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本论文集关注了本区域茶叶历史的转换、宜红古茶道遗产构成及价值、土司茶文化等方面,是支撑万里茶道文化线路的重要著作。
内容简介
宜红古茶道是“万里茶道”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沟通古代中国与欧亚大陆发挥着重要作用。本书是第二届宜红古茶道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书中通过宜红古茶道文化遗产研究、宜红茶历史与文化研究、“容美茶”历史与文化研究、万里茶道研究四个部分,从历史文化探究视角,对宜红古茶道及相关问题进行探讨,讨论了宜红古茶道、宜红茶及万里茶道的历史地位、兴衰、与当地历史发展关系、当代发展选择及品牌建设等问题,并对发掘相关历史文化遗产、振兴宜红茶做对策选择。
作者简介
作者王小平,男,汉族,1963年1月出生,湖北保康人,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1981年9月参加工作,1984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该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先后任湖北省保康县后坪财政所干部,保康县财政局副局长、党组成员,保康县财政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保康县财政局局长、党组副书记,南漳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南漳县委常委、副县长,宜城市委常委、工业园区党委书记,天门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市公安局长、党委书记,天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天门市委副书记,2013年8月任鹤峰县委书记,2017年1月任恩施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共鹤峰县委书记、鹤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文前彩插
《线路与遗产:第二届宜红古茶道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编辑委员会
在线路与遗产:宜红古茶道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鹤峰县万里茶道申遗学术研讨会讲话
在“线路与遗产:宜红古茶道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前言
专家发言
浅论容美土司茶文化遗迹在万里茶道中的定位
世界文化遗产与农业文明
一 世界文化遗产概念的发展
二 与农业文明遗址相关的世界文化遗产介绍
从土司遗址申遗看万里茶道申遗
万里茶道文化线路(内蒙古段)遗产重要发现
一篇碑记——重修万顺桥碑记
一处遗址——伊林驿站
一批文献——商贸文献
万里茶道沿线的中俄侨民与茶商
第一部分 宜红古茶道文化遗产研究
宜红古茶道初论
一 宜红古茶道
二 从“五峰茶马古道”到宜红古茶道
三 提出宜红古茶道的依据
宜红古茶道及其文化线路意义
一 “宜红古茶道”的提出
二 宜红古茶道的界定
三 宜红古茶道的文化线路意义
四 结语
文化线路视野下宜红古茶道价值初论
一 宜红古茶道文化线路遗产价值凝练思路
二 宜红古茶道的人类普遍价值
三 宜红古茶道的地方价值
宜红古茶道代表性遗产点及其关系研究
一 代表性遗产点的选择
二 代表性遗产点的构成
三 代表性遗产点的关联性分析
宜红古茶道鹤峰、五峰段茶源地调查
一 鹤峰、五峰的几处古茶源地调查
二 鹤峰、五峰两县宜红茶道的调查
三 古道形成的时间探讨
宜红古茶道鹤峰段调查报告
一 鹤峰茶道文化遗产资源概况
二 鹤峰茶道文化遗产资源特点
三 鹤峰茶道特征及重要遗迹描述
四 鹤峰茶道的历史沿革
五 鹤峰茶道文化遗产资源评估
六 鹤峰茶道的突出普遍价值
七 茶园茶道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路
宜红古茶道遗存初探
一 宜红古茶道的线路形成与走向
二 宜红古茶道的修筑和维护
三 宜红古茶道文化遗存的主要表象
宜红古茶道遗存考释
一 古茶园为宜红古茶道奠定坚实路基
二 古茶庄为宜红古茶道提供发展动力
三 古茶物为宜红古茶道树碑立传
四 茶文化为宜红古茶道拓展历史时空
五 宜红古茶道为万里茶道输送源头活水
参考文献
宜红古茶道上不可或缺的节点——南村
一 南村与南府
二 容美土司时期的南府茶叶贸易
三 清中晚期万里茶道时期的南村
四 结语
参考文献
湖北五峰楠木桥遗产点调查报告
一 楠木桥村概况
二 古茶道路线与客店分布
三 茶园形态与管理
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红茶经营状况
五 结语
湖北五峰楠木桥村古茶园及传统村落调查报告
一 古茶园
二 传统村落
三 楠木桥村与宜红古茶道
四 对古茶园与传统村落的几点思考
五 结语
湖南石门县“泰和合茶号”遗产点调查报告
一 泰和合茶号及其发展历史
二 泰和合茶号的运输路线
三 泰和合茶号与地方社会
四 结语
宜红古茶道渔洋关镇至长乐坪镇段考证
一 宜红古茶道东线:渔洋关镇至长乐坪镇的交通路线
二 “骡马茶道”上的古迹遗存
三 “梦回”骡马古茶道——从口述中寻取骡马客栈记忆
湖北五峰汉阳桥遗产点描述
一 汉阳桥历史概况
二 汉阳桥传说故事
三 汉阳桥重要意义
四 结语
“五峰—鹤峰”的茶叶运输与道路修造
一 文本中“五峰—鹤峰”的主要道路
二 清末、民国的茶叶运输与道路修造
三 结语
明清时期鹤峰、五峰南出陆路研究
一 南向陆路交通地位的重要性
二 南向交通路线的走向
三 南向交通线路在茶叶贸易及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
第二部分 宜红茶历史与文化研究
从红茶到宜红茶
一 五峰、鹤峰、石门生产红茶的时间
二 “宜红”之“宜”的争论
三 宜红之“宜”的范围
四 总结
“宜红”创制及价值初探
一 宜红茶区的悠久历史
二 “宜红”的创制及发展
三 宜红的历史文化价值
四 宜红茶的现代意义
五 余论
区域视域下的近代宜红茶发微
一 近代宜红茶的兴衰
二 近代宜红茶的运销
三 近代宜红茶与区域社会变迁
四 结语
宜红茶品牌遗产浅说
一 容阳茶的历史渊源悠久
二 宜红茶品牌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
三 对于宜红古茶道申遗工作的建议
浅谈鹤峰宜红茶的发展
一 容美土司时期茶叶发展为宜红茶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 鹤峰宜红茶的起源与发展
三 宜红茶的发展带动鹤峰茶文化的繁荣
四 1949年后鹤峰以宜红茶为主的茶业产业得到长足发展
试论宜红茶在鹤峰的兴起与发展
一 鹤峰是宜红茶的发源地
二 鹤峰宜红茶的品质特征及其成因
三 鹤峰宜红茶在万里茶道的地位和作用
参考文献
茶商张佐臣与鹤峰宜红茶
参考文献
石门泰和合宜红茶史、茶路探源
一 石门茶历史悠久、文化深厚
二 泰和合引领宜红茶,创造辉煌
三 万里茶道的影响与作用
宫福泰家族与宜红茶
一 开设茶庄收购红茶
二 出钱修路形成茶道
三 产业发展源于过硬技术
四 贸易业务往来频繁
五 家族与茶深深结缘
参考文献
湘鄂边土家族地区“宜红”史略
一 湘鄂产茶与英俄茶商竞争汉口
二 泰和合红茶号的开设
三 百年宜红出宜沙
四 泰和合茶号的复兴
五 泰和合茶号的延续
六 湖南老字号泰和合红茶号的传承历史
第三部分 “容美茶”历史与文化研究
“容美茶”与地方社会
一 容美土司舍人的诗意茶文化
二 容美民众生计与茶
三 茶叶贸易与容美茶命运
鄂西土家族地区茶史茶文化探析
一 鄂西地区茶叶历史悠久
二 鄂西地区与茶有关的地名繁多
三 鄂西地区与茶有关的故事丰富
容美土司的茶马与古道
一 容美土司的马
二 容美土司的茶
三 容美土司的对外交通
四 容美土司茶马与古道的关系
五 容美土司茶马古道与万里茶道
参考文献
容阳古道茶香远,鹤峰过客马嘶鸣
一 前言——研究湘鄂古茶道的目的和意义
二 “湘鄂古茶道”内涵名称辨析
三 湘鄂古茶道始于容美峒茶产地
四 民间传说与民歌中的容美茶和采茶女
五 湘鄂古茶道源于明代容美土司的朝贡之路
六 明清朝廷的“薄来厚往”促进了茶马贸易
七 《容美纪游》中的湘鄂古茶道
八 改土归流后的湘鄂古茶道
九 林紫宸重修湘鄂古茶道(茶乡古镇白果坪轶事)
十 湘鄂古茶道对沿线地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
十一 结语:湘鄂古茶道——土汉民族文明交融之路
参考文献
容美土司茶叶贸易加速土汉民族融合的步伐
参考文献
明代容美土司朝贡马开启了茶马古道的进程
一 明史对容美朝贡马的记载
二 容美土司贡马惊动明朝廷的三大案例
三 朝贡经济带来容美养马事业的发展
漫议鹤峰茶世界
一 茶源
二 茶贸
三 茶文
四 茶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万里茶道研究
万里茶道之汉口茶市盛衰历程简述
一 汉口茶市历史源远流长
二 万里茶道茶叶商道源头
三 四大产地茶叶物流汇聚
四 一元出口导向茶市衰落
结束语
万里茶道两湖产区段的组合型遗产点探析
一 梅山黑茶产区段的组合遗产点
二 龙窖山青砖茶产区的组合遗产点
三 武陵山东部宜红茶产区的组合遗产点
四 结语
参考文献
万里茶道申遗点
一 汉口俄商近代建筑调查
二 汉口俄商近代建筑在万里茶道上的价值
三 万里茶道汉口俄商近代建筑的完整性与真实性
万里茶道视野下的五峰古茶道价值研究
一 五峰古茶道概况
二 五峰古茶道的价值分析
三 小结
五峰茶与汉口茶市
一 五峰茶的历史
二 五峰茶与汉口茶市的渊源
三 对万里茶道与五峰茶的期待
参考文献
五峰茶与万里茶道
一 俄罗斯是五峰茶的主要市场
二 五峰茶是汉口茶市的重要支撑
三 古茶道促进文化交流融合
四 五峰是湖北重要的产茶区域
容美土司对万里茶道的开拓性贡献及其现实意义
一 容美土司对宜红茶的奠基之功
二 容美古道对万里茶道的开启之力
三 鹤峰对万里茶道的复兴之路
万里茶道对容美土司经济文化影响初探
一 容美土司概况
二 万里茶道对容美土司经济文化的影响
略论石门在万里茶道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 石门种茶历史悠久,是万里茶道的发祥之地
二 石门茶叶北销由来已久,是万里茶道的茶道源头
三 石门茶道与汉口茶市水陆相连,是万里茶道的重要节点
四 石门茶道与万里茶道的连通对当时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及其他方面的影响
附录 线路与遗产
线路与遗产:第二届宜红古茶道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是2018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王小平。
得书感谢您对《线路与遗产:第二届宜红古茶道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