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尊严地离去?关于临终、死亡与安宁疗护的社会学研究

如何有尊严地离去?关于临终、死亡与安宁疗护的社会学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面对生命的最后旅程,我们如何与亲人、医护人员共同走过?

内容简介

伴随着老龄化进程加深,如何让人们有尊严地离去是我国面临的一项艰难议题。本书关注医疗场域的临终与死亡,探索个人对死亡的应对、机构对临终照护服务的设置和考量,以及社会对临终照护的政策与制度安排。“别离难”,这难在临终者难以获得合适的临终照护,难在家属难以与亲人告别,难在提供临终照护的从业者面临巨大压力,而实践安宁疗护的机构也遭遇多重困境。

死亡是一个生理事件,更是一个社会文化事件。死亡质量关系着生命的整体质量,关乎医学的价值取向和社会的文明进步。临终照护体系应如何安排,以提供对于国人来说具有社会及文化意义的临终支持?对这一问题的回答需要社会学的视角,从社会文化与制度中来理解临终、死亡及安宁疗护的发展。

作者简介

作者涂炯,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引人才,讲师,硕士生导师、工作和教育背景讲师(2015年至今),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讲师(2015年至今),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双聘讲师。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第一章 绪论

第一部分 中国社会的死亡现状与困境

第二章 面对死亡:观念与态度

一 介绍:死亡观念和态度的研究

二 好死亡vs.不好的死亡

三 社会文化中的死亡态度

四 讨论与总结:变化的死亡观念与善终理念

第三章 无法自主的死亡?死亡的告知与抉择

一 研究缘起:患者的死亡考虑与抉择

二 难以交流与告知的临终

三 难以自主的医疗抉择

四 讨论:死亡的自主与抉择之难

第四章 无处安放的死亡:临终地点的协商与变迁

一 介绍:死亡地点的变迁

二 居家的困难

三 无处可去的困境

四 最后的选择

五 讨论:风俗、观念与制度影响下变化的临终地点

第二部分 安宁疗护实践的社会、文化与制度分析

第五章 社会观念影响下的安宁疗护实践

一 与死亡的初相遇

二 传统死亡观念对安宁疗护的形塑

三 推进安宁疗护的社会习俗与观念障碍

四 死亡的应对:文化嵌入与运用

五 讨论与总结:社会文化观念形塑的安宁疗护实践

第六章 医疗文化影响下的安宁疗护实践

一 职业的困惑

二 理念的模糊与冲突:主流医疗vs.安宁疗护

三 面对死亡的情感压力与缺席的职业成就感

四 实践中的摸索

五 讨论与总结:医疗场域中摸索的安宁疗护实践

第七章 制度嵌入下的安宁疗护实践

一 引子:晨会上的争执

二 安宁疗护与当下医疗体系的多重矛盾

三 安宁疗护从业者的管理与激励

四 变化中的制度环境与机构的摸索实践

五 讨论与总结:中国安宁疗护发展的制度困境与未来展望

第八章 结语:临终照护的本土实践与未来

一 社会文化背景下多样的死亡图景

二 多重矛盾整合下的本土安宁疗护实践

三 改进临终照护的思考

四 从医疗到社会:关于死亡与临终照护的未来研究

参考文献

后记

如何有尊严地离去?关于临终、死亡与安宁疗护的社会学研究是2024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涂炯。

得书感谢您对《如何有尊严地离去?关于临终、死亡与安宁疗护的社会学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转型中国的社会学透视 电子书
本书收集了作者从事社会学教学、科研工作近40年来,独立或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部分文章。全书共分为六个板块——“农民工权益”“劳动者观念”“企业组织”“社区”“社会不平等”“社会变迁与治理”,每一个板块都按照文章出版的先后顺序进行编排,基本呈现了作者的学术发展经历。
中国社会学:起源与绵延 电子书
本书结构清晰,内容充实,构建了一副中国社会学起源发展的全景图。
性/别、身体与故事社会学 电子书
扎根于中国社会的经验研究探讨“中国式”的身体问题。
社会学视野中的全球化与现代国家 电子书
本书是推进“全球社会学(Global and Transnational Sociology)”这一新兴的社会学分支学科的一次尝试。
经济社会学研究(第四辑) 电子书
本书以金融社会学为主题,探讨了经济学的几个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