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海德格尔全集第39卷《荷尔德林的颂歌<日耳曼尼亚>与<莱茵河>》,系海德格尔1934/35年冬季学期弗莱堡讲课稿。 海德格尔一向推崇诗歌,认为思想和诗歌是技术时代两种通达本真生活的基本方式。思想与诗歌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切近语言的本质。在对诗歌作品的解读中,荷尔德林毫无疑问占据着海德格尔思想的中心。在海德格尔看来,荷尔德林是西方思想另一开端中的先行者。当下时代必须首先学会倾听荷尔德林的诗才有可能展开一个新的未来。 海德格尔一生开设过三次解读荷尔德林的课程,本卷作品是第一次解读。同时,本卷也是海德格尔纳粹校长事件后第一次转向诗歌作品。本卷和同时期的《形而上学导论》、《哲学论稿》、《艺术作品的本源》(都已有中译本,前两种由商务出版)具有紧密关联。对于理解海德格尔在政治失败后的思想变化,本卷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次讲授课中,海德格尔分别讨论了诗歌与语言,基本情绪,诗人作为半神,作为存在之核心机制的争执等问题,并且第一次以系列的方式解读了赫拉克利特残篇。
作者简介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 - 1976)出身于一个天主教家庭,早年在教会学校读书。17岁时,从一个神父那里借到布伦坦诺的《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存在的多重意义》一书,对存在意义的问题产生兴趣。他在大学先学神学二年,后转入哲学,1913年在弗莱堡大学在李凯尔特的指导下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心理主义的判断学说》,他的讲师资格论文题目是《邓·司各脱关于范畴的学说和意义的理论》。在弗莱堡大学任教期间,他参加胡塞尔主持的研究班。1922-1926年,在马堡大学任副教授,讲授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笛卡尔、康德等人的著作,把他们的问题转变为关于存在的问题。1927年,为晋升教授职称,发表未完手稿《存在与时间》。据说,当这本书送到教育部审查时,部长的评语是“不合格”。但就是这样一本被官员判定为不合格的书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
荷尔德林的颂歌 《日耳曼尼亚》与《莱茵河》是2018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作者[德]马丁·海德格尔。
得书感谢您对《荷尔德林的颂歌 《日耳曼尼亚》与《莱茵河》》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