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路与遗产:第二届宜红古茶道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线路与遗产:第二届宜红古茶道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编辑推荐

本论文集关注了本区域茶叶历史的转换、宜红古茶道遗产构成及价值、土司茶文化等方面,是支撑万里茶道文化线路的重要著作。

内容简介

宜红古茶道是“万里茶道”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沟通古代中国与欧亚大陆发挥着重要作用。本书是第二届宜红古茶道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书中通过宜红古茶道文化遗产研究、宜红茶历史与文化研究、“容美茶”历史与文化研究、万里茶道研究四个部分,从历史文化探究视角,对宜红古茶道及相关问题进行探讨,讨论了宜红古茶道、宜红茶及万里茶道的历史地位、兴衰、与当地历史发展关系、当代发展选择及品牌建设等问题,并对发掘相关历史文化遗产、振兴宜红茶做对策选择。

作者简介

作者王小平,男,汉族,1963年1月出生,湖北保康人,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1981年9月参加工作,1984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该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先后任湖北省保康县后坪财政所干部,保康县财政局副局长、党组成员,保康县财政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保康县财政局局长、党组副书记,南漳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南漳县委常委、副县长,宜城市委常委、工业园区党委书记,天门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市公安局长、党委书记,天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天门市委副书记,2013年8月任鹤峰县委书记,2017年1月任恩施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共鹤峰县委书记、鹤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文前彩插

《线路与遗产:第二届宜红古茶道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编辑委员会

在线路与遗产:宜红古茶道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鹤峰县万里茶道申遗学术研讨会讲话

在“线路与遗产:宜红古茶道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前言

专家发言

浅论容美土司茶文化遗迹在万里茶道中的定位

世界文化遗产与农业文明

一 世界文化遗产概念的发展

二 与农业文明遗址相关的世界文化遗产介绍

从土司遗址申遗看万里茶道申遗

万里茶道文化线路(内蒙古段)遗产重要发现

一篇碑记——重修万顺桥碑记

一处遗址——伊林驿站

一批文献——商贸文献

万里茶道沿线的中俄侨民与茶商

第一部分 宜红古茶道文化遗产研究

宜红古茶道初论

一 宜红古茶道

二 从“五峰茶马古道”到宜红古茶道

三 提出宜红古茶道的依据

宜红古茶道及其文化线路意义

一 “宜红古茶道”的提出

二 宜红古茶道的界定

三 宜红古茶道的文化线路意义

四 结语

文化线路视野下宜红古茶道价值初论

一 宜红古茶道文化线路遗产价值凝练思路

二 宜红古茶道的人类普遍价值

三 宜红古茶道的地方价值

宜红古茶道代表性遗产点及其关系研究

一 代表性遗产点的选择

二 代表性遗产点的构成

三 代表性遗产点的关联性分析

宜红古茶道鹤峰、五峰段茶源地调查

一 鹤峰、五峰的几处古茶源地调查

二 鹤峰、五峰两县宜红茶道的调查

三 古道形成的时间探讨

宜红古茶道鹤峰段调查报告

一 鹤峰茶道文化遗产资源概况

二 鹤峰茶道文化遗产资源特点

三 鹤峰茶道特征及重要遗迹描述

四 鹤峰茶道的历史沿革

五 鹤峰茶道文化遗产资源评估

六 鹤峰茶道的突出普遍价值

七 茶园茶道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路

宜红古茶道遗存初探

一 宜红古茶道的线路形成与走向

二 宜红古茶道的修筑和维护

三 宜红古茶道文化遗存的主要表象

宜红古茶道遗存考释

一 古茶园为宜红古茶道奠定坚实路基

二 古茶庄为宜红古茶道提供发展动力

三 古茶物为宜红古茶道树碑立传

四 茶文化为宜红古茶道拓展历史时空

五 宜红古茶道为万里茶道输送源头活水

参考文献

宜红古茶道上不可或缺的节点——南村

一 南村与南府

二 容美土司时期的南府茶叶贸易

三 清中晚期万里茶道时期的南村

四 结语

参考文献

湖北五峰楠木桥遗产点调查报告

一 楠木桥村概况

二 古茶道路线与客店分布

三 茶园形态与管理

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红茶经营状况

五 结语

湖北五峰楠木桥村古茶园及传统村落调查报告

一 古茶园

二 传统村落

三 楠木桥村与宜红古茶道

四 对古茶园与传统村落的几点思考

五 结语

湖南石门县“泰和合茶号”遗产点调查报告

一 泰和合茶号及其发展历史

二 泰和合茶号的运输路线

三 泰和合茶号与地方社会

四 结语

宜红古茶道渔洋关镇至长乐坪镇段考证

一 宜红古茶道东线:渔洋关镇至长乐坪镇的交通路线

二 “骡马茶道”上的古迹遗存

三 “梦回”骡马古茶道——从口述中寻取骡马客栈记忆

湖北五峰汉阳桥遗产点描述

一 汉阳桥历史概况

二 汉阳桥传说故事

三 汉阳桥重要意义

四 结语

“五峰—鹤峰”的茶叶运输与道路修造

一 文本中“五峰—鹤峰”的主要道路

二 清末、民国的茶叶运输与道路修造

三 结语

明清时期鹤峰、五峰南出陆路研究

一 南向陆路交通地位的重要性

二 南向交通路线的走向

三 南向交通线路在茶叶贸易及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

第二部分 宜红茶历史与文化研究

从红茶到宜红茶

一 五峰、鹤峰、石门生产红茶的时间

二 “宜红”之“宜”的争论

三 宜红之“宜”的范围

四 总结

“宜红”创制及价值初探

一 宜红茶区的悠久历史

二 “宜红”的创制及发展

三 宜红的历史文化价值

四 宜红茶的现代意义

五 余论

区域视域下的近代宜红茶发微

一 近代宜红茶的兴衰

二 近代宜红茶的运销

三 近代宜红茶与区域社会变迁

四 结语

宜红茶品牌遗产浅说

一 容阳茶的历史渊源悠久

二 宜红茶品牌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

三 对于宜红古茶道申遗工作的建议

浅谈鹤峰宜红茶的发展

一 容美土司时期茶叶发展为宜红茶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 鹤峰宜红茶的起源与发展

三 宜红茶的发展带动鹤峰茶文化的繁荣

四 1949年后鹤峰以宜红茶为主的茶业产业得到长足发展

试论宜红茶在鹤峰的兴起与发展

一 鹤峰是宜红茶的发源地

二 鹤峰宜红茶的品质特征及其成因

三 鹤峰宜红茶在万里茶道的地位和作用

参考文献

茶商张佐臣与鹤峰宜红茶

参考文献

石门泰和合宜红茶史、茶路探源

一 石门茶历史悠久、文化深厚

二 泰和合引领宜红茶,创造辉煌

三 万里茶道的影响与作用

宫福泰家族与宜红茶

一 开设茶庄收购红茶

二 出钱修路形成茶道

三 产业发展源于过硬技术

四 贸易业务往来频繁

五 家族与茶深深结缘

参考文献

湘鄂边土家族地区“宜红”史略

一 湘鄂产茶与英俄茶商竞争汉口

二 泰和合红茶号的开设

三 百年宜红出宜沙

四 泰和合茶号的复兴

五 泰和合茶号的延续

六 湖南老字号泰和合红茶号的传承历史

第三部分 “容美茶”历史与文化研究

“容美茶”与地方社会

一 容美土司舍人的诗意茶文化

二 容美民众生计与茶

三 茶叶贸易与容美茶命运

鄂西土家族地区茶史茶文化探析

一 鄂西地区茶叶历史悠久

二 鄂西地区与茶有关的地名繁多

三 鄂西地区与茶有关的故事丰富

容美土司的茶马与古道

一 容美土司的马

二 容美土司的茶

三 容美土司的对外交通

四 容美土司茶马与古道的关系

五 容美土司茶马古道与万里茶道

参考文献

容阳古道茶香远,鹤峰过客马嘶鸣

一 前言——研究湘鄂古茶道的目的和意义

二 “湘鄂古茶道”内涵名称辨析

三 湘鄂古茶道始于容美峒茶产地

四 民间传说与民歌中的容美茶和采茶女

五 湘鄂古茶道源于明代容美土司的朝贡之路

六 明清朝廷的“薄来厚往”促进了茶马贸易

七 《容美纪游》中的湘鄂古茶道

八 改土归流后的湘鄂古茶道

九 林紫宸重修湘鄂古茶道(茶乡古镇白果坪轶事)

十 湘鄂古茶道对沿线地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

十一 结语:湘鄂古茶道——土汉民族文明交融之路

参考文献

容美土司茶叶贸易加速土汉民族融合的步伐

参考文献

明代容美土司朝贡马开启了茶马古道的进程

一 明史对容美朝贡马的记载

二 容美土司贡马惊动明朝廷的三大案例

三 朝贡经济带来容美养马事业的发展

漫议鹤峰茶世界

一 茶源

二 茶贸

三 茶文

四 茶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万里茶道研究

万里茶道之汉口茶市盛衰历程简述

一 汉口茶市历史源远流长

二 万里茶道茶叶商道源头

三 四大产地茶叶物流汇聚

四 一元出口导向茶市衰落

结束语

万里茶道两湖产区段的组合型遗产点探析

一 梅山黑茶产区段的组合遗产点

二 龙窖山青砖茶产区的组合遗产点

三 武陵山东部宜红茶产区的组合遗产点

四 结语

参考文献

万里茶道申遗点

一 汉口俄商近代建筑调查

二 汉口俄商近代建筑在万里茶道上的价值

三 万里茶道汉口俄商近代建筑的完整性与真实性

万里茶道视野下的五峰古茶道价值研究

一 五峰古茶道概况

二 五峰古茶道的价值分析

三 小结

五峰茶与汉口茶市

一 五峰茶的历史

二 五峰茶与汉口茶市的渊源

三 对万里茶道与五峰茶的期待

参考文献

五峰茶与万里茶道

一 俄罗斯是五峰茶的主要市场

二 五峰茶是汉口茶市的重要支撑

三 古茶道促进文化交流融合

四 五峰是湖北重要的产茶区域

容美土司对万里茶道的开拓性贡献及其现实意义

一 容美土司对宜红茶的奠基之功

二 容美古道对万里茶道的开启之力

三 鹤峰对万里茶道的复兴之路

万里茶道对容美土司经济文化影响初探

一 容美土司概况

二 万里茶道对容美土司经济文化的影响

略论石门在万里茶道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 石门种茶历史悠久,是万里茶道的发祥之地

二 石门茶叶北销由来已久,是万里茶道的茶道源头

三 石门茶道与汉口茶市水陆相连,是万里茶道的重要节点

四 石门茶道与万里茶道的连通对当时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及其他方面的影响

附录 线路与遗产

线路与遗产:第二届宜红古茶道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是2018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王小平。

得书感谢您对《线路与遗产:第二届宜红古茶道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你可能喜欢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探究与传播 电子书
本书共两个部分,一是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探究与传播,包括文化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遗产、文化景观,如:莫高窟、长城、古建筑复杂的武当山、布达拉宫、三孔、平遥古城、苏州园林等等;二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究与传播,包括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如昆曲、书法、剪纸、端午节、妈祖信仰与习俗、丝绸工艺、针灸、皮影戏、木活字印刷、福建木偶等等。
古河今貌 电子书
本书以较为开阔的视野和较为独特的视角,通过对涉及运河的历史事件、著名人物、典故传说、名城古镇、风土人情、文艺作品、科技地理、航运文化的取舍和提炼,勾勒、梳理了长江流域运河的来龙去脉和前世今生。
古沈国正史 电子书
本书基于正史文献和金文,澄清了下述问题:确认冉(聃)国和沈国各是一国。周成王初年,周文王第十子季载封于冉;而在康王中前期,周公旦一孙辈,很可能是凡伯的庶子,被封为子爵,立沈国于平輿。而康王登基时的六名顾命大臣之一的彤伯,当是命沈时出入王命者。
福建世界遗产双语语料库构建与应用 电子书
本书旨在构建以福建世界遗产翻译为研究对象的专门用途双语语料库,探讨双语语料库的构建并与CAT技术融合为CCAT的途径,提出语料库与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结合,共同支持翻译研究的观点。在CCAT平台下,评估福建世界遗产翻译质量,探索基于CCAT的世界遗产翻译模式,提高世界遗产翻译的质量。
北京文化遗产英译研究 电子书
本书立足北京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战略定位,通过深入的文化翻译与对外传播理论的交融性研究,探索北京文化资源的英语翻译策略和对外传播模式,服务北京“历史文化名城金名片”建设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