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文艺思潮与文化热点

当代中国文艺思潮与文化热点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对98年代以来中国重大的文艺思潮与文化热点进行了深度的解读。

内容简介

对98年代以来中国重大的文艺思潮与文化热点进行了深度的解读,更从文化研究的视角作了独到而深刻的分析,对于广大文学艺术爱好者和专业研究人员鄯具奄参考价值。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化和文学艺术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复杂景象,中国特色的市场化、商业化、消费主义以及全球化深刻地改写了文学艺术和文化活动的存在方式、生产模式和接受心理,这对文化和文学艺术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

作者简介

作者陶东风,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中心兼职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兼职博士生导师,中南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文化研究》丛刊丰编。主要从事文艺学、当代中国文艺思潮与当代中国文化研究。已经出版《中国古代心理美学六论》《文学史哲学》《文体演变及其文化意味》《从超迈到随俗:庄子与中国美学》《后殖民主义》《阐释中国的焦虑:转型时代的文化解读》《社会转型与当代知识分子》《从美学到文化:陶东风学术自选集》《文化研究:西方与中国》《社会理论视野中的文学与文化》等十余种专著,主编《文学理论基本问题》《知识分子与社会转型》等,翻译《文化研究导论》等。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导论 文学的祛魅

祛魅和赋魅

文学/文化活动的去精英化

王朔与痞子文学

网络和文学的去精英化

文化偶像的祛魅与大学精神的改写

文学性的扩散和文学的祛魅

反区隔与审美的祛魅

经典的消费化、大话文学与文学的祛魅

众声喧哗背后的无聊及其社会根源

当下中国的消费主义话语批判

第一章 转型时代的文化选择 ——关于知识分子与文化价值建构的几次重大论争(上)

一 “人文精神”与“世俗精神”的论争

(一)“人文精神”的出场语境与基本含义——对《旷野上的废墟》的解读

(二)作为“世俗精神”对立面的“人文精神”

(三)超越秩序与世俗秩序的紧张——知识分子的激进反世俗姿态分析

(四)1980年代世俗化的历史地位

(五)1990年代世俗化的畸变

(六)第三种立场:历史主义与道德主义的互补

(七)终极关怀在世俗社会中的位置

二 警惕神圣还是抵抗世俗——王蒙和王彬彬的论争

(一)王蒙眼中的“痞子文学”与“躲避崇高”

(二)到底谁是“聪明者”?——知识分子的人格问题

(三)终极与多元

第二章 转型时代的文化选择 ——关于知识分子与文化价值建构的几次重大论争(下)

一 道德理想主义与转型期中国文化——张承志和张炜引发的论争

(一)道德理想主义的基本内涵

(二)作为审美乌托邦的道德理想主义

(三)道德优先性原则的误区

(四)如何面对现代性的吊诡?

(五)计划体制、市场体制与道德问题

(六)诗人应当对谁愤怒?

(七)从专制的思想到思想的专制

(八)多元与宽容是有限度的吗?

(九)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理想建构——新理想主义的提纲

(十)多元社会中的道德共识

二 “二余”之争与余秋雨现象

(一)“二余”之争与“忏悔”问题

(二)从道德反思上升为政治反思

(三)昆德拉与哈维尔之争

(四)作为大众文化明星的余秋雨

第三章 现代性视阈中的怀旧

一 老照片:“读图”时代的记忆

(一)1996:影像时代的怀旧

(二)小叙事中的记忆

二 老上海:一首浓艳的怀旧诗

(一)文化身份的建构

(二)酒吧、豪宅与时尚的怀旧

(三)来自学界的声音

三 毛泽东:不落的红太阳

(一)被消费的大众文化符号

(二)走下神坛的领袖

(三)记忆为何抹不去?

四 流行音乐:是谁在撩动心弦

(一)生命终究难舍蓝蓝的白云天

(二)永不凋零的蓝莲花

(三)那些没有墓碑的爱情和生命

(四)那白衣飘飘的年代

第四章 后革命时代的革命文化

一 “革命”,“后革命”,“后革命文化”

二 革命文化的商业化

三 革命文化的大话化

四 简要的结论

第五章 革命与商业夹缝中的“红色经典”

一 暧昧的“红色经典”

二 “红色经典”成了“黄色经典”?

三 革命与商业之间的暧昧关系

四 结语:另一种“告别”?

第六章 中产话语与当下中国中间阶层身份想象

一 “中产阶级”:一个扑朔迷离的概念

二 中产话语与现代化想象

三 中产话语的隐身与登场

四 大众媒体及其所倡导的生活

(一)大众媒体的非大众想象

(二)时尚话语的扩张

五 书写中产

(一)小资/中产影像

(二)小资/中产文字

六 品味:中产话语的关键词

七 小结

第七章 全球化景观下本土文化生产的中西想象

一 想象与现实——在全球化语境下寻找新的认同

二 王启明与中国人的美国梦

三 跨语境文本与全球居民

四 在文化冲突的表象背后

五 把颠倒的历史再颠倒回来

六 大众传媒:爱恨交织话美国

七 张艺谋电影:专供出口的“东方情调”

第八章 犬儒式生存与抵抗——“大话文化”现象考察

一 从《大话西游》到《Q版语文》

二 《大话西游》之“冷”与内地文化生态转型

三 《大话西游》之“热”与青年群体感觉结构的新变

四 《沙僧日记》与《Q版语文》:内地“大话文化”的兴起

五 大话文化与犬儒主义

第九章 暧昧时代的历史镜像——20世纪90年代后历史题材大众文化现象考察

一 20世纪90年代后历史题材大众文化现象概述

二 消费主义的欲望符号

三 发展中的双重矛盾

四 政治欲望的错位聚焦

五 全球化语境中的“盛世”想象

第十章 身体与身体写作

一 身体、文化、文学

(一)身体热的社会文化语境

(二)革命文学中的身体

(三)搞破鞋与反革命:《黄金时代》的身体政治

(四)灵与肉的分离:《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五)反抗现代性:身体书写的民间文化立场

(六)挑战暴力叙事的极限:余华小说中的身体叙事

二 私人化写作中的身体:寻找个体的隐秘身体感觉

三 美女作家与所谓“身体写作”

四 造反的身体:诗歌中的“下半身写作”

五 《遗情书》:身体的不能承受之轻

第十一章 《流星花园》热与青年亚文化现象

一 “流星”事件始末

二 童话、暴力及阐释的自由

(一)历史渊源

(二)不被认可的暴力场景

(三)可能与必然

三 《流星花园》与青少年文化的层理

四 从《流星花园》的传播看青少年亚文化的衍生空间

(一)《流星花园》的传播及其在网络上的衍生

(二)网络同人的青少年亚文化气质

五 结语

第十二章 金庸与“武侠热”

一 金庸传奇大观

(一)“武侠热”的缘起与“金大侠”的脱颖而出

(二)两岸三地不断升级的“金庸热”

二 “武侠热”的文学之维

(一)从“旧武侠”到“新武侠”

(二)“新武侠”小说革新及其引发的争鸣

三 “武侠热”的文化阐释

(一)“武侠热”是民族文化的复兴么?

(二)“武侠热”是社会心理的无意识表露么?

(三)“武侠热”是炒作与媚俗么?

第十三章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艺学的学科反思

一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时尚风景线

二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由来

三 国内有关“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学术论争

(一)开端:“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提出

(二)争鸣:文化研究与文学理论之争

四 反思:作为话题的日常生活审美化

五 “日常生活审美化”论争中几个核心问题的思考

(一)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艺学的边界

(二)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的价值取向问题

(三)日常生活审美化与知识分子的角色定位

当代中国文艺思潮与文化热点是2008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陶东风。

得书感谢您对《当代中国文艺思潮与文化热点》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文学与大众文化导论 电子书
本书旨在帮助读者确立健全的文学观与大众文化观,获得看待文学与大众文化问题的视角、方法和价值立场。通过“鉴赏式分析”和“表征式分析”,深入到文学经典、文体与文学创作、审美阅读与文学鉴赏、文学阐释与文本解读、通俗小说与大众传媒、影视文化与文学、网络语言与网络文学、青春文学与视觉文化等问题之中,呈现了文学与大众文化的种种面向。
清初小说与士人文化心态 电子书
本书中的清初指顺治元年(1644)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这段时间小说创作繁荣并独具特征,小说刊刻近两百部,是现存明代小说数量的总和;小说形式也多种多样,白话、文言小说都很兴盛。本书综述清初小说的创作概况和文化生态,并以清初小说创作中的故国情结为切入点,通过对小说家代表丁耀亢、陈忱、李渔、烟水散人及小说流派代表才子佳人小说、时事小说的个案分析,点面结合来探究清初小说创作以及易代之际的士人心态。
地域文化与汉末魏晋文学演进 电子书
本书将魏晋文学上溯至汉末中原文学新风的兴起,下延到晋宋之际江州隐逸文风的新变。全书分汉末、三国、西晋、东晋四个时段,对汉末魏晋时期不同地域文化对文学的影响、南北士人的文化交流与文学融合、文化中心迁移对文风新变造成的影响等诸多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探讨。通过对汉末魏晋时期不同地域文人群体、文学创作和文风特点及其文化成因的梳理,从地域文化视角揭示魏晋风度及文风演进的历史进程。
“空间转向”与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研究 电子书
本书以西方当代社会转型为背景,以“空间转向”为切入点,以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空间转向”中所呈现的新型批评形态——空间批评为核心研究对象,探讨“空间转向”与西方当代文学研究范式转型之间的关系,进而深入发掘西方当代社会转型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批判精神实现途径的变革,完成对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及其文学批评在西方现实语境中的价值的评判和缺陷的反思,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当代化提供借鉴意义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经验、困局与出路 电子书
看当代中国文学的历史与经验,探讨困局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