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

香港: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

编辑推荐

从文学、影视、建筑等方面呈现了香港这座国际都市在历史变迁中的独特人文风景。

内容简介

文学艺术如何表现城市、城市的变迁以及城市中的人?文学艺术中的城市、城市的历史文化记忆及人们对城市的想象又怎样反过来塑造着城市及城市中的人? 借用城市考古的眼光来沟通时间与空间、物质与精神、口头传说与书面记载、历史地理与文学想象,以此在某种程度上重现古都风韵;同时关注文人雅士文字中的都市风情,以此重构中国文学史的图景,是"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丛书"的用意所在。本书从文学、绘画、电影、新闻、建筑等不同视角,描绘香港这个国际大都会的前世今生。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本书对香港的城市想象,既包括文学、文化中的城市经验,也包括对城市的叙述。研究者通过大量第一手资料,为我们呈现出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香港;通过本书,不难体味香港的城市变迁及香港人的情感、心路历程。

作者简介

作者陈平原,广东潮州人,文学博士,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及系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大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

先后出版《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千古文人侠客梦》《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中国散文小说史》《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当年游侠人》《北京记忆与记忆北京》等著作三十种。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丛书”总序

序言

文学的香港史——十个关键时刻

五四运动在香港的初期发展——以《华字日报》为中心的考察

一 见于《华字日报》的五四反响

二 社会回响与生活方式之变化:五四的影响力

三 抵制成效与面对之批评:五四引发之风潮

四 余论

省港声色味——从20世纪20年代两地画报所见

一 乱后繁华?

二 香江胜景,羊城美食

三 茶花、港花

四 女伶、省港班

五 余论

开岛百年无此会——1920年代香港北山诗社研究

一 前言

二 北山诗社发展考述

三 北山诗社的诗词探析

四 结语

“在”香港的儿童副刊——《星岛日报·儿童乐园》研究(1948—1949)

一 丰子恺:《儿童乐园》的“主编”和作者

二 “在”《儿童乐园》的作者与读者来稿

三 以儿童为本位的编写路向

四 结语

人间画会:20世纪40年代后期香港左翼美术社团小考

一 引言

二 成立契机、成员及组织架构

三 对外宣传:新美术运动

四 内部批评:以自己的进步去争取群众的进步

五 人间画会与内地及香港其他艺术家的关系

六 尾声:向新中国过渡

六十年前的香港想象——初论冯宏道《五十年后之香港》

一 作者背景

二 报社的立场

三 作品的书写策略

四 小结

两位散文家笔下香港的山——城市香港的另类想象

一 引言

二 易君左:“病态的资本主义社会”以外

三 余光中:在地经验还是“香港”身份?

四 结语

我见青山多妩媚——叶灵凤、李欧梵的“香港书写”

一 与香港结缘

二 “南来文人”与“东归学者”

三 “风物志”还是“城市学”

“包括在外”,排除在内,华语语系叙事策略——重绘金庸侠义地形图

本土的自创与解体——从《我城》到《白发阿娥及其他》

殖民城市的记忆与遗忘——论香港现代主义诗人梁秉钧的诗歌特色

一 引子

二 殖民空间

三 遗忘记忆

香港:边缘的政治

以影犯禁——战后香港电影的政治审查

一 从《码头风云》说起

二 殖民统治与电检制度

三 港英电检与中共文化领域斗争的光影暗战

1950—1960年代香港电影的现代性——以巴金《家》的电影改编为主

一 香港电影的历史变迁

二 巴金《家》的电影改编

三 粤语片《家》

幽灵人间·鬼味香港

一 地铁有鬼

二 回家:“把头还给我!”

三 看不见的城市:“那我死得岂不太无聊了吗?!”

张爱玲《色,戒》电影改编在香港的接受情况

舞照跳——香港电影与文学中的舞厅文化与城市想象

一 电影:自由天堂到罪恶渊薮

二 文学:从怀旧到救赎未来

20世纪香港戏剧的文化政治——几个现象概述

一 前言:香港戏剧的文化政治

二 “中国戏剧”·“香港戏剧”

三 政治中国·文化中国

四 “香港的”戏剧·本土主义

五 香港人的文化身份

六 香港戏剧主体性·美学实践

七 戏剧艺术的美学定位

八 小结

香港·1941——田汉话剧中的“香港”再现

一 引言

二 1941年香港社会的政治与文化局势

三 南来文人对香港1941的匆匆一瞥

四 香港小姐——“被启蒙的交际花”

五 “张保仔”——被误读的海盗

六 “娱乐爱国”与“华人师爷”——对香港社会的洞见

七 结语:南来文人舞台上的香港1941

台湾视野下的香港文学

一 前言

二 香港文学在台湾

三 认识“香港”的方法

香港文学生产场域与1950年代文学史叙述

一 前言

二 冷战年代与文学生态

三 亚洲出版社与台湾文坛

四 《半下流社会》与文学史书写

五 结语及其他

马朗五六十年代的双城记——以台港现代主义文学跨区域传播为焦点

一 前言

二 马朗开创与影响台港现代主义文艺的典范意义

三 马朗创办《文艺新潮》的过程与意涵

四 马朗在《文艺新潮》翻译方面的贡献

五 马朗编选插画的内涵与意义

六 结语

落在香港、吉隆坡和纽约的雨——杨际光的离散现代性

一 前言

二 香港的雨

三 吉隆坡的雨

四 纽约的雨

集体记忆的保留抑或设计传统的延续——关于香港1940—1970年代现代建筑设计成就的研究

一 引子:由建筑保育事件引发的对香港现代建筑的关注

二 香港近年来的建筑事件和集体记忆意识的觉醒

三 香港现代建筑的设计成就

四 香港现代建筑设计传统的失落

五 香港现代建筑设计传统失落的深层原因剖析

六 结语:集体记忆的保留抑或设计传统的延续

建筑保育与本土文化

绪论

一 本土文化的兴起

二 建筑保育的萌芽阶段:20世纪70—90年代

三 巨变的十年:2000—2010年

四 结论

参考书目

香港: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是2015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陈平原。

得书感谢您对《香港: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你可能喜欢
文学与电影改编研究 电子书

本书为重新审视改编电影与文学的关系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
重释蔡元培与北大:记忆史的视角 电子书

以抽丝剥茧的方式呈现北大校长蔡元培形象的动态变化过程。
文学批评的应许与期许 电子书

本书既立足于当下的潮流,又不乏历史未来的贯通,对文学批评进行了详细客观的梳理和评述。
归去来兮:那些去往台湾的文化名家 电子书

书中所记之三十人,在中国百年文化史上,分量可谓不轻。他们生前未能再回到大陆。作者多次赴台,寻访他们在台湾留下的痕迹(展开他们在台的生活和奋斗,成功和痛苦。
古代文学前沿与评论(第二辑) 电子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学科主办刊物,本期为第二辑。
戏曲与俗文学研究(第五辑) 电子书

中国俗文学学会、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主办刊物,本册是第五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