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做工:工人阶级子弟为何继承父业(人文与社会译丛)

学做工:工人阶级子弟为何继承父业(人文与社会译丛)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是著名社会学家保罗·威利斯最有代表性著作,有助于读者从一个比较历史的角度理解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工人问题。

内容简介

《学做工: 工人阶级子弟为何继承父业》是20世纪社会学、人类学和教育学的经典著作之一。第一部分是生动通俗的民族志的深度描写,第二部分是精辟透彻的理论分析。作者通过展现一个工业城镇里12个出身工人阶级家庭的男孩从毕业前18个月到工作后半年这段时期内的学习生活经历,向我们解释了工人积极子弟之所以继承父业,不仅是社会结构性因素再生产的结果,更是他们对学校主流文化做出反叛的一种反讽新文化生产的结果。中文本还收录了作者于2000年所做的访谈,以及专门为中国读者写的序言,有助于读者从一个比较历史的角度理解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青少年教育和失业问题。

作者简介

作者保罗·威利斯,曾任英国基尔大学管理学院社会/文化民族志教授,现执教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系,是《民族志》期刊创始人兼高级编辑。1977年出版《学做工》,奠定了他在民族志、教育社会学 / 人类学领域“突破性”人物的历史地位;1978年出版在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完成的博士论文《世俗文化》;1990年出版《大众文化》;2000年出版《民族志的想象力》,讨论如何用民族志如实展现“活生生的日常文化”。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中文版前言

文化与民族志的敏感性

理论上的不确定性

性别

中国的社会变化

“茂宁赛德”版前言

前 言

序 言

汉默镇的个案研究

第一部分 民族志

第一章 文化的元素

第二章 文化的阶级形式和制度形式

第三章 劳动力、文化、阶级和制度

第二部分 分析

第四章 洞察

第五章 局限

第六章 意识形态的作用

第七章 对文化形式及社会再生产理论的注解

第八章 周一清晨与千禧年

补充访谈

“茂宁赛德”版后记

文化的相对自主性

关于再生产的各种理论

反响和实践意义

中心与边缘:保罗·威利斯访谈[1]

第一部分 童年和教育

第二部分 教学和研究

第三部分 民族志和理论

索 引

译后记

致 谢

笔录符号说明

学做工:工人阶级子弟为何继承父业(人文与社会译丛)是2013年由译林出版社出版,作者[英]保罗·威利斯。

得书感谢您对《学做工:工人阶级子弟为何继承父业(人文与社会译丛)》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性/别、身体与故事社会学 电子书
扎根于中国社会的经验研究探讨“中国式”的身体问题。
政治人类学评论(第9辑) 电子书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上海师范大学政治人类学研究所主办刊物,本册是第九辑。
中国卡车司机调查报告(No.1):卡车司机的群体特征与劳动过程 电子书
深入研究了卡车司机这个特殊群体,使社会公众更加了解和关爱,并且理解尊重他们的劳动。
农民工随迁子女的社会融合:基于教育的视角 电子书
本书借助社会融合理论及符号互动理论,判定农民工随迁子女社会融合的现状及所出现的问题。
服务—学习:从教育创新到社会创新 电子书
本书能给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路径的创新以及高校发挥社会服务功能带来一定的新思维,尤其对于那些希望推动实践教学又无从着手的教师有启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