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苏轼不同内容和形式的书法作品,在时空建构上呈现为一种“唱和诗文本”,是北宋发达的书法交游网络的镜像。
内容简介
苏轼一生的宦游呈现为宏大的文化地理结构,相关的书法作品是这一地理结构的表征。
“苏氏题刻几遍天下”,具有高度自发性的众多题名、题字及诗文题刻,是北宋士大夫在文化上的“天下”意识——乐观的文化态度与远大文化抱负的体现。以山水赏会为基本主题的题刻是苏轼将客观自然人文化的重要方式,与其时作为探索外部世界成果的绘画再现高峰的出现,具有互文性。
就书法的终极价值而言,苏轼对“书写不朽”有明确的意识,在一个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时代,他的书法活动有着强烈的言志意味,以及传达独特审美经验的意识。
作者简介
作者刘鹤翔,文学硕士(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博士(四川大学),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特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作者简介
出版说明
序
摘要
绪论
第一章 斯文与书法之文
第一节 空间蜕变与苏轼的传统视野
一 从祭祀空间到审美空间
二 作为空间意象的古意
三 篆书与笔法通变
四 个人化艺术与私人空间
第二节 斯文重建与书法复兴
一 书法家学的衰落
二 “与文俱传”的观念
三 帖学与尚意书风
四 自成一家
小结
第二章 流动的景物
第一节 景物之眼
一 题刻与流动性
二 “不能自已而作”
三 “雪泥鸿爪”的名胜化
第二节 书题与山水文本
一 书法与山水传统
二 书题与山水空间
三 湖山公案
四 书题与主体意识
小结
第三章 士人纪念碑
第一节 “天下”与士人之乐
一 苏轼的纪功碑
二 天下意识
三 与民同乐与自适之乐
四 燕集的书法意义
第二节 唱和诗与书法文本
一 燕集的文本化
二 《武昌西山》的空间结构
小结
第四章 苏轼的“心斋”
第一节 苏轼的空间诗学
一 建物的文本化
二 文法与书法
三 “心斋”
四 心与物
第二节 寓意于物
一 雪斋清境
二 书斋器物与士人价值
三 千里面目
小结
第五章 流寓空间中的苏轼书法
第一节 流寓中的书写
一 “西山之胜始具”
二 东坡赤壁
三 “吾州以东坡为重”
第二节 士庶之间
一 书法与士人认同
二 作僧佛语
三 “沧海何曾断地脉”
第三节 品题与名物
一 书与画:审美世界的扩张
二 鉴物与审美
三 岭南风物的人文化
小结
第六章 不朽的书写
第一节 “书”与“势”
一 词臣之“道”
二 迂回与讥讽的诗学
三 宋代的石刻媒介
第二节 “多难畏人”与“不朽”
一 “不朽”意识
二 “多难畏人”
三 苏轼书法的劫难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湖山公案:苏轼游踪与北宋书法空间是2022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刘鹤翔。
得书感谢您对《湖山公案:苏轼游踪与北宋书法空间》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