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本书立足于侵权行为形态与侵权责任形态对应理论,提出构建全新的第三人侵权行为理论体系。
内容简介
本书试图将第三人行为引发的责任免除和责任分担问题放置在同一平台加以解决,一举攻克第三人行为引发的侵权难题,完成从“第三人行为理论”向“第三人侵权行为理论”的转换。
作者简介
作者郑志峰,法学博士,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法学博士、博士后,网络空间治理研究院副院长、人工智能法律研究院自动驾驶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兼任重庆市自动驾驶道路测试管理专家委员会执行委员,百度公共政策研究专家顾问,腾讯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贵州省大数据政策法律创新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华东政法大学数字法治研究院特聘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民商法、人工智能法。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编委会
问渠那得清如许
前言
导论从“第三人行为”到“第三人侵权行为”
一、问题缘起
(一)线索一:《侵权责任法》第28条的解释困境
(二)线索二:现有法律规范有关第三人行为的规定零散而又混乱
(三)线索三:既有多数人侵权制度应对第三人行为引发责任分担问题的不足
二、研究现状的概括
(一)传统免责事由路径下第三人行为的中外规制
(二)侵权形态对应理论下规制第三人侵权问题的两次尝试
(三)上述两种有关第三人侵权行为理论学说之不足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本书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本书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二)研究尚待完善之处
五、三点补充说明
第一章免责事由路径下第三人行为理论之反思
第一节 侵权法中的第三人与第三人行为
一、侵权法中的第三人
二、作为免责事由的第三人行为
第二节 第三人行为规制的域外法考察
一、大陆法系中的第三人行为理论
二、英美法系中的第三人行为理论
三、地区性统一侵权法运动中的第三人行为理论
四、域外法考察之小结
第三节 我国既有第三人行为理论研究的不足与出路
一、我国关于第三人行为规制的立法回顾
二、既有绝对免责事由路径下第三人行为理论之困境
三、现行多数人侵权制度应对第三人责任分担问题的不足
四、第三人行为引发侵权问题的重新提出
五、小结
第二章侵权形态对应视角下第三人侵权行为理论之构建
第一节 从第三人行为到第三人侵权行为
一、侵权形态对应理论及其启示
二、侵权形态对应视角下第三人侵权行为理论之提出
第二节 第三人侵权行为理论既有学说及其评析
一、关于第三人侵权行为理论的第一种学说
二、关于第三人侵权行为理论的第二种学说
三、对于上述两种第三人侵权行为理论学说的评析
第三节 第三人侵权行为理论体系的重构
一、第三人侵权行为理论重构的基本思路
二、第三人侵权行为理论重构的具体方案
三、第三人侵权行为理论体系之再梳理
四、小结
第三章纯粹关联型第三人侵权行为理论之解析
第一节 纯粹关联型第三人侵权行为之界定
一、纯粹关联型第三人侵权行为的概念与特征
二、纯粹关联型第三人侵权行为的分类
三、纯粹关联型第三人侵权行为的法律定位
第二节 纯粹关联人不承担侵权责任的规则建构
一、纯粹关联人不承担侵权责任的主要测试规则
二、纯粹关联人不承担侵权责任的识别路径构建
第三节 纯粹关联型第三人侵权行为的类型化分析
一、第三人故意侵权或犯罪行为介入的情形
二、第三人过失侵权行为介入的情形
三、非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介入的情形
四、第三人不作为介入的情形
五、小结
第四章危险竞合型第三人侵权行为理论之解析
第一节 危险竞合型第三人侵权行为的提出
一、侵权法中的不真正连带责任
二、不真正连带责任的责任结构分析
三、危险竞合型第三人侵权行为的提出
第二节 危险竞合型第三人侵权行为的构建
一、危险竞合型第三人侵权行为的概念与特征
二、危险关联人承担不真正连带责任的正当性基础及其缓和
三、危险竞合型第三人侵权行为的法律定位
第三节 危险竞合型第三人侵权行为的类型化分析
一、法律直接规定的危险竞合型第三人侵权行为类型
二、法律间接规定的危险竞合型第三人侵权行为类型
三、法律应当规定的危险竞合型第三人侵权行为类型
四、小结
第五章消极竞合型第三人侵权行为理论之解析
第一节 消极竞合型第三人侵权行为的提出
一、侵权补充责任之缘起
二、补充责任的责任结构分析
三、消极竞合型第三人侵权行为的提出
第二节 消极竞合型第三人侵权行为的构建
一、消极竞合型第三人侵权行为的概念与特征
二、消极关联人承担补充责任的正当性基础及其修正
三、消极竞合型第三人侵权行为的法律定位
第三节 消极竞合型第三人侵权行为的类型化分析
一、法律明确规定的消极竞合型第三人侵权行为类型
二、法律应当排除的消极竞合型第三人侵权行为类型
三、法律应当拓展的消极竞合型第三人侵权行为类型
结论
后记
第三人侵权行为理论研究是2018年由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作者郑志峰。
得书感谢您对《第三人侵权行为理论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