共性生长的现实状况,着重探讨了政府权力对社会组织公共性生长的影响,以及当代中国社会组织公共性生长中政府权力进一步调适的基本方向和路径选择。
农民工随迁子女的社会融合:基于教育的视角 电子书
本书借助社会融合理论及符号互动理论,判定农民工随迁子女社会融合的现状及所出现的问题。
人口流动与社会融合:理论、指标与方法 电子书
本书按照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研究层次,共分为:基础篇,主要讨论社会融合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维度与指标体系篇,总结了国内外社会融合评估的维度和指标体系构成;研究篇,对国内开展的相关调查、分析方法、影响因素等进行了总结。在系统归纳的基础上,本书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简单的点评。
转型与交往:一个工厂的劳工民族志 电子书
本书是对一家棉纺织厂历史的追溯和挖掘。作者使用工厂档案、职工口述史资料、新闻报道和田野观察得来的材料,尝试从职工生产、生活、经济、教育、医疗的交往以及社会记忆方面客观描绘该厂的历时变迁和职工的真实生活,讨论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工厂改制给普通职工的生产空间、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带来的变化,以及应对这些变化的方式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