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者的诗学:鲁迅杂文研究

生产者的诗学:鲁迅杂文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构建对鲁迅杂文的“整体性的认知”。

内容简介

如何解读鲁迅杂文这一文章品类及历史现象,是我们走进鲁迅及20世纪中国的关节之一。鲁迅杂文既简单又繁复,内蕴多重二元悖论,成为我们无穷接近却难以进入的城堡;一代代学者的努力似乎都是在不断试错。这恰好构成了鲁迅杂文的真正魅力,它也许会带来原初意义上的理论创新的可能,带来理解20世纪中国甚至是当下中国的新的出发点。

本书正是着眼于此种可能,钩稽鲁迅杂文内在的修辞逻辑、文章形式、生成语境及作家的主体位置,以鲁迅杂文中固有的“生产者”“消费者”等概念为核心,开拓研究的新视点,追求构建对鲁迅杂文的“整体性的认知”,再一次在不断试错的意义上接近甚或进入鲁迅杂文,创新我们走进鲁迅及20世纪中国的理论资源和话语资源。

作者简介

作者李国华,男,1980年生,江西省于都县人,目前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著有《农民说理的世界——赵树理小说的形式与政治》及《黄金和诗意——茅盾长篇小说研究四题》。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总序

“北大中国文学研究丛书”序

开拓鲁迅研究与鲁迅式杂文书写的新天地,新境界

导论

第一章 杂文生产的三重语境

第一节 消费社会与文体生产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批评话语与杂文形式

第三节 上海研究与杂文写作

第二章 思维形态与杂文形式

第一节 凝视的政治

第二节 电影的教训

第三节 元话语碎片

第三章 主体意识的三重形态

第一节 “中产的智识阶级分子”

第二节 生产者

第三节 过客

第四章 审美的三种形式

第一节 败落的诗史

第二节 灵魂的讽喻

第三节 隐秘的抒情诗

结语

附录 近二十年鲁迅杂文研究之得失

征引文献

后记

北京大学人文学科文库·北大中国文学研究丛书

生产者的诗学:鲁迅杂文研究是2023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李国华。

得书感谢您对《生产者的诗学:鲁迅杂文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鲁迅小说文体反讽性研究 电子书
反讽是鲁迅小说重要的文体特点之一,在其小说艺术的各个层面都有充分的表现。
孙绍振诗学思想研究文集 电子书
2015年10月23日在黄山,由谢冕先生和骆英、王光明、郑家建等倡议筹办,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和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三家联合举办了“孙绍振诗学思想研讨会”,张炯、阎国忠、陈素琰、骆寒超、吴思敬、朱向前、南帆、俞兆平、陈仲义等四十多位专家学者参会,本书是此次会议论文的结集。
六朝隐逸诗学研究 电子书
六朝隐逸诗的勃兴是中国诗学史上一件大事,它体现了一个群体共享的艺术追求,成为一种独特的价值取向,对民族的文化心理建构产生了强大的精神作用。本书探讨了隐逸诗产生的渊源,对隐逸思想的各种表现形态做了分类研究;对六朝隐逸诗兴起的成因进行了考察,注重对其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思想理论基础进行分析研究,重点在社会思潮、文学集团、个人创作三者之间的关系;最后立足于文本解析,探讨六朝各期隐逸诗的演变与发展情况。
胡适、胡怀琛诗学比较研究 电子书
新诗史上不太为人熟知的胡怀琛,曾与胡适一样对新诗进行过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提倡和践行了不一样的白话诗学路径。他与胡适既有根本的分歧,又在历史的回声中时有相交融合。本书从语言、诗体、音节等方面对比研究胡适与胡怀琛的新诗创作、批评及理论,梳理与考察两者诗学的形成过程与不同命运,揭示出历史转折处新诗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并重估了胡怀琛在新旧诗转型期间对新诗所作贡献及其文学史意义。
文化诗学的理论与实践 电子书
中国文艺学理论泰斗童庆炳先生文学研究近六十年的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