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借助“结构边缘”与“心理边缘”这一对概念工具,构建了个体社会边缘化的双重路径理论模型。
内容简介
失独人群失独后的“心死”使他们产生严重的身份认同危机,这种心理边缘状态直接影响了他们正常的社会交往,进而“失婚”、“失业”、“失语”,最终陷入“关系孤岛”的结构边缘中,在的双重边缘状态下难以自拔。
本书通过失独人群社会边缘化境况、进程的深描,建构了边缘化进程起点的“情境变动”概念工具,提出并分析了社会边缘化的“心理—结构”路径及其演化机制。
作者简介
作者徐晓军,湖北黄陂人,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湖北省社会发展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农村社会学、边缘人群研究。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教育部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在《社会学研究》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公开出版学术专著4部,2部著作获教育部社科成果奖。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序
第一章 社会边缘化:起点与路径
第一节 边缘性研究及其历史脉络
一 边缘性及其历史脉络
二 边缘性研究的两大取向
三 结构边缘与心理边缘
第二节 情境变动与边缘化的路径
一 经典理论中的社会边缘化路径
二 社会边缘化的起点——情境变动
三 情境变动的本质——互动身份变动
第三节 研究问题:边缘化的“心理—结构”新路径?
一 对边缘化路径的重新解读
二 问题的提出:边缘化的另一条路径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 研究对象
二 调查地点概况
第二章 失独——失独者生活情境的剧烈变动
第一节 “失独”的文化意涵
一 “孝”文化主导下的社会文化传统
二 “孝”文化主导下“失独”的文化意涵
第二节 失独——生活异变的开始
一 自我领域
二 社会领域
第三节 失独者生活情境变动的特点
一 生活情境变动的突发性
二 生活情境变动的不可见性
三 生活情境变动的双重建构
四 生活情境变动的剧烈性
第三章 “遗忘就等于背叛”——失独者的心理边缘化
第一节 心理边缘化的表现及特点
一 心理边缘化的核心指标
二 失独者心理边缘化的指标选定
第二节 失独者心理边缘化的外显特征
一 创伤再体验症状
二 麻木回避类症状
三 警觉性增高症状
四 过度移情症状
五 其他不良适应症状
第三节 失独者心理边缘的自我建构
一 家庭意涵的中国式转变
二 失独者心理边缘的自我建构途径
第四节 失独者心理边缘化的进程与特点
一 失独:心理边缘化的起点
二 急性应激障碍:心理边缘化初步形成
三 创伤后应激障碍:心理边缘化最终形成
第四章 日益扩大的角色距离——失独者的结构边缘化
第一节 失独者心理边缘后的外在结构性变化
一 角色危机:日益模糊的角色认知
二 价值否定:日益下降的社会地位
三 人情式微:日益减少的社会关怀
四 污名标签:日益恶化的社会融入
五 心理失衡:日益增长的社会排斥
第二节 失独者结构边缘地位的获得
一 “失依”:代际支持中断
二 “失婚”:夫妻关系受损
三 “失业”:经济收入困难
四 “失语”:利益诉求艰难
五 “关系孤岛”:社会融入困难
第三节 失独者角色距离的产生、扩大及其结构边缘化
一 期望角色:失独者角色扮演的认知前提
二 领悟角色:失独者角色扮演的关键机制
三 实践角色:失独者角色扮演的行为体现
四 角色距离:失独者结构边缘化的产生机制
第五章 失独者社会边缘化的路径与特点
第一节 失独人群的边缘化进程
一 从情境变动到心理边缘:失独人群的自我边缘化认知
二 从心理边缘到结构边缘:失独人群的边缘化发展
三 从想象边缘到事实边缘:失独人群的边缘化结果
第二节 “心理—结构”:失独人群的边缘化路径
一 失独人群的边缘化缘于剧烈的情境变动
二 身份认同:心理边缘的形成逻辑
三 身份互动:边缘化的内在机制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基本结论
一 社会边缘化的起点与结果
二 社会边缘化的两条路径
第二节 讨论与建议
一 社会边缘化的“非常规”路径
二 社会边缘化的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后记
“心理—结构”双重边缘化是2019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徐晓军。
得书感谢您对《“心理—结构”双重边缘化》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