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经济史研究方法(社会经济史研究系列)

计量经济史研究方法(社会经济史研究系列)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编辑推荐

本书系统地考察了计量经济史(Cliometrics)的研究方法,并提供了作者近年来尝试研究的案例。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地考察了计量经济史(Cliometrics)的研究方法,并提供了作者近年来尝试研究的案例。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讨论研究方法,基本上遵从实证主义研究路线:前提假设——逻辑推理——实证检验;下编介绍了几个不同角度的研究案例,诸如文献评介、学术商榷与应答、中外经济史专题研究和理论质疑与补充等。

作者简介

作者刘巍,经济学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计量经济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内容提要

自序 对“经济史应当成为经济学之源”理念的思考

导论

0.1 计量经济史的内涵

0.2 计量经济史与传统经济史的主要区别

0.3 计量经济史学科开创与传入中国

0.4 计量经济史研究的主要学术价值

上编 研究方法

1 前提假设

1.1 上位前提假设——宏观经济态势

1.2 下位前提假设——制度安排和其他市场条件

1.3 技术性假设——分析过程中的简化手段

2 逻辑推理

2.1 逻辑思路的形成——分析工具的选择与修正

2.2 常用的逻辑推理方式

3 实证检验

3.1 计量经济史与计量经济学

3.2 计量经济史研究中的数量模型

3.3 数量分析过程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4 计量经济史文献范式简介

4.1 正标题与副标题

4.2 作者姓名和所属机构名称

4.3 内容提要

4.4 关键词

4.5 正文

4.6 注释

4.7 参考文献

4.8 英文题目、内容提要和关键词

4.9 作者简介

5 计量经济史研究者的学术定位 ——“研究链”刍议

5.1 经济史“研究链”上游环节——数据和故事的发掘整理

5.2 经济史“研究链”中游环节——解释经济现象和探讨逻辑关系

5.3 经济史“研究链”下游环节——补充、修正或发现经济学理论

5.4 总结

下编 研究案例

6 文献评介与学术商榷

6.1 1996年以来中国近代计量经济史研究评述

6.2 供给约束下中国的汇率、贸易收支与复本位制(1870~1900年)

6.3 近代中国GDP估算理念、方法与功用

7 中国经济史专题研究

7.1 近代化起步以来中国经济态势初探

7.2 资本品短缺、货币紧缩与中国总产出下降

7.3 1979年以来中国的货币流通速度与物价波动

8 外国经济史专题研究

8.1 美国经济波动中的进口贸易研究——近百年历史经验分析

8.2 美国大萧条的逻辑起点:收入分配不公(1919~1929年)

9 经济学理论探索

9.1 对凯恩斯“流动性陷阱”学说的质疑——基于美国大萧条的经验

9.2 比较优势理论的前提假设:供给约束与国家虚无

9.3 IS-LM模型的必备前提:有效需求小于潜在需求——对“有效需求不足”的逻辑分析

主要参考文献

计量经济史研究方法(社会经济史研究系列)是2016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刘巍。

得书感谢您对《计量经济史研究方法(社会经济史研究系列)》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你可能喜欢
经济转型:国际比较的视角与国家案例 电子书
本书对经济转型问题的研究,涉及当今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主要方面。
蒙古国劳动力与经济增长研究 电子书
本书评估和梳理了蒙古国的各项经济指标。
大国的坎:如何破解“卡脖子”难题 电子书
本书梳理了其他国家的典型经验与教训,剖析“卡脖子”问题的理论实质,在发展自身实力和寻求国际新秩序方面提出新的思考和建议。
共谋合作发展 共创美好未来:金砖国家政党、智库和民间社会组织论坛实录 电子书
1816~1817年法国的经济社会危机 电子书
全面分析19世纪初法国政府对经济社会危机的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