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社会成员之间的公共关系怎样形成及如何持续?
内容简介
本文集关注社会转型中的基层组织化活动,希望通过案例分析,展示社会成员之间的公共关系怎样形成及如何持续,比如,在什么条件下,经由什么动力和途径,人们自发内聚并合作行动,以追求共同利益。
作者简介
编者张静,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编委会
编者及作者
导言 公共关系的组织化问题
个体与公共的组织化关联
现象和问题
结构分析的另一变量
原有的社会组织化结构
组织化结构变迁
结论
社会团体:公共利益组织化问题
问题
社团成立原因及领导人来源
社团自主意愿观察
社团自主性意愿分类测量
社团自主性运作分类测量
社团的目标和立场
社团价值观和政策评价
初步观察和评估
基层水利供给组织变迁(1949~2011)
问题
水利灌区衰落
“半正式”的水利组织
水利组织“单位化”
水利单位的“经营性”
困境原因
水利单位改革及其效果
结论
旧学,新学,实务与政治网络形成
研究问题
学术和组织要素
社会条件之变:学制
组织之变:心态与团体
关系网络:以预备立宪公会为例
(六)结论
公共品提供与组织替代
问题
村委会责任
“路委会”产生
“两会”的合作结构
总结和讨论
两次事件 不同结局
问题
相同的起因
不同的结局
讨论
网络与市民意见组织化
导言
新自由主义潮流及新政府的失策
传统市民社会运动的衰落
烛光集会
烛光集会的展开和动力
90后青年的组织化
离线和在线的联合——“国民对策委员会”
离线和在线的联结活动进化——议题和参与者的多样化
保守与进步的矛盾以及宗教界的介入
烛光集会的新特点
“乐青”与乐生院保留运动
乐生院保留运动
“乐青”:小朋友组织
“乐青”与院民自救会
“乐青”与其他社会团体
“乐青”与互联网:Web2.0时代的社会运动
4·15台北大游行
“乐生”运动的困境、未来与影响
社会组织化行为:案例研究(社会组织研究丛书)是2018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张静。
得书感谢您对《社会组织化行为:案例研究(社会组织研究丛书)》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