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的性别问题研究

法律的性别问题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跨学科探讨法律性别问题。

内容简介

法律是否有性别?法律与现实中的性别结构是怎样的关系?法律参与建构了性别不平等还是服务于消除性别不平等这一目标?女性在法律中是否享有与男性同等的主体地位。本书从理论与文本两个方面展开对法律性别问题的论述。本书的研究方法是思辨与实证相结合,在将性别(gender)理论贯穿论证的过程中,完成法学与女性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的跨学科学术实践。

作者简介

马姝,讲师。2010年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作曲系作品分析专业,师从曹家韵教授。现任教于辽阳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系,担任专业技能教研室主任。有10余年的钢琴教学经验,从事音乐理论教学与研究工作。其硕士毕业论文《论曲式间连接过渡的形成及其发展》被中国知网录入并发表。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第一章研究视角:后现代女性主义

一 后现代女性主义辨析:价值与困境

(一)后现代女性主义的诞生

(二)后现代女性主义的基本特点、贡献与困境

二 后现代之于女性主义法学:意义与反思

第二章后现代女性主义与我国法学研究

一 女性主义法学在我国

(一)我国女性主义法学研究开始的社会背景

(二)我国女性主义法学研究的必要性

(三)我国女性主义法学的研究现状

(四)我国女性主义法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二 中西方女性主义法学之比较

(一)比较的可行性及其价值

(二)共同的理论工具:社会性别

(三)相异之处

(四)一种解释:未完成的法律现代化

三 后现代女性主义在我国法学研究中的发展空间

(一)后现代主义在我国法学研究中的境遇

(二)法学界对后现代主义的态度

(三)后现代女性主义的发展空间

第三章法律主体的性别之辩

一 法律主体性别问题的提出

(一)法律主体是没有性别的?

(二)问题的提出

(三)立论之基础

二 历史:女性在法律主体上的缺席

(一)古希腊的法律制度

(二)《汉穆拉比法典》的相关规定

(三)《摩奴法论》对女性的贬抑

(四)罗马法对女性的界定

三 未完成的人:西方哲人对女性的贬低

四 超越男性主体:后现代女性主义的方案

第四章强奸法的批判与重构

一 女性主义的强奸研究

二 女性主义法学的强奸研究

三 后现代女性主义法学对强奸法的批判

(一)批判的路径:话语—权力

(二)批判的内容

四 后现代女性主义法学对强奸法的重构

(一)纳入女性经验,重构强奸罪

(二)去性化处理,改强奸罪为伤害罪

第五章离婚条款的变迁与妇女解放

一 1950年《婚姻法》中的激进离婚自由原则与妇女解放

(一)相关研究综述

(二)激进离婚自由原则的由来

(三)革命时期激进离婚自由的法律实践与妇女解放

(四)1950年《婚姻法》对激进离婚自由原则的确认

(五)小结

二 1980年《婚姻法》离婚条款与妇女解放

(一)问题的引出

(二)1980年离婚条款出台的时代背景

(三)离婚条款与妇女解放

(四)小结

三 2001年之后的《婚姻法》离婚条款与妇女解放

(一)2001年《婚姻法》在离婚条款上的变化

(二)法律修订的时代背景

(三)2001年之后离婚条款上的变化与妇女解放

(四)小结

四 总结

第六章援交者:社会治理中的他者

一 背景:从“禁”到“治”的话语演变

(一)清初到民国的明禁实存

(二)1949年后的彻底禁娼

(三)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综合治理

二 理论视角:权力—他者

(一)女性主义与他者

(二)他者是否可能被了解?

三 援交女生:嵌入治理话语的“他者”

(一)他者形象之一:失败的学校教育的牺牲品

(二)他者形象之二:社会畸形价值观的接受者

(三)他者形象之三:社会管理漏洞的提醒者

(四)他者形象之四:问题家庭的受害者

四 如何维护未成年女性的利益

第七章 嫖宿幼女罪取消之后的冷思考

一 法律在幼女性自主能力问题上的态度转变

(一)1979年《刑法》中的幼女:无性自主能力的强奸受害者

(二)1997年《刑法》中的幼女:一部分是有性自主能力的“嫖宿对象”

(三)2015年《刑法修正案》中的幼女:无性自主能力的强奸受害者

二 法律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立法者在幼女性自主能力问题上的态度

(二)网络舆情的激烈反对

三 嫖宿幼女罪取消之后依然存在的问题

(一)如何认识幼女的性自主能力

(二)精英观点与民间意见如何沟通?

(三)如何在两种法益并重时作出选择?

第八章比较视角下的我国同性恋婚姻权问题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美国同性婚姻合法化走过的道路

(一)同性恋权利运动与同性恋的去罪化

(二)同性恋权利运动与法律的互动

(三)政党政治与同性婚姻的关系

三 同性恋在我国的境遇

(一)同性恋在历史上的境遇

(二)我国法律对待同性恋的态度

(三)我国同性恋婚姻诉求的提出背景

四 比较视角下我国同性恋婚姻权的思考方式

(一)没有对立面,如何争取群体的权利?

(二)采取渐进的方式,以寻求文化上的可见度为首要任务

(三)能否立足中国历史,探索同性恋存在的新意义

后记

法律的性别问题研究是2017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马姝。

得书感谢您对《法律的性别问题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近代法律人的世界 电子书
本书收录了近代多位法律人的人生经历和法学思想。
影像中的法律文化 电子书
本书透过中外经典影片,对其所折射出的艺术、法律文化进行分析,进而揭示作品的深刻内涵。
法律伦理学案例专题研究 电子书
本书是配合2010年刘正浩、胡克培老师主编研究生《法律伦理学》的教材使用,结合《法律伦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典型案例而撰写的一本案例专题研究。
法律文化研究(第八辑):澳门法律文化专题 电子书
本书为《法律文化研究》第八辑,以澳门法律文化为专题。
法律文化研究(第十辑):古代法律碑刻专题 电子书
本书为《法律文化研究》第十辑,以古代法律碑刻为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