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学视角下的英汉时—体研究:时—体共性与ERS时—体结构

类型学视角下的英汉时—体研究:时—体共性与ERS时—体结构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通过跨语言研究英汉时体系统,结合功能与形式,构建具有普适性的ERS理论框架。

内容简介

本书针对国内外以往的一般时-体研究以及采用ERS时-体理论研究的不足,在语言类型学的视角下,将时与体定义为句子层面的语义范畴,吸取语言类型学、认知语言学、形式语义学以及生成语法中的有关理论或假设,对英汉语的时-体系统进行描写和解释。本书构建了一个具有跨语言普适性的ERS理论框架,采用功能和形式相结合的研究范式,对英汉语的ERS时-体关系进行描写,试图寻求英汉语时-体的共性和个性。本书在世界语言时-体编码手段与时-体类型、英汉俄时-体系统与时-体蕴涵共性、时-体ERS逻辑模型的构建及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创新。本研究具有语言类型学和普通语言学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一方面,所构建的英汉时-体系统填补了可见文献中英汉语时-体系统没有同步解释的空白,时-体蕴涵关系的发现既弥补了学界以往对时与体关联性研究不足的缺憾,也丰富了时-体的类型学成果,对时-体的进一步跨语言类型学研究提供了启示。另一方面,本书基于事件时间E和参照时间R均可为时点和时段的描写方法,建立了一个具有跨语言普适性的ERS时-体逻辑模型,既丰富和完善了ERS理论,也为时-体的个性和共性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

章节目录

封面

书名页

版权页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内容提要

表目录

图目录

缩写词

目录

第1章 绪论

1.0 问题的提出

1.1 研究对象和范围

1.2 时与体的概念

1.3 研究目的、意义与方法

1.4 本书的结构

第2章 时和体研究综述

2.0 引言

2.1 时—体的功能—类型研究

2.2 时—体的形式语义研究

2.3 ERS时间理论研究

2.4 小结

第3章 时和体的跨语言编码与蕴含共性

3.0 引言

3.1 时与体的跨语言编码方式

3.2 英语的将来时和“be-结构”问题

3.3 汉语的时与体

3.4 跨语言时—体蕴含共性

3.5 小结

第4章 英汉语的时类型与基本ERS时—体结构

4.0 引言

4.1 英汉语的时类型

4.2 情状类型、体及动词分类

4.3 英汉语的基本ERS时—体结构

4.4 英汉语时—体系统及其核心语法表征

4.5 小结

第5章 时和体的ERS逻辑模型及其普适性

5.0 引言

5.1 形式语义解释模型的局限性

5.2 时—体的ERS逻辑模型构建

5.3 英汉语基本ERS时—体结构在模型中的分布

5.4 英语时间状语的ERS关联

5.5 汉语时间状语的ER隐性修饰功能

5.6 时间状语、时—体算子与辖域等级

5.7 俄语的基本ERS时—体结构

5.8 俄语体系统与英汉俄体类型差异及理据

5.9 小结

第6章 ERS的应用:个案分析

6.0 引言

6.1 汉语时间词“刚刚/刚/刚才”的隐性时—体表征

6.2 组合—映射模型与汉语“V了/过+数量名”结构

6.3 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和创新点

7.2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研究前景

参考文献

类型学视角下的英汉时—体研究:时—体共性与ERS时—体结构是2019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于秀金。

得书感谢您对《类型学视角下的英汉时—体研究:时—体共性与ERS时—体结构》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英汉视角下的跨语言语义韵及其在双语词典编纂中的应用 电子书
本书旨在解决语义韵理论与应用实践中如何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语义韵理论,语义韵跨越语言的表现与规律,和双语词典编纂中语义韵应对策略。书中概括了语义韵的界面性,暂时性,阶段性,底可感知度,评价性等五个性质,探讨了语义韵相关的五种关系:语义韵与内涵意义,过程与结果,历时与共时,词语与组合,二元与多元。
中国路径:双层博弈视角下的气候传播与治理 电子书
本书结合双层博弈框对气候传播问题进行了研究。
英汉使役动词研究 电子书
每一种语言都有表达使役的动词和构式,谈语言谈语法必谈使役用法,英汉表达使役概念和使役意义的方式非常丰富。本书探讨了常用的英汉使役构式的异同、动词及物性、非典型使役构式等。以大量的例证说明构式题元角色分析法、标记论和使役过程重写法能较好地分析和解释非典型使役构式,反身代词这一角色的句法表现对于各类非典型的使役动词使役性的解读起重要作用。
文明的体验:人类学视角下的英国 电子书
打开英国社会的变迁群像,揭示虔诚而又纠结的文明底色。
社会组织公共性与政府角色 电子书
国家与社会之间是否能形成适宜于现代化发展的良性关系,是影响社会组织公共性生长的深层次结构性因素。在当代中国,社会组织公共性的良性生长关键取决于基于政府权力的政府角色的合理性定位。本书基于当代中国社会组织公共性生长的时代价值,针对当代中国社会组织公共性生长的现实状况,着重探讨了政府权力对社会组织公共性生长的影响,以及当代中国社会组织公共性生长中政府权力进一步调适的基本方向和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