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本书勾勒了公元十五至十六世纪中国法哲学的轮廓。
内容简介
明代自建立至万历前期的二百余年间,中国士人在理学的传统内对于一些最为根本的法哲学问题进行了日趋深入的思考和辨析,遗留下丰富而雅致的百千篇章,是我们民族和文明固有的思想宝藏。
本书原则上按照生卒顺序,选取了曹端、薛瑄、吴与弼、陈献章、胡居仁、湛若水、王守仁、罗钦顺、王廷相、王畿、罗洪先、罗汝芳等十二位人物作个案研究,以期展现这一历史段落最为重要的法哲学思想。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自序
绪论
一 曹端
本源与人性
规范判断
形式化的规范
规范与实践
结语
二 薛瑄
规范与人性
必然性
规范判断
政制设计
结语
三 吴与弼
规范的来源
规范判断
规范与实践
结语
四 陈献章
规范的来源
规范判断
规范判断的障碍
规范与实践
规范的形式化
结语
五 胡居仁
规范的来源
规范的形式化
历史哲学
与吴与弼、陈献章之学的关系
结语
六 湛若水
规范的来源
规范判断
规范与实践
政体论
与阳明的论辩
结语
七 王守仁
规范的来源
规范判断
规范与实践
政治秩序
四句教
结语
八 罗钦顺
规范的来源
规范判断
规律、规范与实践
与明初理学的关系
结语
九 王廷相
规范的来源
人性善恶
规范判断
规范与实践
结语
十 王畿
规范的来源
规范判断
规范与实践
结语
十一 罗洪先
规范的来源
恢复心体
规范判断
与王畿学说的差异
结语
十二 罗汝芳
规范的来源
规范判断
规范与实践
结语
索引
日就月将:十五至十六世纪的中国法哲学是2017年由北京法讯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出版,作者屠凯。
得书感谢您对《日就月将:十五至十六世纪的中国法哲学》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