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第三版前言
进入21世纪新时代,我们的祖国继续全面建设和谐的小康社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中共十七大会议之后,文化界响应号召,正在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热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的积极性,令我们振奋精神做好本
职工作。
教育史学科工作者应该与时俱进,为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教育传统作出自己的奉献,努力促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研究方法的创新。由于近年来学术界涌现一些新的研究成果,我们对一些历史问题也有新的体会,教学工作中又积累了新的经验,所以现在综合吸纳这些新东西,对《中国教育史》教材再作一次修订是适时的。
《中国教育史》是主要面向教育专业本科生的教材。自出版之后,许多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以及师资培训、学位课程先后采用本教材。为满足教学需要,第一版印刷8次,第二版印刷19次,累计印刷27次,印数271600册。教材的使用面越广,我们所承受的社会责任越重,这也鞭策我们以精益求精的精神做好修订工作。修订的任务是要系统、全面地认识中国教育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教育传统,为现代化的教育改革提供历史借鉴。修订的原则是体现与时俱进的精神。在这次修订中,我们更新了教材的部分内容,补充了近年新的研究成果;调整了一些章节,使主流更为清晰,重点更加明确;精简了次要节目,以彰显教育史专业性;并增设“导读”和图片,使读者容易把握教材的脉络和内容,使教材增添一些直观生动的气息。
参加《中国教育史》第三版编写工作的同志,按章节顺序如下:孙培青(第一章、第二章)、杜成宪(第三章)、王伦信(第四章)、胡金平(第五章)、孙培青、张建仁(第六章)、金林祥(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王伦信(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杜成宪、蒋纯焦(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参加修订工作的还有李世宏(撰写了部分初稿)、王一倩(搜集资料整理图表,对数字统计进行核对)、万筱青(搜集参考文献与有关图像,提供使用)、丁志颖(承担文字输入,并核对引文)。
本教材经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审核批准,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为这次修订工作作了积极的努力和支持。由于大家的工作繁忙,时间紧张,修订中可能存在疏漏或差错,欢迎大家批评,以利于今后不断完善。
内容简介
本书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编写教材的指导思想,按各个社会形态的发展阶段分章,把各时代各阶级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都放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历史条件下进行考察,揭示其内在联系。对教育制度的研究,主要以人才的培养为中心,论述其方针政策、管理措施、教育内容和方法,以及经验与教训;对教育思想的研究予以重视,通过对主要代表人物的分析介绍,来反映各历史时期教育思想的发展,以总结教育理论思维的经验。运用辩证方法对教育历史作实事求是的评价,区分精华与糟粕,以便古为今用,提供历史借鉴。
《教育类专业基础课系列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教育史(第3版)》在原版的基础上更新了教材的部分内容,补充了近年新的研究成果;调整了一些章节,使主流更为清晰,重点更加明确;精简了次要节目,以彰显教育史专业性;并增设“导读”和图片,使读者容易把握教材的脉络和内容,使教材增添一些直观生动的气息。
作者简介
孙培青,华东师范大学教授。1958年于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至今,曾任教育系主任,现为国家重点学科点中国教育史学科博士生导师、教授。从事中国教育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中国教育制度史。主编的论著有《中国教育史》、《中国教育思想史》、《中国教育管理史》等;参编《中国古代教育文选》、《中外教育比较史纲》(第一卷)等。其主编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中国教育史》获国家教委优秀教育一等奖。
章节目录
第一章 原始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 中国教育的起源
一、中国大地最早的人类
二、教育的起源
第二节 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
一、生产劳动的教育
二、生活习俗的教育
三、原始宗教的教育
四、原始艺术的教育
五、体格和军事训练
第三节 氏族公社末期学校的萌芽
一、部落显贵世袭引起教育的变化
二、文字的产生提出新的教育需要
三、学校萌芽的传说
第二章 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 夏、商的教育
一、夏代的教育
二、商代的教育
第二节 西周的教育
一、西周的社会
二、西周的教育制度
三、六艺教育
第三节 春秋时期教育的变革
一、官学衰废
二、私学兴起
三、私学的历史特点
第四节 孔丘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二、重视教育的作用
三、提倡“有教无类”
四、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五、以“六艺”为教学内容
六、总结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七、主张自觉修养德行
八、树立教师的典范
九、历史影响
第三章 战国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 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
一、养士之风盛行
二、百家争鸣
三、私学发展
第二节 齐国的稷下学宫
一、稷下学宫始末
二、稷下学宫的性质和特点
三、稷下学宫的历史意义
第三节 墨翟和墨家的教育思想
一、墨翟生平和墨家学派
二、论教育作用和教育目的
三、论教育内容
四、论教育方法
第四节 孟轲的教育思想
一、孟轲的生平和政治主张
二、“性善论”——教育理论的基础
三、论教育作用和教育目的
四、论理想人格
五、论教学
第五节 荀况的教育思想
一、荀况生活的时代和生平活动
二、“性恶论”与教育作用
三、论教育目的
四、论教育内容
五、论学习过程与思想方法
六、论教师的地位与作用
第六节 道家的教育思想
一、老庄及其道家学派
二、论教育的作用
三、论理想人格
四、论学习与求知
第七节 法家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一、从商鞅到韩非
二、绝对的“性恶论”
三、禁“二心私学”
四、“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第八节 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
一、《大学》
二、《中庸》
三、《学记》
四、《乐记》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 秦朝的教育政策及其措施
一、统一文字
二、严禁私学
三、吏师制度
第二节 汉朝的文化教育政策
一、各家并存,推重“黄老之学”的汉初文教政策
二、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第三节 汉朝学校教育的发展和经学教育的特点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二、今古文经学之争与汉朝经学教育的特点
第四节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著述
二、《对贤良策》和三大文教政策
三、论人性和、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四、论道德教育
五、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第五节 王充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思想特征
二、论人性和教育的作用
三、培养“文人”和“鸿儒”的教育目标
四、“博通百家”的教育内容
五、论学习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 魏晋的学校教育
一、三国时期的官学教育
二、两晋时期的官学教育
三、魏晋时期的私学教育
第二节 南朝的学校教育
……
第六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
第七章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第八章 明朝的教育
第九章 清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
第十章 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
第十一章 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第十二章 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
第十三章 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
第十四章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第十五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
参考书目
中国教育史是2009年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孙培青。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教育史》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