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天星斗:苏秉琦论远古中国

满天星斗:苏秉琦论远古中国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以苏秉琦先生在考古学上的成就为扎实的基础和切入点,带你探寻精彩多样的远古中国。

内容简介

在大量扎实的考古实践工作基础上,苏秉琦先生提出区系类型学说,认为中原地区只是独立发生发展但又互相影响的六大区系之一,从而对历史考古学界根深蒂固的古中原中心、汉族中心、王朝中心的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并将新石器时期的中国文明状态传神地描述为“满天星斗”。

书中精选136篇苏秉琦先生论著,带领读者探寻“满天星斗”的远古中国。

谨以此书纪念苏秉琦先生逝世25周年。

作者简介

作者苏秉琦,中国考古学界的泰斗专家,与夏鼐先生同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写在《满天星斗:苏秉琦论远古中国》前面的话

《满天星斗:苏秉琦论远古中国》选编代序

第一章 问题与综述:中国文明的初始秘密

百万年连绵不断的中华文化 ——苏秉琦谈考古学的中国梦

一、绕出两个怪圈

二、区系类型说的主要论点

三、中原文化不是中国文化唯一来源

四、中华文明发展有自己的道路

五、中原文明是次生型文明

六、文明要素与文明因素之辨

七、“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的说法不确切

八、长城是各民族文化的熔炉

九、多源一统、历久不衰的原因

十、中华文明的精华

十一、世界必将走向“大同”

重建中国古史的远古时代

一、旧石器时代

二、新石器时代

三、史前时代社会的分工和分化

四、文化的分区与重组

五、古史传说

关于重建中国史前史的思考

一、中国史前史的性质与任务

二、中国史前史的内容和时、空框架

迎接中国考古学的新世纪

一、关于“重建”的回顾

二、区系类型考古的实践与理论

三、从区系的中国到区系的世界与世界中的中国

文化与文明 ——在辽宁“兴城座谈会”上的讲话

一、背景——历史的反思

二、中国考古学新时期的两个标志

三、中华文明起源的几种形式

四、我们学科的目标

第二章 满天星斗格局

象征中华的辽宁重大文化史迹

一、中华文明曙光的象征——红山文化坛、庙、冢

二、中华民族的象征——辽西古长城

三、中华统一国家的象征——秦汉“碣石宫”

中华文明的新曙光

关于辽河文明 ——与日本富山电视台内藤真作社长谈话(一)

关于环渤海—环日本海的考古学 ——与日本富山电视台内藤真作社长谈话(二)

仰韶文化研究与中国文化起源问题 ——纪念仰韶村遗址发现六十五周年

代序言

两种“小口尖底瓶”

两种花卉图案彩陶盆

两种动物图案彩陶盆(鱼、鸟)

仰韶文化的去向

仰韶文化的源流问题探索的启示

关于仰韶文化的若干问题

一、引言

二、什么是半坡类型和什么是庙底沟类型

三、庙底沟类型主要文化特征的分析

四、半坡类型主要文化特征的分析

五、庙底沟类型和半坡类型的关系

六、年代和分期

七、社会发展阶段

八、分布和分区

九、同其他原始文化的关系

十、结语

仰韶文化同历史传说的关系

神农氏时代

黄帝尧舜氏时代

夏代

谈“晋文化”考古

一、作为中原古文化一个组成部分的晋文化

二、作为北方古文化一个组成部分的晋文化

三、中原和北方两大古文化区系间的重要纽带

关于陶寺发掘报告编写及有关问题

一、关于陶寺遗址的文化特点

二、关于发掘资料的整理和报告编写

三、关于晋南的考古学课题

楚文化探索中提出的问题 ——在“中国考古学会第二次年会”闭幕式上的讲话

一、楚文化探索的对象和目的

二、探索楚文化的特征和渊源问题

三、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文化面貌的阶段性变化和诸地区间文化关系的变化

关于“几何形印纹陶” ——“江南地区印纹陶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学习笔记

一、写作背景

二、关于起名

三、图形分类

四、区系分片

五、江西北部地区的几何形印纹陶

六、江西北部几何形印纹陶的发展阶段

七、与邻近地区的关系问题

八、结论

第三章 方法与器物

试论传说材料的整理与传说时代的研究

一、引言

二、传说材料的整理

三、传说时代的研究

四、结论

地层学与器物形态学

一、地层学

二、器物形态学

瓦鬲的研究

一、斗鸡台出土瓦鬲的形制与年代

二、瓦鬲的分布与演变

三、瓦鬲的发生

四、瓦鬲的消灭

五、结论

满天星斗:苏秉琦论远古中国是2022年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作者苏秉琦。

得书感谢您对《满天星斗:苏秉琦论远古中国》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北朝论稿 电子书
本书收入作者近年的北朝研究论著,依长时段的观念考察历史,关注中华上古以降之文化对于北朝的影响,北朝文化对于中华中古以降之文化的影响,还试图以正名的方法表述北朝的时代关系,同时兼及北朝历史的局部考证,涉及当时的政治人物与权力纠葛。
社会文明论 电子书
以人性、生产力和社会制度的文明演进为主线,以全新的视角阐述了社会文明问题。
苏颂文脉传承与延展:厦门(同安)苏颂国际文化节论文集 电子书
本书分为苏颂精神的时代价值与现代意义、苏颂思想价值与文化贡献、苏颂与地域文化专题研究、苏颂文学专题研究等六部分,收录了《学习苏颂的现代意义》《苏颂的同安渊源与世界影响》《苏颂“合道尽理”与朱熹“格物致知”的一致性》等文章。
姓名论(修订版) 电子书
《姓名论》在理论层面上有突破,提出连名制中父名与子名的前后位置,最初取决于有关语言的名词性修饰语对于中心词的位置的新见解,以及形式与内容、区分与整合是姓名发展的内部规律的新理论。《姓名论》材料丰富,论据充足,行文严谨,是国内外不多见的一本专著。本著作在开拓姓名学研究新领域、采用多学科交叉研究方面,填补了空白。本著作不以罗列姓名材料为目的,而是力图在姓名学理论上有所突破,提出了“形式与内容”、“区分
客家文化符号论 电子书
本书运用文化符号学的方法研究客家文化,归纳了文化符号的基本理论方法,对客家文化符号概念、特性、功能、文化之源作了阐述;解读了闽西客家文化代表性符号;论述客家文化符号与客家社会、客家文化产业、客家文化创意及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