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精神传承接受史论

屈原精神传承接受史论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以历史文献和社会民俗为两翼,考察两千多年来屈原精神传承接受的历史全貌。

内容简介

本书稿主体内容分为五章,在充分阐释“屈原精神”内涵的基础上,对“屈原精神”在不同社会阶层和群落之间(民间、文人、官方、域外等)的文化传承谱系及其接受链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是对屈原及其精神传承接受通史进行研究的重要成果。

作者简介

作者龚红林,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出版专著《三峡橘文化》,参编《宋词大辞典》《三峡文学史》等著作。另有关于屈原精神研究的多篇学术论文发表。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序一

序二

绪论

一、屈原精神的研究现状

二、本书的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三、本书的主要观点、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屈原精神的界定

第一节 屈原精神的哲学内涵

一、精神的哲学内涵

二、屈原精神的哲学界定

第二节 屈原精神的诗性表达

一、屈原作品的篇目及其真伪

二、屈原作品的创作时地

三、《橘颂》:秉德无私 受命不迁

四、《离骚》:执履忠贞 心系美政

五、《远游》:人生长勤 端操正气

六、《抽思》:谏君自爱 荪美可完

七、《卜居》:廉洁正直 顺遂本心

八、《天问》:述往思来 忧国忧民

九、《九歌》:采风之编 思君恋国

十、《大招》:荆楚安定 国家为只

十一、《渔父》:独清独醒 永执清白

十二、《九章》:诗谏之用 忠清之志

第三节 屈原精神的生命诠释

一、屈原自沉之因

二、“昆仑”情结与水中(鱼腹)转生信仰

三、赴水:屈原自爱与爱国的生命践行

第四节 屈原精神的核心要素

一、屈原的哲学观

二、自爱:独醒好修于溷浊众醉之世

三、爱国:忧国忧民于众竞贪婪之国

第五节 屈原精神的文化渊源

一、“我蛮夷也”:屈原精神的历史基因

二、橘:屈原精神的民俗记忆

第六节 屈原精神与中国国魂

一、屈原之“自爱”与中华民族之修身文化

二、屈原之“爱国”与中华民族之“新国魂”

第二章 屈原精神的民间礼祭

第一节 端午祭屈与屈原精神的民间信仰

一、端午风俗与屈原关联时空考

二、乐平里端午祭祖与屈原精神的民间传承

三、玉笥山“朝庙”仪式与屈原精神的民间信仰

四、荆州、佛昙、洲美“水仙”信仰与屈原精神的民间传承

五、各地端午诗会与屈原精神的民间传承

六、屈原民间信仰的文化功能

第二节 屈原庙与屈原精神的民间传习

一、屈原庙的时空分布与屈原精神民间传习的深广度

二、屈原庙修建契机与民间屈原信仰的丰富性

三、屈原庙与屈原精神的传习

第三节 歌谣传说与屈原精神的民间传承

一、屈原题材歌谣的分布与屈原精神的民间承递空间

二、招魂曲与屈原家国情怀的民间传承

三、历史歌谣与屈原精神的民间颂扬

四、屈原传说的搜集整理与出版

五、读书洞、三星对半月与勤奋好学的屈原形象

六、照面井、濯缨泉与清洁自律的屈原形象

七、米仓口、珍珠岩、杜若草与爱民亲民的屈原形象

八、擂鼓台、楚王井、纱帽垛子与爱国进取的屈原形象

九、一卷《离骚》山鬼哭与悲壮爱国的屈原形象

十、怀沙、灵牛、招魂、疑冢与民间怀念

十一、歌谣传说:屈原精神的民间口碑

第三章 屈原精神的文人阐发

第一节 汉代拟骚作品:屈原之“穷”的审美体验

一、楚宋玉《九辩》:汉代拟骚的“前奏”

二、贾谊《吊屈原赋》:屈原“逢世不祥”的追伤与自喻

三、《七谏》、《哀时命》:屈原“生不遇时”的深思

四、“九体”:屈原政治悲剧的凝练与反思

五、汉代拟骚:屈原作品的审美体验与文化接受

第二节 汉唐屈原传记:屈原风范的理性认识

一、《史记·屈原列传》:屈原精神的首次凝练

二、《新序·节士·屈原》:屈原“不以辱生”的正臣风范

三、《屈原外传》:文人对民间屈原形象的接受与传承

第三节 唐代咏屈诗:屈原独醒与悲剧的形象定格

一、骚人道不沉:化解心中的失意与无助

二、灵均说尽孤高事:文人内心深处的“苦结”

三、憔悴滞江潭:屈原“悲情”符码的定格

第四节 宋代咏屈诗文:屈原精神的高标与反思

一、吊屈谁知特怆神:屈原“忠贞见弃”的回响

二、灵均标致高如许:屈原精神的人格示范

三、固应聊颂屈原橘:屈原“独醒”精神的传承障碍

第五节 元明清屈原戏:屈原悲剧形象的深化与幻化

一、“屈原戏”的流传

二、明末郑瑜《汨罗江》:抑独醒之悲 扬旷达随俗

三、清张坚《怀沙记》:写千古奇冤 惜忠直才智

四、清周乐清《屈大夫魂返汨罗江》:仙化除幽恨 曲终诔忠魂

五、清尤侗《读离骚》:写直行己志 彰孤忠遗恨

第六节 屈原诗歌的图绘与屈原精神的传承

一、屈原诗歌图绘创作的数据统计与分析

二、宋李公麟《九歌图》与屈原忠清形象的视觉传播

三、明清《离骚全图》与屈原亲民形象的视觉传达

第七节 “楚辞”辑注与屈原爱国精神的彰显

一、“楚辞”辑注与屈原作品传播接受的大致脉络

二、忠信于君国:王逸“楚辞”章句的彰显

三、忠君爱国:洪兴祖、朱熹“楚辞”辑注的提炼

四、忧国忧民:王夫之等“楚辞”注本的阐发

五、爱身忧国:蒋骥“楚辞”注本的考析

六、爱国精神:近代以后“楚辞”论著的承续

七、“楚辞”辑注与文人心灵的铸造

第八节 近现代文学与屈原精神的世界性和民族性阐发

一、龚自珍与屈原精神近代化的先导

二、梁启超、王国维与屈原精神现代化的演进

三、第一届“诗人节”与屈原爱国精神的空前弘扬

四、历史剧《屈原》与屈原自爱爱国精神的形象演绎

第九节 屈原精神的文人传承接受历程

一、一部生命价值观的探讨史

二、一部人格灵魂的铸造史

第四章 屈原精神的官方褒崇

第一节 汉代帝王对屈原作品的爱重与推广

一、高祖偏爱“楚歌”与屈原作品的宫廷传播

二、武帝爱秘《离骚》与屈原作品阐释的经学化

三、宣帝雅爱辞赋与屈原作品的结集流播

第二节 唐宋宫廷端午风尚与屈原精神的传承接受

一、唐代宫廷竞渡风尚与屈原精神的传承

二、唐代公祭与屈原“忠义”精神的官方弘扬

三、宋代宫廷帖子词与屈原精神的浸润

第三节 晚唐以来的屈原封号

一、晚唐始封“昭灵侯”

二、后晋进封“威显公”

三、宋神宗两次封屈原:“清烈公”“忠洁侯”

四、元代加封“忠节清烈公”

五、明洪武二年复号“楚三闾大夫屈平氏之神”

六、明万历四十二年封“水府庙大帝”

七、清代封号“靖楚江王”、“忠烈王”非“信史”

八、历代屈原敕封与庙额演变一览

第四节 官方褒崇与屈原精神的价值生成

一、“昭灵侯”与屈原精神宗教价值的认同

二、“威显公”与屈原精神政治价值的宣示

三、“清烈”与屈原精神伦理价值的彰显

四、“忠节清烈”与屈原精神政治伦理价值的推崇

五、“世界文化名人”与屈原精神文化价值的广泛肯定

六、官方褒崇与屈原精神价值体系的彰显

第五章 屈原精神的域外接受

第一节 民间屈原信仰在域外的传承接受

一、中韩移民与“端午祭屈”在朝鲜半岛的传播

二、遣唐使与“端午祭屈”在日本的传播与剥离

三、法国传教士与端阳竞渡在欧洲的传播

四、海外华人与“端午祭屈”在东南亚及北美的传播

第二节 屈原作品的域外传播与接受——以韩国为中心

一、屈原作品韩国传播的信源

二、屈原作品韩国传播的途径和方式

三、屈原作品韩国传播的版本

四、屈原作品接受的两个黄金时期

五、屈原忠贞爱国精神倍受推崇

第三节 咏屈汉诗与屈原精神的域外接受

一、日本汉诗与屈原忠贞独醒的深切同情

二、越南使者咏屈汉诗与屈原精神的域外接受

第四节 当代海外华人文学与屈原精神的传承接受

一、马华作家的“屈原忧思”与屈骚精神的域外传承

二、新加坡“五月诗社”与屈原精神的域外传承

三、美籍华人端午书写与屈原精神的域外记忆

四、华裔英文文学《〈离骚〉:挽歌》与屈原精神的域外传承

第五节 竹治贞夫《屈原传记》与屈原精神的域外阐释

一、“心灵一生中都是纯洁无瑕的”:细腻阐发屈原的廉洁好修

二、“忠厚的忧国诗人”:多维深挖屈原的爱国精神

三、屈原精神域外阐释的“回流”现象

第六节 屈原精神域外传承接受的特征探赜

一、汉宋《楚辞》辑注本直接影响域外的价值认同

二、屈原忠贞爱国精神最能引发域外共鸣

三、屈原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呈现出三种形态

结论

一、屈原精神的内涵及其核心要素

二、屈原精神传承接受的四个维度

三、屈原精神传承接受的波浪式推进

后记

屈原精神传承接受史论是2021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作者龚红林。

得书感谢您对《屈原精神传承接受史论》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