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文立足于中国古代学术传统来阐述新近流行“古典学”一词的内涵,试图重构“中国古典学”体系,并探讨其方法。
内容简介
“中国古典学”强调由古典语文切入,以文本考察为核心,其研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中国古典语文学,对中国古代人文经典著作中的文字、音韵、训诂、语法、格律等各方面展开基础训练和系统研究;二是中国古典文献学,包括对中国古代人文经典著作进行版本、目录、校勘、辨伪等方面的研究;三是中国古典文献研究,主要是对古典文学经典作品进行艺术分析与思想阐释。
本书即着眼于以上三方面,旨在弘扬古典人文精神,推动中国古典学的发展。本书为《中国古典学》第三卷。
作者简介
编者杜晓勤,江苏如皋人。199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兼任北京大学中国古代诗歌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学研究》《唐代文学研究》等刊物编委。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中國古典學》編輯委員會
論《段注》的“意”“義”系統及其語義學意義
一、由字的“構意”探求詞的“名意”
二、發明“詞意”與“詞義”之關係
(一)揭示語義系統中之“意”、“義”分别
(二)“取意”之説的概念化
(三)考究“意”的情狀:有“古”、有“識”、有“失”
(四)古意隱晦,發明有律
(五)“以聲取意”的派生機制
(六)付諸實踐,“以意解經”
三、段氏“意”、“義”之别對當代語義研究之啓發
(一)有助探求詞義,準確理解古書
(二)有助全面了解和揭示上古“構義”原理
四、結語
“花甲”是什麽?
“盾”字音義關係嬗變考
一
二
三
四
説淹没義的“渰”
一
二
三
四
“卷”的複雜式音變構詞及其音義匹配關係的演變
一、引言
二、“卷”的原始詞音義
三、“卷”的滋生詞音義
四、音義文獻給“卷”注異讀的情況
五、“卷”發生複雜式音變構詞的時間
六、“卷”的音義匹配關係在中古以後的演變
七、影響“卷”音義匹配關係變化的因素
八、結語
上古漢語“奉”的音義關係及歷史演變
一、引言
二、“奉”的本義及“奉”“捧”關係
三、“奉”的音義關係
(一)滂母上聲
(二)並母上聲
(三)並母去聲
(四)並母/滂母平聲
四、“奉”的歷史演變
五、結語
“艐”字的音義及字詞關係
一、引言
二、精母東韻“艐1”與見母怪韻“艐2”的關係
(一)精母東韻和見母怪韻二音的來歷
(二)諸説平議
(三)見母怪韻是訓讀音
(四)小結
三、溪母箇韻“艐3”的來源與方言分佈
(一)從“溘”“濭”看溪母箇韻“艐3”與“艐2”的關係
(二)“艐3”與“”“”
四、溪母箇韻“艐3”與“擱”的關係
五、辭書商榷
六、結語
“軼”的音義關係考辨
一、引言
二、文獻材料中關於“軼”字音義的記載
(一)中古韻書字書中的“軼”字音義
(二)《經典釋文》中的“軼”字音義
(三)《史記》《漢書》《晉書》等注及唐佛教音義文獻中的“軼”字音義
三、《玄圃詩》釋義與其韻腳字的擇取
“尊重”詞義源流考
一、“尊重”一詞的産生時間和本義
二、“尊重”的“敬重;重視”義的産生與用法流變
(一)“尊重”的“敬重;重視”義的産生時間
(二)“尊重”之“敬重;重視”義的歷史流變
三、“尊重”應該增補“重要;重大”義項
四、從“重要的人”到敬稱
五、“尊重”之“莊重”義的産生時間
六、小結
“頓劍摇環”考辨
一、關於“頓劍”之“頓”
二、關於“摇環”之“環”
《漢語大字典》字際關係失誤考辨
一、龓、、攏
二、朘、
三、衄、
四、薋、茨
五、砧、椹、、鍖、枮、碪
六、柲、、、袐
七、、矜、槿
八、袔、
九、、
十、、
十一、呌、叫,抖、㧃
十二、肐、䏌、肸
十三、肐
十四、、
十五、偲、葸、諰、
歷版《現代漢語詞典》多音字及其音項的收録變化研究
一、《現代漢語詞典》對多音字的標注方式
(一)另見(某頁)某音
(二)又音、某音的又音
(三)括注讀音
二、歷版《現代漢語詞典》多音字及其音項的收録變化情况
(一)在已收字基礎上增加音項
(二)在已收多音字基礎上减少音項
(三)新增多音字
(四)多音字某一讀音發生改變
(五)增録讀音之後又删除
三、歷版《現代漢語詞典》多音字及其音項收録出現變化的原因探析
(一)與《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相關的變化
(二)與書面語讀音相關的變化
(三)與口語方言讀音相關的變化
(四)與人名、姓氏、地名、水名等專有名詞相關的變化
(五)與音譯詞相關的變化
(六)與語流音變相關的變化
(七)參考學界研究成果以及廣大讀者的建議
四、歷版《現代漢語詞典》多音字及其相關音項收録變化所體現出的編纂特色
(一)體現了《現代漢語詞典》既注重實用又兼顧傳承的編纂特點
(二)體現了《現代漢語詞典》遵循促進規範化的編撰宗旨
(三)體現了《現代漢語詞典》秉持的“以學術研究爲先導”的編纂原則
古漢語時體副詞“既”“未”的語法功能
一、“既”的時體意義
(一)時間副詞“既”的時特性
(二)時間副詞“既”的體特性
(三)小結
二、“未”的時體意義
(一)時間副詞“未”的時特性
(二)時間副詞“未”的體特性
(三)小結
三、從“既”“未”的聯繫看二者的語法功能
(一)“既”“未”的時體意義
(二)餘論:“既”“未”的語音聯繫
安大簡《詩經》與毛詩詩律比較
一、引言
二、節律
(一)雙音複沓
(二)重章疊句
三、韻律
四、餘論
《詩經》隔章雙聲語音技巧研究
一、緒論
二、隔章雙聲概況
(一)疊詠詩歌的確定
(二)不同的對應形式
(三)準疊句對偶中韻腳字雙聲爲語音技巧的證明
(四)準疊句對偶外的雙聲現象考察
三、隔章雙聲對應韻腳字的音義表現
(一)形容詞類
(二)動詞類
(三)名詞類
(四)音義綜合分析
(五)語音的進一步分析
(六)其他類型隔章雙聲的分析
四、結論
西漢賦語音技巧例證舉隅
一、嵬隆崇以崔巍兮,時彷彿而有似
二、怳兮忽兮,聊兮慄兮,混汩汩兮,忽兮慌兮,俶兮儻兮,浩瀇瀁兮,慌曠曠兮
三、衯衯裶裶,揚衪戌削
四、滭弗宓汩,逼側泌瀄
五、牢落陸離,爛漫遠遷
六、沛艾赳螑仡以佁儗兮,放散畔岸驤以孱顔
七、嶇嶔巋崎,倚巇迤;彌望儻莽,聯延曠盪
八、其武聲則若雷霆輘輷,佚豫以沸;其仁聲則若颽風紛披,容與而施惠
九、鬱蕭條其幽藹兮,滃汎沛以豐隆
十、柴虒參差,魚頡而鳥。翕赫曶霍,霧集蒙合兮
慧琳再詳定之《妙法蓮花經音義》校正
一、訛
二、脱
三、衍
四、倒
段玉裁《説文解字注》對《集韻》的徵引及探究
一、援引《集韻》以訂正《説文》
(一)是正《説文》之訛
(二)增補《説文》之脱
(三)删除《説文》之衍
(四)指出《説文》之倒
二、段氏的《集韻》研究成就
(一)是正《集韻》之訛
(二)增補《集韻》之脱
(三)指出《集韻》之衍
三、引《集韻》糾正他書訛誤
“任”“勝”音近辨析
一、引言
二、“任、勝”相關的各家注語考析
(一)韋昭注
(二)鄭玄注
(三)高誘注
(四)郭璞注
三、利用古注判定通假需要區分音注和義注
(一)將校勘術語“一本、一作、或作、或爲”看作通假。
(二)將描述版本異文的術語“今文、古文、故書、今書、書”等看作通假。
(三)將字誤的術語“當爲”看作通假。
(四)將同義换讀的字誤作通假。
四、結語
《集韻》異讀的分類與考釋法論析
一、音注類比法
(一)前代異讀
(二)新見異讀
二、音義匹配法
(一)同義異讀
(二)異義異讀
三、本音求證法
四、雅音求證法
五、層次分析法
音義匹配視角下的《説文》“一曰”
一、引言
二、《説文》“一曰”後兼有音義考
(一)正例説明及具體例證分析
(二)變例説明及體例差異總結
二、《説文》“一曰”别出一音的音義匹配
三、《説文》“一曰”别出一義的音義匹配(音歧)
四、《説文》“一曰”别出一義的音義匹配(音同)
(一)異詞同字
(二)同詞同字
五、結語
(一)利用“一曰”體例解決的問題
(二)餘論
徵稿啓事
中国古典学(第三卷)是2023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作者杜晓勤 主编。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古典学(第三卷)》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