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经济学家赵人伟重要文章合集。
内容简介
2019年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建所90周年,为缅怀前辈学人之贡献、传承学术之薪火,也为了系统总结经济研究所历代学者的治学菁华与宝贵经验,经济研究所决定推出“经济所人文库”,系统选编经济研究所学者的代表性论著,首批面世者凡四十部,本书即为其中之一种。
作者简介
编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
总序
编者说明
作者小传
论社会主义经济中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一 社会主义经济中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必然性
二 关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条件下如何利用市场的问题
(一)物力资源的安排和使用,这主要是商品的产供销问题。在这方面,要加强市场机制的作用,就要以销定产,按产定供,做到产需结合
(二)财力资源的安排和使用,即财务管理和资金管理的问题。在这方面要加强市场机制的作用,就要实行企业的财务自理和自负盈亏,实行资金的有偿占用和按经济效果投放资金的原则
(三)劳动力资源的安排和使用。在这方面要加强市场机制的作用,就要实行择优录用,容许一定程度的自由择业,用经济办法调节劳动力的供需
三 关于在利用市场机制的条件下加强经济发展的计划性问题
曼德尔经济理论简析
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实物化倾向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实物化倾向: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阻抑现象
(一)配给票证的复兴
(二)福利性消费的相对扩张
(三)“单位”内部配给
(四)公买私享
(五)实物串换
(六)超常规补贴
三 实物化倾向的基本成因
(一)“官本位”与“社会拜权主义意识”
(二)社会组织结构中的双层“父子关系”
(三)传统观念的影响与旧供给制的惯性
(四)落后循环与低水平平衡
(五)需求过度与通货膨胀的约束
(六)已有改革的局限性
四 实物化倾向弊端分析
(一)利益分配不透明
(二)缺乏同一的经济评价尺度
(三)寻租与灰市延伸
(四)阻滞市场创新
(五)因价格失真导致要素配置低效
(六)“外部短缺”和“内部过剩”的互相强化
(七)增加交易费用,助长浪费和腐败
五 结语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和经济转型印象
一 对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印象
二 对德国统一以后经济转型的印象
科尔奈经济思想研究
一 科尔奈学术探索的特色
(一)定位和定向清晰
(二)著作等身,享誉国内外
(三)终身从事开拓性研究
(四)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实证和规范相结合
二 科尔奈的学术成果对我国的启示
(一)对总结我国经济60年经验的启示
(二)对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意义
(三)对如何为经济学的研究创造条件的启示
三 如何理性地和科学地评价科尔奈及其学术成就
我国经济改革过程中的双重体制问题
一 双重体制是我国体制模式转换过程中的产物
二 双重体制的利弊
(一)有利于分步骤地调整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减轻改革中的动荡和阻力
(二)有利于增加生产和供给,缓和供求之间的矛盾
(三)有利于节约使用资源和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水平
三 对各种可能解决办法的分析
四 双重体制并存下的宏观管理
(一)直接控制手段的逐步减少和间接控制手段的逐步增加应该彼此衔接,即在微观经济活动放活的同时,要有相应的宏观间接控制手段紧紧跟上
(二)在原有体制的运行机制还不能完全废除的情况下,必须继续运用行政指令来维持原有运行机制的有效性和严肃性
(三)在双重体制并存的局面不可能根本改变的情况下,采取一些变通措施来减轻摩擦
(四)通过放、调结合的措施来促进新旧体制的此消彼长
(五)防止需求膨胀,努力创造一个总需求和总供给基本适应的经济环境,以便减轻双重体制之间的摩擦
五 双重体制的理论启示
(一)改革进程的长短和发展程度的关系问题
(二)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
关于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问题
一 强调内源的发展
二 强调多方面的发展
三 强调以人为中心的发展
四 强调文化在发展中的作用
对1985年“巴山轮会议”的回顾
一 “巴山轮会议”的背景
二 “巴山轮会议”讨论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二)体制转换的方式和渐进方式下的双重体制
(三)实行间接调控的主要手段
(四)实行间接调控的重要条件
中国经济改革二十年的回顾与展望
一 中国经济改革的特点
二 中国经济改革的经验和教训
(一)改革和发展(增长)同步进行,两者互相促进
(二)渐进的转轨方式,有利于降低改革的成本和风险
三 中国经济改革面临的挑战
1.改革、发展和稳定之间的平衡关系
2.经济改革内部的平衡关系
3.经济改革同政治改革及其他非经济因素的平衡关系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三十年断想
一 我们现在离改革的目标还有多远?
二 应该如何总结和评估渐进方式所带来的成本上升的风险?
三 应该如何面对和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
四 在转型中应该如何正确发挥市场的功能和政府的功能?
五 如何进一步培育要素市场?
六 如何处理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关系?
中长期发展规划借鉴国际经验的问题
一 缘起
二 背景和特点
三 亮点和借鉴
(一)对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作了界定
(二)对影响发展方式转变诸因素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和解剖
(三)分析了中国经济各部分差异较大或均质性较低的问题
(四)分析了中国城市化中存在的问题
(五)对中国中产阶级(阶层)的现状和壮大做了一种估计
(六)中国应该加强社会政策的力度
(七)对深化体制改革提出了若干建议
四 问题和挑战
劳动者个人收入分配的若干变化趋势
一 从按劳分配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谈起
二 劳动者之间收入差距的变化趋势
三 劳动者在各年龄段收入的变化趋势
四 消费品分配中商品方式(市场方法)的变化趋势
1.按人头的定量供应
2.按职务的免费供应
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及其原因
一 引言
二 改革以前收入分配的特点
三 改革以来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变化的一些重要方面
(一)变化的总趋势:收入差距明显扩大
(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老问题
(三)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诸多争议的问题
(四)财产收入差距:新问题
(五)高收入阶层和寻租活动:难题
四 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和价值判断
(一)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
(二)经济改革或体制变迁
(三)经济政策及其变化
五 结束语:一些建议
重视居民财产及其收入的意义
一 指出居民拥有个人财产的重要性,体现了藏富于民的思想,也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
二 明确了居民除了劳动收入以外,还有财产性收入,既有利于提高人力、物力、财力资源配置的效率,又有利于拓宽居民增加收入的渠道,体现了居民收入来源的多元化
三 指出了收入和财产之间的互动关系
四 防止财产及其收入的差距过大
关注收入分配中的纵向失衡问题
一 纵向失衡——收入分配研究中一个值得拓展的领域
二 收入分配纵向失衡的若干实例
(一)长期的工资冻结造成的代际失衡
(二)在职人员同离退休人员之间的失衡
(三)退休人员内部的失衡
(四)离休人员同退休人员之间的失衡
(五)住房价格的急剧变动造成的代际失衡
三 收入分配纵向失衡的成因探讨
(一)发展过程中的大起大落问题
(二)政策演变中的连续性和协调性问题
(三)决策过程中不同利益集团的多方博弈问题
收入分配、财产分布和渐进改革
一 谈一谈收入分配问题
(一)关于如何衡量和看待全国的收入差距问题
(二)关于如何衡量和看待城乡收入差距的问题
(三)如何对待住房分布的不平等而引起的收入差距问题
二 谈一谈财产分配或财产分布的问题
三 谈一谈渐进改革所面临的新挑战问题
从经济转型看中国的社会保障体制改革
一 经济转型中的重大课题
二 已经取得的初步成果和主要发现
三 有待进一步探讨的若干难题
以瑞典为代表的福利国家的转型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一 以瑞典为代表的福利国家的转型
(一)福利国家的危机及其成因——性质分析
(二)福利国家改革的动向——进展和困难
(三)福利国家的转型同我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异同——比较分析
二 启示——对我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若干思考
(一)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和建设应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
(二)建立新型社会保障体制的基本思路
(三)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和建设中有待解决的一些难题
对东欧国家卫生部门改革的有益探索
1. 在改革设计中如何接近帕累托最优?
2. 在改革中如何实现适度再分配?
3. 医疗改革中为什么要区分基本医疗保健服务和辅助医疗保健服务?
4. 医疗改革中如何控制需求的不断增长和如何确定需求约束硬化的目标?
编选者手记
赵人伟集是2019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 组编。
得书感谢您对《赵人伟集》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