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训(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曾国藩家训(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编辑推荐

本书蕴含了曾国藩处世应变的哲学体悟和思想精髓。

内容简介

曾国藩对于他的两个儿子,是不同的人生角色。是慈父,亦是良师,亦是益友。

本书的核心内容则是学业教育和家风建设。对子女的教育涉及修身、治学、持家。

本书语言醇厚,感情真挚。上至经邦纬国、济世救民之道的阐发,中及进德修业、读书求学的方法指导,下至人际琐事处理和家庭经济生计的经验建议,可谓事无巨细,纤悉无遗,可谓曾国藩一生主要活动及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蕴含了其处世应变的哲学体悟和思想精髓。

作者简介

译注者檀作文,男,安徽省东至县人,1973年3月生。2000年于北京大学获得文学博士学位,现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前言

卷上

咸丰六年丙辰九月念九夜谕纪鸿儿

咸丰八年七月二十一日

咸丰八年八月初三日

咸丰八年八月二十日

咸丰八年十月二十五日

咸丰八年十月二十九日

咸丰八年十二月初三日

咸丰八年十二月十三日

咸丰八年十二月三十日

咸丰九年三月初三日

咸丰九年三月二十三日

咸丰九年四月二十一日

咸丰九年五月初四日

咸丰九年六月十四日

咸丰九年八月十二日

咸丰九年九月二十四日

咸丰九年十月十四日

咸丰十年闰三月初四日

咸丰十年四月初四日

咸丰十年四月二十四日

咸丰十年十月十六日

咸丰十年十一月初四日

咸丰十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咸丰十一年正月初四日

咸丰十一年正月十四日

咸丰十一年正月二十四日

咸丰十一年二月十四日

咸丰十一年三月十三日

咸丰十一年四月初四日

咸丰十一年六月二十四日

咸丰十一年七月十四日

咸丰十一年七月二十四日

咸丰十一年八月二十四日

咸丰十一年九月初四日

咸丰十一年九月二十四日

咸丰十一年十月二十四日

咸丰十一年十二月十四日

同治元年正月十四日

同治元年二月十四日

同治元年三月十四日

同治元年四月初四日

同治元年四月二十四日

同治元年五月十四日

同治元年五月二十四日

同治元年五月二十七日

同治元年七月十四日

同治元年八月初四日

同治元年闰八月二十四日

同治元年九月十四日

同治元年十月初四日

同治元年十月十四日

同治元年十月二十四日

同治元年十一月初四日

同治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同治元年十二月十四日

卷下

同治二年正月二十四日

同治二年二月二十四日

同治二年三月初四日

同治二年三月十四日

同治二年五月十八日

同治二年七月十二日

同治二年八月初四日

同治二年八月十二日

同治二年十二月十四日

同治三年六月二十六日

同治三年七月初七日

同治三年七月初九日

同治三年七月初九日

同治三年七月初十日

同治三年七月十三日

同治三年七月十八日

同治三年七月二十日

同治三年七月二十四日

同治四年闰五月初九日

同治四年闰五月十九日

同治四年六月初一日

同治四年六月十九日

同治四年六月二十五日

同治四年七月初三日

同治四年七月十三日

同治四年七月二十七日

同治四年八月十三日

同治四年八月十九日

同治四年八月二十一日

同治四年九月初一日

同治四年九月十八日

同治四年九月二十五日

同治四年九月晦日

同治四年十月初四日

同治四年十月十七日

同治四年十月二十四夜

同治四年十一月初六日

同治四年十一月十八日

同治四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同治五年正月十八日

同治五年正月二十四日

同治五年二月十八日

同治五年二月二十五日

同治五年三月初五日

同治五年三月十四夜

同治五年四月二十五日

同治五年五月十一夜

同治五年六月十六日

同治五年六月二十六日

同治五年七月二十一日

同治五年八月初三日

同治五年八月二十一日

同治五年九月初九日

同治五年九月十七日

同治五年十月十一日

同治五年十月二十六日

同治五年十一月初三日

同治五年十一月十八日

同治五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同治五年十二月初一日

同治五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同治六年三月二十二日

同治六年三月二十八日

同治六年五月初五日

同治九年六月初四日

日课四条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曾国藩家训(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是2020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作者檀作文 译注。

得书感谢您对《曾国藩家训(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你可能喜欢
唐明浩评点曾国藩语录 电子书

涵盖曾国藩关于立志、恒常、勤勉、顽强坚毅等诸多方面的嘉言,唐浩明精彩点评,深刻领悟曾氏智慧。
河源的传统社会与地方民俗(全2册) 电子书

以历史人类学的方法,重构河源传统社会与民俗的面貌。
中日共同历史研究报告(全2卷) 电子书

学术上厘清历史事实,交换关于历史认识的意见,分析历史认识的差异与问题,缓解围绕历史问题的对立情绪,加深两国和平友好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