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该很好,你若尚在场

春天该很好,你若尚在场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中国版《人生果实》,42封信,53年情,相携到老的爱情是什么样的?

内容简介

一本中国版的《人生果实》,借由蔡澜的插画师苏美璐的母亲——何淑珍女士思念已逝丈夫的42封书信,探索深藏于时间长河中的爱情瑰宝。生活中细碎的点滴经历,一年四季的万千景致,生前庭园栽植的小树,经由何淑珍的笔端都成了53年爱情不可磨灭的见证。

本书给我们还原了一段不被时间改变、不因时空转换的纯粹的爱情故事,这在当今时代、当今世界尤其显得珍贵与震撼。

作者简介

作者何淑珍,1942年生于广东东莞,蔡澜御用插画师苏美璐之母。婚后专职相夫教子,俟儿女长大,闲时流连于股市中以自娱。著有《珍收百味集》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言

略论外子之处事与为人

悼念文四则

第1封信 春晖园生日祭祀

第2封信 你走的那天

第3封信 丧礼

第4封信 衣冠冢

第5封信 追思会有感

第6封信 情诗一则

第7封信 遗稿

第8封信 居港两月的足迹回顾

第9封信 黄鹤高飞了

第10封信 谈梦

第11封信 我失忆了!怎么办?

第12封信 川字掌

第13封信 也论生与死

第14封信 《珍收百味集》

第15封信 大食会的回顾

第16封信 谁惜父母心?

第17封信 大酒店与奖学金

第18封信 设得兰群岛与爱丁堡之行

第19封信 股票篇

第20封信 周年祭奠

第21封信 回馈篇

第22封信 一封旧信

第23封信 中秋节

第24封信 假如可以转换

第25封信 《七十杂忆》续稿

第26封信 重阳节

第27封信 修祖墓

第28封信 《清史稿》电子本

第29封信 踏叶而行

第30封信 杂感数则

第31封信 再谈股票

第32封信 珍馐百味?

第33封信 人为什么会死?

第34封信 结婚五十五周年缅怀

第35封信 农历新年杂忆

第36封信 元宵节杂记

第37封信 杀我马者路旁人

第38封信 观书画联展彩色的梦

第39封信 谈设立中国语言及文学系奖学金事

第40封信 奖学金与股票

第41封信 近况数则

第42封信 最后的一封信

附录一:谈夫妻相处之道

附录二:思念

附录三:旧信

春天该很好,你若尚在场是2022年由时代华语国际出版,作者何淑珍。

得书感谢您对《春天该很好,你若尚在场》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人生非若春日蔷薇 电子书
适读人群 :普通读者,文学读者 【影响贾平凹至深的“一生传奇”】郁达夫50年极高水准散文精粹 【献给每一个在生命旅途中浮沉的人】人生要做好的,是真正的自己!真性处世,真心待己,坦率从容,默守自在初心。一部直击现代人自我的人生礼赞! 【爱的欢乐与苦闷,人生的况味与温度】色彩不浓,回忆不永;因为看透,所以他是郁达夫。他天性的浪漫与尴尬,自在与失意,伟大与平凡,促成他写下一个真诚的“人”字,是每个孤独心房的叩门者。 【贾平凹,沈从文,季羡林,赞叹推荐!!!】正因为他率真,写得非常真切,正因为他浪漫洒脱,写得毫无忌惮,正因为他才华横溢,写得清朗绚丽……他是人和文统一的,这样的人必然是一生传奇。——贾平凹 【内容丰富,装帧清雅】单本近400页,郁达夫散文精粹全收录;内文为裸脊锁线,便于摊阅;瑞典柔和轻型纸,悦目柔软;封面专色绿印刷,装帧设计清爽典雅。 命运冬夏恒久,愿你一世真忱!真性处世,真心待己。人生要做好的,是真正的自己。
长江文学艺术的春天 电子书
本书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历届艺术节的有关文件,含通知、领导讲话及第六届艺术节资料;第二部分是一批回忆文章。
在花朵前,春天让我欣喜 电子书
生活难免会有坎坷,那些受过的伤、流过的泪,不是要让你将心封闭,而是让你的内心更加丰厚善感。人最美的时刻是发自内心欣喜的那些瞬间,生活中的很多快乐是需要发掘和感受的,比如品一壶茶,听一首歌,淋一场雨,静静看一本书,细火慢炖煲一锅汤,闻一闻花香……偶尔抽离出日常去远行,去看看别处的风景,遇见不同的人和人生,感受生活给我们的善意,也回馈生活以温暖和光亮,你会发现越感恩越心生欣喜,人生也总是充满快乐和希望
春天,我们出发:甘肃“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纪实 电子书
本书在全国反贫困大决战的视野下,回顾、梳理了甘肃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全过程,并深入探析了甘肃“双联”行动对连片开发地区、对全国扶贫攻坚的意义与镜鉴。
“尚情”思潮的生命审美研究:晚明人情小说的“理”与“欲” 电子书
本书以晚明时期的人情小说为研究对象,以个体生命存在为逻辑起点,通过“情”的演变,即从“情欲”的觉醒到“欲”的泛滥,再到“理”的回归,展现生命的内向探索过程。以生命存在为视角对晚明文化的考察,展现了儒家正统意识形态与世俗大众文化的对立与融合的过程。在理与欲、感性与理性、自然性与社会性的一系列矛盾中,个体生命如何实现二者的协调,即一种审美与伦理的统一,既是历史问题,也是建构当代社会的新的意识形态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